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如初
2012-12-29戴日强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12年9期
九月的故事如稻草一样凌乱。
五年前,我还是一名学生。那个九月的雨天,我哪都没去,早早便趴在图书馆里寻找世界的另一半栖息地。
彼时,摊开张炜的《我选择,我向往》,一时间我昏昏欲睡,静静地听着这位善于思考的作家整理着他爬满蜘蛛网的记忆,我也静静地、静静地倚在桌沿。
突然觉得《校园的琴声》是充满灵性的,校园的树林总是挂满诗意的果实,当然,我同样在校园的边边角角中挖掘诗意的琴声。
而散文呢?仿佛是家乡的小路,有点熟悉,有点陌生,同时又多了几分疑惑。
诗与散文本身就没有鸿沟,我也没抬举哪一方,只是写惯了诗歌,骤然提笔写散文,像是流浪很多年后的归家,突然萌发了一种莫名的温暖。
校园散文是青春的笔调,或许有份叛逆的眼光,但它终归青春的大海,而属于散文的那种沉重、沉稳、沉甸甸的目光,且属于上个世纪的标志,但真正能撼动这个时代的脉搏,非这种目光不可。
张炜先生的目光同样是稳重的,他善于思索,当然,他善于把思索后的精华融入到文章里,这是他的追求。多年后我像他这样在小路上撑伞散步时,我仍会感慨于文字的理性,其实这一切平淡如初。
那天从图书馆出来,外面的雨依然下得很大,记得我初到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关于雨的诗歌:“下雨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南方/雨是我家院子上空的繁星/……那是奶奶讲的故事/……北方的雨终于落下了,但/雨能打湿的只有眼睛……”
阔别多年后,再次回想起来,同样是那一份温存,只不过我不再淋雨,淋雨只会让我的文字更加潮湿。我打开了伞,在这片北方的雨空中撑起一片云,也就是在这里,在冷冷的风中,淡淡地去想着南方,想着榕树下倒垂的故事;还有夕阳下石子路上等待我归来的霜鬓;还有更早之前老去的爷爷肩上的童年。
学生时代的我总疲倦于校园繁杂的事务,更是厌烦世俗无趣的目光,所幸喜欢文字的心让我去追寻一种平静。比如独坐在池边的石椅上,望着随风飞扬的柳絮,还有池中羞涩的菱歌;比如提笔在青春的扉页写下了《六月词》,然后投到文学社的杂志里印成墨香;再比如在桦林里,翻开一片片落下的黄叶,翻开一点点平淡的思绪,坐在木椅上,静静品读一阕词的温润,造一方净土。
那时有很多冲动的想法,时至今日,我依然想用双手在幽静的树林里建造一座小小的瓦屋,在里面住上几年,平淡地写着属于屋内的小小天堂。
突然传出一首歌,在伞下,是达达乐队的《南方》:“那里总是很潮湿,那里总是很松软……”我不想去那伞下探究那汪伊人的秋水,因为我相信她很漂亮,我是指她的心很美。
大学时候,除了用诗来慰藉我的疲倦外,我很少写日记,更很少用散文的形式来抒发黄昏与露珠的大学生活。或许当时的我想得太多写得太少,因为在课堂上我总是不时勾画自己的乌托邦爱情,只是思绪总在世俗的目光中干涸,终究又归于一种虚无,这些只有诗比较合适表达。
那天的雨下得异常大,我依旧在前行,我多想漫无目的地在雨中走着,想着属于自己的,虽然是一贫如洗的故事。
瞬间萌生的概念——“逃课”?我很喜欢逃课,因为我把它当成一种青春的叛逆,青春中骚动的事我都愿意去尝试,不过这次我没有逃课,逃课是形式上的,逃课也需要境界。或许,当时的我在课堂上看了几篇文章,写写属于自己的流浪空间,这也是一种逃课,而这种逃课更具有一种高深的境界。当时自己在想:每天重复着这种“逃课”,当不久的将来,达到更深的境界后,将会善于思索、追求平淡、低调而沉稳。
收起了伞,我放下书包,摊开笔记本,提起了笔,计算机老师的目光陷入了暗淡的死寂,而我则深入了思索的绿丛中……
而如今,杂乱写下这些文字,我仍属于年少轻狂的时代,我与散文久别重逢,我只是记下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是我繁杂的生活,也是自己一个人的所想、所思。
或许我的文字终究是一种无理的打趣、世俗的尘埃,但她仍属于我思想的一部分,见证了我那不安寂寞的心,我终将去探索一种超越,像流星一样,拥有华丽得只属于记忆、实质却平淡如初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