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成为“太空空服员”?

2012-12-29吴俊辉

海外星云 2012年19期


  成为航天员常是许多小男孩的儿时梦想,但未来进入太空中的人类将无法再简单地统称为“航天员”,而会区分为太空驾驶、太空空服员、太空科学家、还有乘客等等。这已不再是电影中的情节,而是你我可能一同见证的事实。
  “太空航行民营化”正在进行中
  NASA执行了30年的航天飞机计划已于2011年正式终止,但这么做并不是要放弃太空探索,而是要将这项“产业”转为民营,就如同在二战后将航空技术推向当今人人受惠的国际旅行一样,期能开启所谓的太空民生时代!如此一来NASA的角色会较象是太空航行的主管机关,而航行的实际工作及风险则交由民间企业承担,并采用“使用者付费”的做法,让“上太空”不再是特权。
  那些准备接手进行这项大生意的公司,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波音公司,至今NASA已投资了3.2亿美金来重点辅导这些民间企业,以进行一系列的商用“太航”发展(Commercial Crew Development,简称CCDev)。这项新尝试原本还有点争议,但在今年5月SpaceX公司成功地利用无人新型宇宙飞船“龙胶囊”(Dragon capsule),将约半吨的货物往返运送至国际太空站后,终于立下了令人兴奋的里程埤。而下一步,便是要将新一代的“民营太空空服员”送上太空。
  从“太空任务”到 “太空假期”
  过去20年来人类的太空任务一直是围绕在“国际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简称ISS),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永久性国际合作计划,其目的不外乎是进行基础科学及太空医学的研究,为人类移民外层空间做准备。
  ISS长290英尺、宽356英尺,重达430吨,航天员每轮值一次要3至6个月,工作包括操控宇宙飞船及机器人、进行科学实验等,而事前的训练期则需2至3年。这样的工作显然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主要症结在于飞行器的承载能力有限,所以航天员必须能够身兼多职才行。
  然而,现在正在民营化发展中的飞行器,则已朝向更大型、更安全、续航力更强的目标而努力,这么一来机上的人可以分工更细,甚至额外载些只出钱的乘客,在执行科学任务的同时,满足一般人的太空梦。这些人当中的“非乘客”,便可姑且称为太空空服员,他们除了负责服务乘客,还要辅助科学家进行各项太空实验。
  为期近两年的“空服员”培训班
  受训者在养成班的初期,必须先通过一连串的水中测验,要能穿着飞行装及网球鞋游泳来回25米的泳池3趟,还要能踩水10分钟。
  正式的训练大约历时20个月。首先要接受飞行训练(包括跳伞、喷射椅逃脱、从下沉中的飞行器中逃脱、使用无线电通讯等),初期会使用模拟飞行器,接着使用训练机T-34及T-38,进行密集的飞行训练。再接下来会有野外求生训练(包括如何捕猎食物、找水、起火、搭建临时帐篷、安全过夜、急救处理等),因为集训考试中有一项是模拟太空舱降落于荒地中,因此航天员团队必须能够合力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等候救援。
  最后会有失重训练。常用的是KC-135大型货机,它会在高空中进行如云霄飞车般上下的抛物线飞行,当到达抛物线顶端时,会有几秒失重的状态,让航天员们进行相关的失重训练。然后要学如何穿着宇宙飞行服,并进入一个具有600万加仑的水池(相当于350座家用泳池的大小、可容纳一整艘航天飞机),模拟太空任务。因为水有浮力,所以可以通过调整宇宙飞行服的浮力大小来大致模拟太空中的失重状态。
  受训者的训练项目还包括ISS训练、舱外训练、机械人操作训练、俄语训练等。之后要再通过筛选才能正式成为太空空服员。筛选的过程包括为时数小时、要考数百道题目的笔试。一旦获选为太空空服员,即可获得一枚银色胸章,在上过太空之后,便可再换取一枚金色胸章。
  这些训练好的人员会开始被指派不同属性的任务,有的偏重于驾驶、有的偏重于科学实验,在未来有的则将偏重于服务乘客。所以你说,要成为未来于宇宙飞船中帮乘客倒咖啡的人,是不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呢?(作者为台湾大学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剑桥大学宇宙学博士)(编辑/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