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高校与区域、中小学合作机制 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012-12-31孟繁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11期

  专家简介:
  孟繁华,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战略组成员,教育部教师教育创新研究小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组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和教师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级社科项目“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再造”及省部级社科项目10余项。出版《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的系统分析》、《国际教育新理念》、《学校发展论》等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合作已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主流发展观,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发展范围内,也体现在文化、科技以及教育诸领域之中。大学与中小学这两类教育组织间进行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杜威创建的实验学校和由哈佛大学校长等知名人士组成的“十人委员会”所做的工作。伴随着合作实践逐步的深层次推进,合作内容、合作组织和模式不断扩展。在合作内容方面,实现了从教师教育向学校改进、教育均衡领域的扩展;在合作组织和模式方面,经历了从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U-S)向大学与地方院校间合作(U-U)、中小学间合作(S-S)、大学与中小学学校群体合作(U-SG)、大学-区域-学校合作(U-D-S)模式的转变。
  本专题所讨论的大学与区域及学校合作机制的构建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组织间合作的类型和方式。石景山区、延庆县、密云县的做法正是基于合作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促进了学校发展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从而推进了不同区域范围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0年,石景山区教委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共建“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通过大学、区域、中小学三方力量,形成共同构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大学-区域-学校模式。在推行实验的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通过整合学校三个学院的优势资源组建了7大项目组。项目组结合石景山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充分发挥合力,区域教育质量逐步提升,“绿色教育”的品牌逐渐形成,“绿色教育”的理念逐步深入到教师和学生观念中。
  延庆县教委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开放格局,建立并完善了与国内外优质院校的交流合作机制。目前,延庆县已构建以北京教育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为基础,以首都师范大学为重点,以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为补充的干部和教师培训基地。这种高校-区域-学校的深度合作有效地改善了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践,而在这一过程中,三方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切实提高了合作的质量和效率,为推动延庆县教育均衡发展服务,基本形成了配置均衡的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和推进延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2007年8月,密云县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实施了“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项目。实验区项目根据密云县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和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确定了6个研究领域。其中,“高中绿色升学率研究项目”建立起由大学科研人员、教育专家、区县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平等和开放的研究共同体,形成了“前期调研—制定研究计划—确定活动方案—具体实施—反思—总结—改进—调整研究计划”的循环递进教研模式。这种深入且适切的大学、区域与中小学合作模式不仅引进了优质资源,更是在解放思想、合作共建的基础上,以课题带动、专家引领的方式,推动密云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石景山区、延庆县、密云县的探索虽然都属于高校与区域及学校的合作模式范畴,但三者又各有特点。密云县的实践突出价值导向,石景山区的探索体现文化互动,而延庆县的模式着重制度设计,基于不同需求、体现不同特征的实践模式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是值得欣喜的。当然,还有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
  第一,强化制度建构。所有组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规则和利益诉求,它们在合作中不断碰撞与交往,这些碰撞与交往其实就是“观念”与“利益”间的矛盾与冲突。事实上,合作活动就是协调组织交往的一种制度建构。制度化的实现过程最终体现为一种将制度内化并形成内部合法认同的过程。合作组织应通过适合的方式和途径来进行价值引领和规范引导,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与机构设置来为这种内部合法性的获取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如大学与中小学组织内部应制定促进合作的各种激励制度、监督制度和评价制度;区域合作组织间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合作进行管理、协调与治理。
  第二,促成知识的协同创新。院校合作中大学与中小学的互动关系,主要是通过技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来实现的,而这种技术资源往往是以知识形态出现的,合作的成果也往往体现为双方技术资源的扩展和提升。然而,对于知识形态的技术资源而言,其在组织间传播的过程其实同时也是一个知识更新和创新的过程,而经过创新后产生的知识资源“增量”往往不能由任何一方所独占,而应共同持有,这就涉及到知识的共享与分配问题。对于院校合作中的各个组织而言,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组织文化,因而组织间知识的传播和互动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互动的方式,而不同的文化互动方式有着不同的知识传播特点。所以,文化互动的结果不仅是互动下的“知识交换”,而且希望能够产生互动下的“知识创新”。这也是合作的发展趋势和价值体现。而作为知识互补性程度较高的大学与中小学而言,“协同创新”远比“自主创新”和“双向交换”更有意义。
  “思路决定出路”,对于教育组织而言,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合作机制,已成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一种积极的调整方式。换言之,合作已成为组织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和“行动逻辑”。高校与区域、中小学合作机制的构建对于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如何保持合作的可持续性,探索基于共同愿景的深层合作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关链接
  上海市
  2003年,杨浦区提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采取了政府主动、区校联动、区企合作的运作方式,突破了体制机制的束缚,打破了大学、企业、城区之间相互封闭的利益关系,推动了区域资源的共享和重组,凸现了大学的科教资源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了“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发展氛围,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各方共识、共为、共赢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大学带动城区发展的新路子。
  华东理工大附中2009年开展“借助大学优质资源,建设特色校本课程”合作项目,合作还包括学生社团建设、女篮特色项目、部分学科实验、教授学术讲座、研究性课程建设等。
  重庆市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与澄江镇小学建立双边联动研究网,建立依托高校资源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双边联动模式,从教管、教研、教学三方面,全面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教研、教学水平。
  2012年,重庆市与斯旺西大学等英国高校合作,引进他们在科技教育培训方面先进、成熟的模式,对全市的科技教师开展标准化培训,以更好地提高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
  2009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借助大学资源创办优质中学教育。电子科技大学全程参与到办学过程中,派遣教授参与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共享教育资源,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教育教学设施为实验中学师生开放;批准电子科大实验中学按成都外国语学校、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推荐名额等级标准享受电子科大自主招生考试优惠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