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锻炼意识

2012-12-31张立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11期

  过去10年的课程改革成绩显著,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课程体系。但在改革中还存在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的地方。如具体到各个领域和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很笼统、不便于操作;缺乏比较明确的课程内容,评价体系可操作性不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学科课程正式命名为体育与健康。
  ■ 课程性质的变化
  正式稿将实验稿中对本门“课程价值”部分的内容删除,重点放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方面。在课程性质中加进“以学习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正式稿更加明确了体育要学习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一些以智力游戏为主的项目,如棋类不能进入体育与健康课。同时,强调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
  ■ 课程理念的变化
  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正式稿与实验稿完全相同,但在内容表述上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观点。
  第二,实验稿中第二个理念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改为正式稿中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在学校学习了运动知识转为爱好,坚持锻炼身体,将来走出校门也能用学来的体育知识、技能进行锻炼。
  第三,实验稿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为正式稿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如合作、探究等。
  第四,实验稿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改为“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这告诉我们,教学要求要考虑区域的不同,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应允许学校、教师根据课标的精神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自行确定。如北京114中学将软式垒球作为校本教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课程实施建议
  在设置学习目标上,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教学目标应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把所有目标都罗列上(事实上也实现不了),应有所侧重,但学什么内容、身心得到什么发展应有所表述。如初步学习快速跑——后蹬跑技术;发展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培养拼搏、刻苦、勇往直前的精神。
  建议评价应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
  学习范围表述更具体。2011版课标给出了更具体的学习范围,小学低年级以游戏的方法和以广泛学习基本身体活动和简单的小球类游戏、体操基本动作、武术基本动作,以及荡秋千、跳皮筋等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为主;小学中高年级以学习基本身体活动与游戏、各类简单的运动技术与游戏为主。
  初中以学习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民族民间类体育项目基本技术为主。有关“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的目标,如在田径内容与要求是这样描述的:“水平一,做出基础活动动作。水平二,完成多种基本身体活动动作。水平三,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如完成后蹬跑、连续纵跳摸高、急行跳远、各种方式的投掷动作,有一定速度要求的滑步、攀、爬、钻、滚动、滚翻等动作。水平四,基本掌握并运用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等项目的技术。”可见,2011版课标有关“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是递进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要求不断提高,直到基本掌握并运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国家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一线教师应认真研究出适合本校的实施措施,从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栏目编辑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