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西哈努克
2012-12-29陶短房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36期
他是最后几位幸存的20世纪政治风云人物之一——他曾见过尼赫鲁、铁托、毛泽东、纳赛尔和戴高乐;他亲历过殖民、日据、独立、流亡;他是二战、越战、冷战、红色高棉统治和越南占领时期的见证人
在63年里,他一生中两次即位,两次退位,一次被放逐,3次自我放逐,先后出任过两任国王、亲王、9任首相、外长、主席、国家元首、太皇等形形色色的“要职”,真正掌握实权的时间却很短暂
10月15日,柬埔寨太皇诺罗敦·西哈努克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90岁。
正如法新社所评述的,这位长寿的柬埔寨太皇是最后几位幸存的20世纪政治风云人物之一——他曾见过尼赫鲁、铁托、毛泽东、纳赛尔和戴高乐;他亲历过殖民、日据、独立、流亡;他是二战、越战、冷战、红色高棉统治和越南占领时期的见证人。法国媒体称,他“不知疲倦奔波于国际外交政治舞台达50年之久”,形象复杂多变,个人生活丰富多彩。
但他又常常被称作“知名的小人物”——无处不在,却又无处着力,经常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一任其弱小而命运多舛的祖国在莫测命运中痛苦煎熬。这让他自始至终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争议人物,尽管他终其一生都在努力为自己辩护。
从“儿皇帝”到独立之父
1922年10月31日,西哈努克出生于当时仍是法属印度支那组成部分的金边。他的父亲是柬埔寨王族诺罗敦·苏拉玛里特,母亲则是时任柬埔寨国王西索瓦·莫尼旺的女儿西索瓦·尼亚里丽。
当时,柬埔寨宫廷矛盾尖锐,诺罗敦系(1860—1904年在位的诺罗敦·安·吴哥国王的后裔,称“伯族”)和西索瓦系(诺罗敦国王三弟、1904—1927年在位的西索瓦后裔,称“叔族”)明争暗斗,都将王位视作禁脔。
从出生起,西哈努克就注定与众不同:他的父亲是诺罗敦系,母亲却是地道的西索瓦系,是两派王族都接受、喜爱的孩子。他在金边法国人办的小学接受了启蒙教育,后来去当时法属印度支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越南的西贡(今胡志明市)读中学、大学预科,还一度留学法国,按照柬埔寨王室传统,去索米尔骑兵军事学校接受军官教育。正因如此,西哈努克能操流利法语,且终身保持着对法国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浓厚兴趣。
1941年4月23日,意外发生了:他的外公、柬埔寨国王莫尼旺突然去世。此时,二战已爆发,法国本土沦陷,法属印度支那陷入法日共管的混乱。国不可一日无主,而诺罗敦、西索瓦两系王族仍然僵持不下,官司一直打到当时自身难保的法属印度支那总督、海军上将让·德古那里。
让·德古中意的王位继承人不是别人,正是诺罗敦·西哈努克。
遴选西哈努克的台面上的理由,是他身兼诺罗敦、西索瓦两族血脉的特殊身份,让他继承王位,伯、叔两族都能接受,可以从此结束王系纷争;台面下的真正理由,是德古认为,西哈努克是个“温顺、聪明而快乐的孩子”,并且“具备担任君主的足够灵活性”。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说,就是此人听话、软弱。
然而,此时的法国,连首都巴黎都落入纳粹之手,印支更是门户大开,任由日本军队出入,哪里有能力保护柬埔寨?1945年3月13日,离投降仅半年的日军突然发动“明号作战”,从法国人手里完全夺走了整个法属印度支那。为欺骗世人,他们开始放任这些新占领地独立。
尽管事有蹊跷,但独立却是柬埔寨王族与民众的夙愿,西哈努克深思熟虑后,于4月13日宣布独立。不过,他不希望继续做傀儡,因此对日本的“指导”采取抵制姿态。
恼羞成怒的日本人试图扶植外长山玉成为新傀儡。但西哈努克与之若即若离,山玉成直到8月8日才找到机会发动政变,自封首相。然而,此时距日本投降仅剩一周时间了。8月15日,日本投降。一个月后,法国人回到印度支那,又过了一个月,法国军队空降,逮捕了山玉成。“独立”的柬埔寨再度成了法国保护国,西哈努克对此采取了容忍的态度——不容忍他又能怎样?
