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牧业发展是实现西部经济区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
2012-12-29毕力格
北方经济 2012年19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标志着呼包银经济区建设已经启动,自治区也召开了“西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以呼包鄂为核心的沿黄、沿交通干线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与此同时,相应的发展规划、政策也在紧锣密鼓地编制和制定当中,实际工作更是在这个战略思路下不断深入推进。目前,西部经济区的发展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要着力点进行设计,而工业化主要体现于产业更高密度地向园区集中,以集群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即“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重点园区集中,园区向沿黄河河沿交通干线集中,农牧业向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自治区西部未来发展可以归纳为城镇化、产业集聚升级、资源深度利用、园区升级扩容四个方面。纵观自治区西部发展,二、三次产业一直是重要的领域,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农牧业更应该受到重视。
一、城市化需要农畜产品的稳定供给
西部未来发展中,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城区将进一步扩大人口规模,按照自治区先期规划,三地主城区人口将由目前的390万人增加到460万人以上,乌海、临河、集宁次中心城市城区人口由140万人增加到165万人左右,培育15个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城市人口将达到710万人。如果加上西部旗县城镇人口,每个城镇平均增加1万人计算,又将增加30万人,届时,自治区西部城镇人口将增加200万人以上,如此庞大的城镇人口需要大量的农副产品来满足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肉、蛋、奶、蔬菜、粮食等农畜产品的需求不仅需要数量上的保证,更需要质量上的不断提高和不同季节的稳定供给,这就需要农牧业基础的不断提升。
现实的状况是:西部尽管是我国西北部重要的农畜产品基地,但城镇日常消费类农副产品还需要靠外部大量的供给,蔬菜、蛋、肉等的综合自给率比较低。以往曾出现因天气寒冷导致短期内蔬菜供给短缺、蔬菜价格因南方、中原遭灾大幅度波动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蔬菜类农副产品的远程运输供给模式也不符合我国农副产品市场长期发展的趋势。中央针对保障城市供给曾提出“米袋子”的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的市长负责制,这一要求的根本目的在于逐步消除单一的城镇农副产品大市场供给模式,提高本地供给比重,进而保障城镇居民生活的稳定。
我区西部既有自治区首府城市,也有工业重镇、产业基地、逐步集聚化发展的重点园区,保障城镇、园区充足的农副产品供给不仅需要物流体系、交通通道的建设,更需要围绕城市消费需求的农副产品供给基地建设。西部各城市前几年也曾进行过相关建设,如呼市、包头、临河周边均建设了面积较大的暖棚、温室,但并没有改变本地供给比例偏小的格局,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这一问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二、产业升级需要农牧业发展支撑
自治区西部沿黄经济区将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打造能源、装备制造和煤化工为主的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机械化工基地、以铝业为主的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重要的稀土新材料基地、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基地。还提出打造重要的北方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自治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牧业基地。
对于新形势下自治区产业升级而言,逐步提高非煤产业比重还需要加大轻工业和围绕国家扩大内需战略调整后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其中针对全国城市化浪潮,轻工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机会。同时,随着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对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加工食品需求会越来越高,这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趋势。
自治区西部有着非常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已经形成了乳品、葵花、马铃薯、番茄、羊肉、羊绒等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乳品、油料、马铃薯深加工、玉米深加工、绒毛深加工等具备了较好的工业基础,正在编制的规划也提出把农畜产品加工业重点布置在和林格尔盛乐工业园区、东胜轻纺工业园区、乌兰察布察哈尔工业园区、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全国领先的乳、绒、薯、番茄加工园区。西部七盟市除现有较好的农畜产品加工行业之外,一些涉农的新兴行业也在逐步兴起,如脱水蔬菜加工、甜高粱深加工、肉类养殖加工、饲料加工等等,都具备成为重要产业的基础。从以往的发展历程分析,这些行业的发展较为缓慢的原因,一是农牧业对相关产业的支撑不利,产量、质量均不稳定,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保障;二是产业中企业的发展状况不理想,大部分企业都是完全靠自身由小到大地发展,没有像已经发展起来的大中型农畜产品加工行业一样得到外部支持。
