APP下载

导致中国改革进程中断的三大绊脚石

2012-12-31雪珥

领导文萃 2012年10期

   2012年,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33个年头。在这个当口,我们似乎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改革的共识是否在消散?改革的动力是否在减弱?从历史的角度看,已经33年的当代改革,可能还会跌倒在哪里呢?
  绊脚石之一:既得利益集团
  导致辛亥革命、清政权崩溃的主导力量,并非主张暴力革命、武装起义的革命党,推翻清政权的主流,正是所谓的“立宪派”,而这些人的大多数,都是晚清改革中形成的新兴既得利益集团。
   这个既得利益集团,其主体是官僚、企业家。在大清特色的资本主义下,他们往往是“官商一体”的身份。
   在与老的既得利益集团的争斗中,新的既得利益集团采取的是攻势,敢于高举改革甚至是宪政的大旗,而希望持续稀释和解构老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与权利。在对付抱有“共同富裕”期望的草根阶层方面,却不惜过度地、破坏性地、不择手段地利用公权力,以图固化利益格局。
   这样的既得利益集团,如今有没有?他们既没有对政权的忠诚,又没有对民生的责任,享受着改革的成果,却不必承担改革的成本和风险。他们未必会愚蠢到公开反对改革,但为了维持、壮大既得利益,他们一定会运用已经获得的政经资源,积极影响改革的路径、方向、步骤、力度,甚至争夺下一步改革的主导权。这对下一阶段的改革包括政改,影响极大。
   在改革的下一阶段,如何在符合程序正义的前提下,减少和削弱这些利益集团的干扰,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避免前33年已经贫富分化的社会进一步分化乃至撕裂,正是重点与难点。
  绊脚石之二:大跃进心态
   这种“大跃进”心态,表现在改革上,就是经济上总是追求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而在政治上,也同样希望进口或者构建一个“主义”的框架,就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
   当代改革中,与经济超速发展伴生的资源能源低效、生态环境被破坏等,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致命因素,其害之深,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政治领域,清政权的崩溃绝非主流史家所说的政改太慢而导致革命,恰恰是政改太快导致失控出轨。
   在涉及政改的问题上,绝不可走乱步伐——可以小步快走,但绝不可大步飞跃。政改自有其规律和节奏,既非越快越民主,亦非越慢越稳妥。在可控的范围内,才能加速;在可能失控的情况下,必须刹车。
  绊脚石之三:泛意识形态化
  当今世界上,或许很少有几个民族,会如同我们中国人这样,都热衷于意识形态之争、“主义”之争。泛意识形态化,造成了伪君子横行,整天呼唤道德,I1jycvLdEKDr0O/mL0w2gIQHdtghcSJ/sKRhh/BUAcM=却忽视更为基本的规则建设,整个国家和民族將因此可能呈现严重的精神分裂。
   泛意识形态化具有极强的自我复制功能,形成了封闭式循环——越上纲上线,就越四面树敌;越四面树敌,就越需要上纲上线。本来可以通过协商、妥协解决、并达成双赢的“软性”矛盾,至此,都必须通过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你死我活的方式,决一死战,往往是两败俱伤。
   在泛意识形态化之下,本来内涵丰富的“政改”变成单一的、打倒和肢解执政者的运动,异化成为各方的走秀T台和政争工具。“政改”的核心,就是对权力的监控,对权力的分立和制衡,这主要是一门“技术”,而不是意识形态——对于成员人数超过很多国家人口的超级大党来说,这种改革本身就是保持机体活力的“健康”之道甚至“生存”之道。
   当代改革尤其是政改中,依然充斥着“泛意识形态化”的痕迹。一些政府管理方面的技术问题和能力问题,比如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造成的一些冲突,甚至民间围绕具体经济利益的一些冲突,都被人有意无意地上升到了执政者意识形态的层面。同样,一些政府部门也倾向于对号入座,大包大揽,將一些针对具体人和事的批评,上纲上线到意识形态攻防战的高度,结果將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在改革博弈中产生的正常摩擦,揽到了自己身上,变成各个不同利益集团与政府的摩擦。(摘自《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