然而,西哈努克不甘心继续当“儿皇帝”——他一面和元气大伤的法国当局折冲樽俎,一面频繁出访美国寻求同情。最终,法国人作出让步,允许柬埔寨自治,但大权仍掌握在法国驻柬埔寨高级专员手中。
1952年6月15日,西哈努克发布《告柬埔寨人民书》,誓言在两年内实现完全独立,并效仿甘地,以解散议会和去意大利“放假”消极怠工,表达对法国的不满。法国此时正计划强化对印度支那的统治,遂于次年3月向西哈努克施压,逼其“回国履行使命”,甚至发布公报,勒令其“限期归国”。西哈努克愤而前往北美,宣传独立主张,赢得普遍同情。这年5月,他返回金边,旋即“自我放逐”——先是避位曼谷,继而回到国内,在马德望、暹粒等地闲居。
此时,法国已在越南战场焦头烂额,又受到国际舆论谴责,而柬埔寨民众在西哈努克行为的感召下,独立情绪空前高涨。这一切迫使法国人不得不作出退让。1953年11月9日,法国和柬埔寨签署新的《法柬条约》,柬埔寨获得完全独立。
此时,西哈努克年仅31岁,却已成为柬埔寨万民景仰的“独立之父”。平生第一次,他所受到的尊重并非仅仅因为高贵血统,更来自实际功绩,这让他踌躇满志。
“柬埔寨不需要国王”
踌躇满志的西哈努克很快感到拘束:他的内阁里充斥着各派政治人物。这些人在海外各有后台,彼此敌视攻讦,掣肘着他的雄心壮志,而囿于君主立宪的框架,他对此束手无策。
冥思苦想一年半之久,他想出一个匪夷所思的招数:退位。
1955年3月3日,他宣布禅位给父亲苏拉玛里特,自己改称“亲王”,从此有了组织政党、参与政治活动的自由。4月7日,他组建了“人民社会主义运动”(在他坚持下没有叫“党”)。
此时,社会主义思潮盛极一时,西哈努克也受到影响。他提出了奇特的“佛教社会主义”理论,即一方面推行计划经济和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保持柬埔寨佛教传统”。说白了,就是以公有化的名义,把权力集中到王室手中,建立起一个介于君权制和君宪制之间的政体。
为此,他请来上千苏联专家帮助建设,副作用则是越共势力渗透入柬埔寨东部,并将那儿当作后勤通道和后方基地,而他对此无能为力;他也不想和美国闹翻,一再表示“在印支战争中严守中立”;为了确保中立,他在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并结识周恩来,又在1956年和铁托、纳赛尔、尼赫鲁等共同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这段时间,他既是首相,又是外长,还是实际上的国王,可谓大权在握。尽管中看不中用的计划经济在农业化的柬埔寨显得水土不服,但灵活的外交姿态让柬埔寨同时获得苏美援助,并在印支的兵荒马乱中保持了数年安宁。而西哈努克本人又常常作出亲民的姿态。据说,他曾亲自为农民求雨,还常常拿着米粮在路上布施,赢得不少柬埔寨人由衷的好感。
然而,他的这些努力未能缓和国内左右两派的激烈斗争。对此,他的做法是打一派拉一派,让他们相互制约,且经常变换“打”和“拉”的对象,一时之间似乎颇有效果。
1960年3月,苏拉玛里特国王去世,照理他应该继位,回归王宫。但正大过亲政瘾的他意犹未尽,在民众的欢呼声中宣布“柬埔寨不需要国王”,自己将以国家元首的身份继续执政,目的自然是继续绕过君宪束缚亲政。
然而,国内左右两翼的政治暗潮,正在悄然涌动。
