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是免费“补药”等

2012-12-31

家庭医药 2012年9期

  阳光是免费“补药”
  很多老人喜欢花钱买补药吃,其实,阳光也是“补药”,而且是免费的。王羲之的《黄庭经》曾指出阳光的作用:“日月之华救老残”,说明阳光尤其有益于老年人。阳光中的紫外线可杀菌、消炎、止痛、促进组织再生、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红外线可使皮温升高、血管扩张、代谢增强,改善老人的阳虚状态;可见光作用于中枢神经,再通过反射,调整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所以老人应充分利用春夏季节的大好阳光以健身治病,这在我国古代被称为——“晒疗”。
  享用阳光“补药”的最佳时间,春季是上午9~12点(秋冬亦如此),夏季在上午8~10点、下午在4~6点。每次15分钟左右,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可能导致皮肤癌。地点应选择空气清洁的公园、阳台、海滨等,不宜在沥青路上进行。
  “晒疗”时应只穿内衣裤或短衣短裤(在自家阳台或海滨进行时),使皮肤直接感受阳光,可采用卧位或坐位,并不断变换体位,以均匀采光。同时要注意保护皮肤,可于晒前半小时涂抹防晒霜;保护眼睛和头部,如戴草帽或遮阳镜。注意,空腹、饱食、疲劳时均不宜进行;患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浸润型肺结核、甲亢、有出血倾向者,也不宜进行“晒疗”。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文/张子建)
  想发脾气先做操
  心情不好时,人极易急躁、发怒。发怒不仅会影响与别人的关系,对身体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如发怒时,后颈项及背部的肌肉会紧绷变僵硬,血液循环加快,血压突然升高。所以,当心情不好的时
  候,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控制情绪一靠意志,二靠措施。下面这组运动操,可以在身体的扭转弯曲中化解怒气,不妨一试。
  1.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展开,调整呼吸。
  2.身体向左侧弯曲,左手碰到左小腿,右手向上伸直,眼睛看向天花板,自然吸吐,停留10秒,接着身体回正换右侧弯曲。
  3.双手伸直与肩平行,下半身固定不动,将上半身向右转,调整呼吸,停留10秒,身体回正,再换左边练习。
  做这组动作时均需双脚站稳、腰部用力,身体重心放低,边转边吐气,意念中要把全部怒气吐出来,整组动作可视怒气消除的情况反复练习多次。
  (摘自《文汇报》文/韩振奎)
  巧食五味 科学养生
  人们的口味爱好千差万别,酸、甜、苦、辣、咸,各不相同。中医养生认为,为了健康,各种味道的食物都应该均衡进食。
  甜:中医认为,甜入脾。食甜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等患者宜少食。
  酸:中医讲“酸养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编者注:胃病患者应慎吃酸)。
  苦:古有“良药苦口利于病”之说。中医认为“苦味入心”。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如苦瓜,常吃能治疗水肿病。
  辣:中医认为,辣入肺。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入肾”,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编者注:肾病患者食咸会加重病情,应避免)。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
  (摘自《健康时报》文/刘梦)
  心有所想寿可长
  在美国,有位80岁的老人喜爱下棋,每天必到老年人俱乐部去和棋友下几个小时的棋,然后再慢慢散步回家,日子过得既快乐又安逸。
  有一次,他所熟悉的棋友病了,没人和他下棋。棋牌室的管理员为他安排了另外的棋友,但他感到不适应,就不愿意再下了。在老人心情沮丧地准备回家时,管理员说:“您可以试着换一种娱乐活动,譬如去欣赏一下绘画等。”在管理员的建议下,他来到俱乐部的画室。画室的管理员说:“老先生,您可以在这儿试着学习绘画。”老人听后哈哈大笑说:“您说什么?让我在这里学绘画?我活了80岁了,可从来也没拿过画笔。”“那有什么关系呢?说不定您会感到十分有意思。”管理员鼓励他。于是,老人平生第一次走到画架前,摆弄起画笔与颜料。不知不觉他在画室就呆了一下午,觉得还怪有意思的,于是就决定学习绘画。8l岁时,他又到美术学校去进修,上绘画课,开始积累绘画知识。
  从此之后,老人把自己的时间全部用于绘画,这位老人就是哈里·莱伯曼。
  1977年,洛杉矶一家颇有名望的艺术陈列室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哈里·莱伯曼101岁”的画展。展后,哈里·莱伯曼的作品被许多收藏家高价收藏。他的作品富有活力与想象力,运笔、意境俱佳,得到评论界的高度评价,一时震惊世界画坛。哈里·莱伯曼创造了世界画坛上的两大奇迹:一是高龄学画,二是画有所成,在101岁时还能看到有那么多人去欣赏自己的画。
  所以说,一个人只要专注于一件事,年龄对他来说,往往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相反,如果整天无所事事,刚刚六七十岁就忧虑自己老了、活不了多长时间了,这样没病也会愁出病来,只会老得更快。
  (摘自《当代健康报》文/云子)
  以气养生身心健
  中医强调的以气养生,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无求以培气 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才能“正气内存,邪不可侵”。欲望强烈往往有损元气,有损健康。
  宽胃以养气 人体依靠肠胃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以养气十分重要。饮食宜清淡,不可过饱,荤素粗细要合理搭配调剂。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而情志抑郁,多愁善感,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与“宽胃养气”之道相悖。
  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长啸以舒气 这是古人重要的养生功法。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能起按摩和刺激作用。茶余饭后,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戏剧,或亮开歌喉,都可以舒畅心情。
  安静以通气 每天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1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使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起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作用。
