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鹿原》到白鹿原
2012-12-29秦客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12年9期
多年以后,我还时常梦见那个暑假同村伙伴王龙龙略带神秘稍显紧张地给我拿出一本包着书皮的《白鹿原》。那整整一个假期,我被陈忠实与《白鹿原》所左右。少年时读《白鹿原》,与大多同龄人一样,最多的感触是那句带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叙述痕迹的开头:“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除了七个女人与小说故事之外,剩下的就是阅读带来的谈资,给同伴津津乐道的夸夸其谈。
中学毕业以后,又多次断断续续地阅读《白鹿原》。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的次数多了,说得少了。2009年,在书店买到一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通读之后又多了一些对《白鹿原》写作背景的了解。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打开了了解路遥文学创作与生活的一扇窗口,也因此构成了路遥文学人生的完整性。《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也是陈忠实自己第一次对《白鹿原》创作的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叙写,它为我们了解这部小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白鹿原》是一部描述陕西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它是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是当代中国最厚重、最有概括力、最有认识和审美价值,也最有魅力的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20世纪90年代文学似乎存在着一个说不清的问题,终于在1993年出现了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白鹿原》的出世,让焦灼的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它的出现使这场大讨论更加精彩,余波一直持续到1997年仍未停消。1997年12月,修订版的《白鹿原》最终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白鹿原》问世整整20年。当年的论争早已经尘埃落定,没有人再质疑《白鹿原》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的经典地位。画家范曾称之为“一代奇书也,放之欧亚,虽巴尔扎克、斯丹达尔,未肯轻让”。著名学者郑万鹏说:“《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文学对中国历史、文化最为完整、最为坚实的重构。这种历史重构实则就是民族精神的重构。它在社会文化构成上找到了中国历史社会稳定运行三千年的原因。”
《白鹿原》是一部家族文化史,真实地描写了中国历史社会的家族式结构, 以白家为焦点展现了一幅家族生活的图景。但同时,它又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史,它也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主人公白嘉轩恪守“耕读传家”的治家传统,兴办学堂,送子女接受儒学教育。他还资助长工鹿三的儿子黑娃上学,相信“穷汉生状元,富家多纨绔”。小说从深层次展现了中国历史社会“士”与“农”之间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平民可以通过职业上的努力实现其社会阶层的升迁。在描绘手法上,《白鹿原》还借助了一个非现实的“白鹿神话”。如果说,白鹿传奇是幻想的,那么“白鹿书院”是一个“带着神话色彩的真实故事”。《白鹿原》对于“白鹿书院”的建构,就是对从先秦原儒到宋明理学再到明清关学的现实重构。书中坐馆执教的朱先生的原型是清代关中大儒牛兆濂,作为“关学”(张载)的传人,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关注的还是以伦理为本位的儒家人格理想的重建。而陈忠实通过《白鹿原》重构儒家文化,正是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灵魂。他确信中国当代各种文学流派“其主旨无一不是为了写出这个民族的灵魂”。
进入21世纪,《白鹿原》在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选入100部“高等学校中文系本科专业阅读书”书目之一。此后《白鹿原》被改编成话剧上演。电视版《白鹿原》正在筹划中,而《白鹿原》的秦腔、连环画、陶塑也都已经问世。2012年2月,电影《白鹿原》成为唯一入围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华语片。电影的高调亮相,还没有在国内播出,便引发了观众的期待与追捧。这证明《白鹿原》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因其广泛的社会影响而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白鹿原》问世20周年,作为图书编辑有幸参与了“陈忠实研究书系”的策划编辑工作。今年4月,我和项目组同事冯晓立、巩亚男随同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冯希哲教授一起上白鹿原参观陈忠实文学馆与“白鹿书院”。白鹿原这个地方在《白鹿原》发表之前叫狄寨原,因《白鹿原》出版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个昔日宁静的塬渐渐热闹起来。一路上,我们看到了以“白鹿原”命名的产业随处可见。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说,来西安的文人雅士,参观完秦始皇兵马俑与大雁塔后,总不忘到柳青的皇甫村与陈忠实的白鹿原上走一走。《白鹿原》的忠实读者对白鹿原这个地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以考证、探秘的方式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寻访。白鹿原成了新型的旅游地,新建的餐馆、宾馆、大学城、白鹿原影视城等也似乎在昭示“白鹿原”正焕发着年轻的文化魅力。
张颐武在《〈白鹿原〉:断裂的挣扎》中说:“《白鹿原》业已成为后新时期文化中跨越了雅、俗文化的界限,打破既成的文化结构的小说文本,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白鹿原”正在创作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小说《白鹿原》只是一把钥匙,而由它所开启的人文的“大白鹿原”正在悄悄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