1970年3月18日,正当他出访苏联之际,亲美的首相兼国防大臣朗诺和副首相、西哈努克表哥施里玛达联合发动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政权。对他余怒未消的苏联一言不发地将他送上前往北京的飞机,因为中国就在政变当天宣布继续承认西哈努克地位。3月19日,西哈努克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迎接,并继续享受元首待遇;5月1日天安门庆祝仪式,毛泽东又邀请他登上城楼观礼。
西哈努克在华先宣布成立民族统一阵线,继而在5月5日成立流亡政府,中国第一个宣布承认。此后,他设官邸于北京东交民巷15号,开始了第一次流亡生涯。
在这期间,他交替居住于北京和平壤(后者为他建了有60个房间的亲王宫),并开始了最富争议的政治抉择:与红色高棉结盟。
难掌实权
1975年4月17日,红色高棉夺取政权,西哈努克被推举为国家元首,结束流亡。但他很快发现,自己被架空,红色高棉推行激进政策,企图建立乌托邦社会。西哈努克试图摆脱困境,他曾借口赴联合国离开,不久又返回,并在次年1月主持了宪法颁布仪式。到了3月,他就发现自己非但无法影响红色高棉,反倒自身难保。4月2日,他被废黜并软禁。
此后一段时间里,他几乎销声匿迹。他的5子、14孙在红色高棉时代死于非命,彼此争斗的两系王族更是凋零殆尽。
1979年1月,命运转折点再次出现:前一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红色高棉节节败退,在离开金边前释放了西哈努克,希望他前往联合国争取“国际支持”。西哈努克第二次流亡,先后定居朝鲜、中国,并再度成为国际外交舞台的明星人物。
就在这一年,他成立了奉辛比克党,与红色高棉以及宋双的高棉人民民族解放阵线组成联盟,成立新民柬政府,他出任主席。王室、红色高棉和朗诺余党宋双的联盟,当时就被称为“奇特的联盟”。而这和冷战方兴未艾、美国推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政策有关。里根的高参迈克尔·约翰也建议美国政府,应大力扶植西哈努克派,以免亲越势力坐大,或红色高棉东山再起。
1989年,无力持续战争的越南宣布撤军,金边洪森政权开始寻求和西哈努克谈判。1991年,巴黎协定达成,西哈努克于11月14日结束长达13年的流亡回到金边。两年后,西哈努克再度成为柬埔寨国王。
然而,此时西哈努克已是67岁的老人,精力开始衰竭,也不复当年的政治雄心。他不仅无意谋求亲政,连国王都不愿继续当下去。1993年大选,他的两个儿子拉那烈和夏卡朋势同水火,而红色高棉拒绝参加,戏剧性地从盟友再度变成“朝敌”。选举结束后,成立了洪森—拉那烈双首相内阁。洪森这个昔日的敌人,如今成了自己的“首席大臣”。
此后,洪森逐渐巩固权力,拉那烈则江河日下。对此,西哈努克冷眼旁观。这不仅因为拉那烈并非最中意的儿子,更因为洪森势力根深蒂固,自己已无力撼动,只能通过默认对方攫取世俗权力,换取对王室世袭的尊重。
不仅如此,1993年他在北京医院查出恶性结肠癌,此外还患有糖尿病、心脏病和神经衰竭,这让他更厌倦政治生活。1994年,夏卡朋发动流产政变,导致他和拉那烈王子“同归于尽”,先后失势,这恐怕更让他心灰意冷。
此后,他更多定居于中国,接受各项治疗。2004年10月29日,他终于宣布再次退位,将王位传给倒数第二个儿子西哈莫尼,自己则被尊为“太皇”。
至此,他的政治生涯宣告结束。在63年里,他一生中两次即位,两次退位,一次被放逐,3次自我放逐,先后出任过两任国王、亲王、9任首相、外长、主席、国家元首、太皇等形形色色的要职,真正掌握实权的时间却很短暂。
