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11个甲等旅寻踪
2012-12-31朱晓明
寻踪之三:苏浙军区第四纵队
该纵队所属团队最早起源于1932年9月的福建“兰田暴动”,抗战时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团,弯弓射日,浴血江南。1939年11月由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和丹阳游击纵队合编成立新四军挺进纵队。1940年7月改编为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叶飞。1942年4月,第一旅兼苏中第三分区。1945年3月,组建新四军第一师教导旅。1945年4月,南下苏浙,改编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北撤,11月在苏北涟水改为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一旅,开赴山东作战。1946年1月,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旅。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师。1949年2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师。1998年8月,该师缩编为步兵旅,两年后全面换装,成为我军编制序列中第一支轻型机械化步兵旅。
该部是有红军基础的新四军老部队,第三野战军头等主力师,享有“百旅之杰”的美誉。战争年代打了不少恶仗硬仗,在多次重大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部战斗作风顽强,革命意志坚定,擅长野战条件下的攻防作战,尤以长于穿插和顾全大局、勇挑重担著称。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夜袭浒墅关、郭村保卫战、黄桥决战、苏中反扫荡、车桥战役、天目山反顽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歼敌四万余人。每次承担艰巨的穿插任务时,总能插得进、站得牢、守得住、攻得下,充分显示了该部两面作战、双刃利剑的锋锐。1950年11月该部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第二、第五次战役和金城以南防御战,共歼敌11952人。长津湖战役时,冒着严寒,不畏艰难,与美军最精锐的陆战第一师血战下碣隅里。第五次战役后撤阶段,第五十八师在华川地区顽强阻击、连续奋战13个昼夜,歼敌7400余人,开创了我军在野战阵地防御条件下以少胜多的典范。彭德怀曾称赞:“这个部队能打硬仗、恶仗,能突击又能顾全大局,是一支作风很硬的好部队。”
1952年10月,第五十八师随军回国,担负浙东南海防任务。1962年9月,被军委确定为全国战备值班师。1975年5月,该师从浙江杭州调防河南许昌。1985年9月,该师在精简整编中执行摩托化步兵师(北方)甲种编制。1991年2月,军委主席江泽民给该师第一七二团(红军团)第三连题词:“发扬杨根思精神,建设过硬的连队。”2008年5月,该旅参加汶川抗震救灾,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同年8月,又参加了“砺兵—2008”实兵对抗演习,与全军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单位北京军区某装甲团展开攻防,展示了顽强的战斗作风和现代化训练手段。
在70多年的征程中,该部涌现出以“杨根思连”、“人民功臣第一连”、“窑湾战斗第一大功连”和“卫国英雄营”等为代表的功臣荣誉单位240个,以杨根思、于泮宫为代表的英雄模范160余人。产生了上百名将军或省军级以上高级干部。现任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驻香港部队司令员张仕波中将均出自该部。
寻踪之四: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
该旅前身为1935年2月重建的鄂豫皖红军第二十八军,1938年春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和手枪团。该支队是新四军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装备最好、保留红军连队最多的支队。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1945年10月改称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1947年2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1949年2月,全军统一番号和编制,第四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军第六十一师。
第六十一师是一支以红二十八军为底子,以十多个红军连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也是第三野战军战斗序列中唯一的红军师,有“钢铁红军师”之美誉。该师作风英勇顽强,信念特别坚定,屡经大战考验,曾被对手评价为“共军最剽悍的一个师”。该部有着“听党指挥、英勇善战、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有着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和愈挫愈勇的战斗作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该部转战于鄂豫皖及大别山区,往返平汉线,驰骋皖西东,英勇地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中,他们在蒋家河口打响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第一枪。之后开展敌后游击战,创建淮南根据地,粉碎了敌人数百次清剿、扫荡,歼灭日伪顽军三万余人。解放战争时期,该部进军淮北,转战山东,决战淮南,南下渡江,歼敌六万余人,是第三野战军的头等主力师。登步岛战斗中,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背水作战等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第六十一师以五个营的兵力,与有飞机、军舰火力支援的敌六个团激战两天三夜,连续击退敌大小20余次轮番进攻,歼敌3200余人,创造了渡海作战予敌重创并成功撤离的经典战例,为舟山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铁血征程中,六十一师的前身第四旅第十团获“金刚钻团”、第十一团获“铁锤子团”、第十二团获“钢铁团”称号。
1953年3月,第六十一师随第二十一军入朝参战,担负东海岸守备任务,夏季反击战中歼敌1000余人。1958年7月回国,驻防晋北,后调甘肃。1959年至1961年,第六十一师参加西北平叛,作战674次,歼叛匪7846人。上世纪60年代,第六十一师随军担负全国战备值班任务。1985年,该师被兰州军区党委确认为红军师。百万大裁军中,整编为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发展至今,成为全军保留的两个六团制步兵师之一。1989年4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首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1999年以来,该师先后七次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在“跨越—2009”实兵检验性演习中,创造了全军军事训练七项第一的佳绩,使“钢铁红军师”誉满全军。
70多年征战,该部先后走出徐海东、林维先、肖望东、梁从学、王集成、胡炜等上百位高级将领,现任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上将、第二炮兵政委张海阳上将都曾任过该师主官。涌现出“大功营”、“攻坚英雄连”等58个先进集体和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王连生、战斗英雄牛先民、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张新奎、学雷锋模范李润虎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在千锤百炼中形成了“赤胆忠诚、崇文尚武、英勇顽强、务实创新”的红军师精神。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徐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