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巨晓林:十八大代表的成才经

2012-12-31苗向东

职业 2012年11期

  巨晓林,农民工出身的十八大代表,他是如何从一个农民工成长为业务能手的?说来很简单,就是当初工作太苦、太累,于是他想省时、省力,就这么一步一步成为了行家里手。
  巨晓林家在陕西省岐山县祝家庄镇杜城村谢家坡组。1987年3月,得知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招工的消息,巨晓林欣然前往,由于他个头只有1.60米,差一点被淘汰。
  满脑子想着“投机取巧”
  当了农民工后,他被安排到最苦最累的接触网工作。每天肩扛100多斤的软钢丝索,腰缠着几公斤的工具包,在5到15米高的空中安装,冬天冻得手脚全麻,夏天晒得层层蜕皮。1989年的一个夏日,他们在北同蒲铁路工地上施工,突然下起了大雨,工人们不得不暂时停工。这可怎么办?要耽误工时了,有什么办法没有?巨晓林望着杆塔上的悬挂点,发起了呆。“为啥不用滑轮作业代替肩扛电线?”雨停后,再放线时,巨晓林马上用一个铁丝套子挂住滑轮试了试,果然能省不少劲儿。班组工友和工长一商量,全班试用,省力不说,效率也提高了很多。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巨晓林开始琢磨各种施工的小窍门。但是越钻研,他越发现“知识就是力量”。
  此后,他更注意学习技术,白天在施工中跟着师傅学,晚上放下饭碗又撵着师傅问,就连师傅喝茶聊天的时候,他也蹲在一旁,不厌其烦地请教接触网安装的技术要领。有人说他“投机取巧”,对他说:“别老想偷懒,农民工就是卖苦力的,就是出臭汗的。”他却想改变农民工的形象和命运。从那时起,巨晓林的工作服口袋里便多了一个小本子,施工中不管碰到什么问题,都随手记下来,一有空儿就琢磨。营地熄灯后,他悄悄地打着手电筒把学到的知识记在本子上。
  之后,巨晓林参加了哈尔滨至大连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这项工程系统首次引进了当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德国技术。由于哈大线是全国数得着的运输最繁忙的路线之一,留给施工作业的“封闭点”也就是施工时间十分有限。按照传统工艺,50天才能完成任务,而指挥部给他们的工期却只有30天。他又想到了“取巧”,便带领几名徒弟,精心测量,反复计算,走遍了施工现场,对原工艺进行了技术革新。一天半夜梦里,他灵光乍现,大喊着“有了”从床上弹坐起来。就这样,他研究出一套“SY”导线固定法。采用新工艺后,提高工效两倍以上,而且安全可靠。经专家组论证后,当即在全线推广,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就连德国督导季马教授也竖起大拇指对他说:“OK!中国工人了不起!”
  就这样,巨晓林凡事为了省时省力,便在施工方法上搞革新。巨晓林常说:“当好工人,既要苦干实干,更要敢想敢干、巧干会干。”他也成了巧干能手。
  勤奋钻研业务 知识成就人才
  要巧干就要学习。晚上捧着书本学,在他的床头总放着字典、尺子和绘图笔。看到巨晓林这么爱学习,项目部领导打破常规,“特批”他的宿舍熄灯时间可以推迟一小时。只有高中文化的巨晓林找来了《钣金工艺》《机械制图》《电机学》《接触网》等30多部专业书籍,一有机会就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
  巨晓林施工无定所,可是他总是把书带在身边,在唐山曹妃甸港的迁曹铁路项目寝室里,有一个立式书柜,里面都是电气化施工专业书。
  近年来,随着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铁路电气化技术也随之进步,这些巨大的变化让巨晓林越发感觉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理论的重要性。巨晓林喜欢在本子上总结、研究工作上的难题,前后积累了70个本子,23万字,个别工艺上的难题他甚至会配上简单的图片说明。
  在国家重点工程迁曹铁路菱角山站接触网施工中,线路尚未成型,接触网施工无法推进,所有人都心急如焚。巨晓林见缝插针搞研发,在推翻了近10种方案后,终于设计出“正线任意取点平移法”。采用这个办法,在迁曹线还没铺钢轨的情况下他们就展开施工,提前挖坑立杆109根,抢回工期19天,为工程按期开通创造了条件。
  2010年,巨晓林开始接触高铁施工,这对他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高速铁路的标准更高,以前是精确到厘米,现在要精确到毫米。”从事高铁施工这两年他又记下了十几本工作笔记,完成了8项技术革新,其中《降低合福客专四电接口预留施工不合格率》技术攻关成果获得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
  20多年来,巨晓林成为行业中出类拔萃的能工巧匠,先后研发和革新接触网施工中40多项省时省力的工艺,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
  后来他觉得,不仅自己要学习,还要提高所有员工的素质才行,可是培训没有教材啊。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编写。通过几年不眠之夜的笔耕,他主编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被配发给全局数千名接触网工,成为了工具书和填补电气化铁路施工培训空白的教科书。
  就这样,巨晓林从啥也不会的农民工,到满脑子想着“投机取巧”的机灵鬼,再到知识型工人,成为了亿万农民工的先进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