他妻妾成群
6位后妃15个子女
西哈努克早年风流倜傥,是法国人眼中的花花公子。他先后娶过两位王后、四位嫔妃,还有数不清的艳遇和绯闻,正式承认的子女共有15位(9男6女,其中一个为养子)。但这些子女日后的命运大相径庭:有5个儿子死于红色高棉之祸,却也有两位成了红色高棉的支持者;仅有两个儿子(拉那烈和夏卡朋)在最后一次复位后从政,最终却成了政敌。
他的继承人西哈莫尼系倒数第二个儿子,在继位前是个与世无争的芭蕾舞演员,却最得西哈努克宠爱,因为他系与西哈努克关系最好的莫妮列王妃(法—意—柬混血)所生,且为人和善,各方面都能接受。
他多才多艺
自编自导自演电影
他多才多艺,能写歌、写小说,甚至自编、自导、自演电影,曾先后撰写过两首歌颂中国的歌曲并亲自演唱。一些外国人评论称,他的电影和小说大多被用于为自己辩护,因为他多彩的一生中几乎和所有大国、邻国交好又交恶过,总是不断变化阵营和身份。
1975年,朗诺伪政权被打败,西哈努克回国。回国前夕,西哈努克特意写了一首歌曲《我亲爱的第二祖国》,歌词是:“啊!中国是我亲爱的第二祖国,正当我们遭受苦难的时候,得到你们珍贵的友情……”
他的中国待遇
上天安门最多的外国元首
中国几代领导人都和他建立了良好关系,并始终给他元首待遇,因此他晚年海外生涯大多数时间在中国度过。但耐人寻味的是,他的贴身保镖、警卫却是清一色的朝鲜人。
西哈努克是目前为止登上天安门城楼次数最多的外国元首,他分别于1964年、1965年、1970年、1984年、1989年、2009年,随同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等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
他的中国菜单
一道菜杀108只鸡为悦目
西哈努克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美食家,法国鹅肝酱、俄式红菜汤、鲑鱼子酱、北京烤鸭……都是他一年四季的常用之物。
1973年,西哈努克到上海访问,他提出游玩城隍庙。负责接待的南市区饮食公司接下任务后,从区内各大饭店里调集精兵强将,全力以赴。参与接待的厨师、点心师要查三代,政治上绝对可靠的才获准下厨房。为了保证点心的质量,黑芝麻是1粒粒拣出来的,瓜仁也要选一样大小的。夸张的是,现场还有民兵督阵。这天,城隍庙封城,1个外头人也不能进来。
点心中就有1道鸡鸭血汤,这原是下里巴人的美食,用它来招待西哈努克,就得精工细作。如何个精法呢?师傅们三下南翔,寻找最最正宗的上海本地草鸡,然后杀了108只鸡才找到所需的鸡卵—真叫是杀鸡取卵了。这个鸡卵并非成形的鸡蛋,而是附着在肠子里没有出生的卵,才黄豆那么大小。黄澄澄、规格一样的卵,配玉白色的鸡肠和深红色的血汤相当悦目。
他的“元首府”
北京东交民巷15号
西哈努克及其家属寓居中国以来长期住在东交民巷15号宾馆。那是清朝法国驻北京的公使馆。
1970年12月,东交民巷15号修缮一新,西哈努克和夫人等从钓鱼台搬迁到那里。外交部知道西哈努克喜欢吃西餐,还特地从上海请来了一位手艺精湛的西餐厨师。
得知西哈努克喜欢游泳、打羽毛球和歌舞,外交部便专门修建了游泳池、俱乐部和羽毛球场,工作人员们会陪同他一起娱乐、休闲。周总理还曾亲自前往东交民巷看望西哈努克,他还开玩笑地提到:“这里居住条件不错,是独门独院”,建议将此院改名为“柬埔寨元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