  (摘自《老年日报》文/祁增年)
  古人餐后养生经
  餐后漱口 古代医学家张仲景说:“食毕当漱,令齿不败而口香。”也就是说饭后漱口,可保持口腔卫生,令口腔湿润、舒畅,并有益齿、固齿之功效。还可以刺激舌的味觉感受器,增强味觉功能,有利于防治口腔和牙齿疾病,增进食欲和消化吸收。
  餐后慢走 古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先休息半小时,然后做户外散步,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肠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
  餐后摩腹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食毕摩腹,能除百病。”长期坚持餐后揉腹,能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胃肠平滑肌舒缩,调节肠系膜神经感受器,增强胃肠的消化与吸收功能。
  餐后怡情 古人说:“食后不可怒,怒后不可食。”也就是进食前后应保持平和的情绪。食后应在宁静的环境欣赏轻快的音乐,因为优美的音乐对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良性刺激,促进人体消化功能。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胡万里)
  “冷处理”也养生
  法国作家雨果曾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我国也有句老话,“宰相肚里能撑船。”遇到不顺心的事来个冷处理就是一种宽容。生活中不乏矛盾,如夫妻不和、邻里不睦、同事不谐等,用“冷处理法”能化解多种矛盾。“冷处理”不仅是人们处理问题的一种手段,还是一种养生之道。
  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有好处。它可以有效防止事态扩大,矛盾加剧,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大量事实证明,不会宽容别人,常会殃及自身;过于苛求别人者,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中。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生气暴怒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诱发脑溢血、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长期生气还会损害人体免疫功能,引发癌症。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有些事情一时想不通,不要去钻牛角尖,暂时把它放一放,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避开烦恼,寻找乐趣。遇事多一分冷静,可化干戈为玉帛,减少不良信息对大脑和神经的刺激,达到怡情爽神、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摘自《天津老年时报》文/刘涓)
  捶背可助眠
  捶背可以刺激背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再通过神经系统和经络传导,促进局部乃至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内分泌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对睡眠也有促进作用。
  捶背通常有拍法和击法两种方法,均沿脊柱两侧进行。前者用虚掌拍打,后者用虚拳叩击,手法均宜轻不宜重,力求动作协调、节奏均匀、着力富有弹性。如此自上而下或自下向上轻拍轻叩,可以自己捶打,站着和坐着都可以;也可由他人捶打,接受者可站可卧。捶背的速度以每分钟60~100下为宜,以不痛为度。每日1~2次,每次捶背时间以30分钟为限。
  捶时应握空心拳,捶打速度要快慢适中,捶击的力度以能使身体震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可用轻而缓的手法,此法能抑制肌肉和神经紧张;对于患有严重心脏病、尚未明确诊断的脊椎病变以及晚期肿瘤的患者,不要捶背,以防加重病情或引起意外。
  (摘自《老年日报》文/张庆)
  芳香温通法防治冠心病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芳香温通法温经散寒,芳香透窍,能够迅速缓解胸闷、心绞痛症状。芳香温通法的代表方麝香保心丸的作用机理同样十分清晰。
  首先,麝香保心丸能够扩张冠脉,改善心肌缺血,迅速缓解胸闷、心绞痛症状。
  用麝香保心丸2~4粒舌下含服,它可以通过舌下血管快速吸收,迅速扩张冠状动脉,最快30秒,83.4%的患者在5分钟内缓解胸闷心绞痛症状。同硝酸酯类药物相比,麝香保心丸疗效相近,但副反应极小,不存在耐药性。
  其次,麝香保心丸有效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硬化。
  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它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如果不采取积极的预防治疗措施,冠状动脉的硬化程度会加重,冠心病的症状也会随之加重,进而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预防治疗冠心病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保护冠状动脉血管内皮,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重,从而减少胸闷心绞痛的发作,降低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大量的基础研究发现,每天3次,每次2丸,连续服用麝香保心丸3个月以上,能够减轻血脂异常症对动脉血管的损害,有效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显著减少胸闷心绞痛的发作。
  第三,麝香保心丸有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从根本上治疗冠心病。
  目前,国际上提出治疗冠心病的新方向:治疗性血管新生的问题,即通过某些药物的治疗增加功能性的冠状动脉分支或侧支循环,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供,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的目的,也可以形象地称它为“药物促进人体的自身搭桥”。血管新生能帮助肌体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从根本上缓解心肌缺血症状,改善病情。
  (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文/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