充实西部产业结构,壮大农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促进农畜产品加工园区企业扩量提质,核心还是要靠当地农牧业的发展,关键还是要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将农牧业作为西部经济整体中重要的领域,从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选择等多个方面大力促进其发展。目前,尤其需要将农牧业、农牧业产业化如同现代装备业、现代服务业等同对待,细致安排促进发展的行业、策略,以此增强产业升级、园区发展的支持力量。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大力发展农牧业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对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大力度的调整,客观上,转变增长方式也是国际经济格局变动的必然要求。而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涵就是要促进民生的改善,要以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为目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百姓收入,挖掘百姓提高生活水平的各种需求,提高农牧民消费能力。我区在这个大背景下,站在以往发展的基础上,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如何将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而分析我区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消除城乡差别,全面提升农村牧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质量将成为重中之重。
就农牧业自身发展而言,尽管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但惠及广大农牧民的现代农牧业生产方式进展十分缓慢,其中的重要制约因素是农牧业比较收益下降后,大量农牧业的骨干劳动力从农牧业中转移出去;各个地方也将农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转变为大型农牧业生产企业和农牧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对农牧民的组织替代了农牧民的自我组织和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农民则开始朝着农业工人方向转变。从历史进程分析,农牧民的存在具有现实中的必然性,农牧业发展方式的现代化变革也在逐渐“破题”。按照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精细化分工,实现从良种、种植、生产资料供应、收获、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化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只有基于规模化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发展,农牧业才能真正成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原料供给行业,现代农畜产品加工业也才能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行业。这一趋势已经在乳品加工、马铃薯加工等领域从自发性发展到有组织引导的行业生产能力提升的过程所证实,如果对未来西部经济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新的发展领域有所引导,则可以少走弯路,并形成农牧业与加工产业互为促进的“共赢”发展格局。而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在大力推进西部经济区发展的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
现代农牧业发展也好、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也好,真正的落脚点是提高农牧民收入,并保障农牧民在农牧业领域的收入具有长期可持续性。在以往农牧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历史阶段,农牧民收入还可以通过外出务工等方式补充,一俟城镇化进展趋于完成,留在土地上的农牧民的收入将主要靠农牧业获得,这是历史必然。如何让留在土地上的农牧民获得稳定的、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收入是现实中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西部经济区未来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农牧业的进步
随着以城镇化为目标的人口迁移,农村牧区的人口将大幅度减少,从现实情况看,经过近15年的生态移民、产业移民、教育资源调整导致的移民、学龄青年上学和近些年西部农村牧区的城镇化移民已经将大批中青年农牧民转移到城镇,农牧区留守人员大部分为中老年和妇女、儿童,回流的人员也大部分为在外就业压力较大的中年,这种状况在西部盟市更为普遍。
农牧民大部分外迁为农牧业现代化调整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也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相应的支撑。但现实的问题是:我们还不能将农村牧区大部分通过转移合并、撤销,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是自治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西部城镇化的过程不会仅仅通过吸纳西部农牧民来完成,至少要在自治区范围内吸纳各盟市的人口,这也是西部经济区建设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下自治区减轻不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沿黄呼包银经济带的建设,也必将会使自治区西部包括乌海、临河等城市逐步成为吸引人才流入的“洼地”,没有收入的提高很难吸引高水平的劳动者,所以西部城镇发展必将会带来城市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客观上存在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的因素。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会提高社会公平水平,但并不能消除城乡差距,因为真正的差距存在于市场化的部分,在于农牧民对就业、产业、消费选择权大小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消除还得靠农村牧区能够提供给农牧民多少发展机会和多大发展空间决定。就调整后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布局而言,增加农牧民发展机会、扩大农牧民发展空间的根本还是农牧业的大力发展。
西部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人口重点迁移区域人口密度较低,迁移后余下的广大农牧民的居住、生产在空间上将更为分散,保障留守在农村牧区的农牧民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因为涉及社会、经济、公益、政策等多方面,仅仅靠农牧民、靠龙头企业解决不了,需要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对结构调整后农牧业的发展进行细致规划和合理调控,而这种大转变中的安排需要政府投入的精力花费的时间会更大,所以必须在思想意识上对农牧业有足够的重视。
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后落脚点是百姓发展,是区域内百姓的共同发展。在城乡差别的诱因不能很快消除的时期,自治区西部经济区建设一定要更加重视农牧业的发展,只有农牧业与其他产业同步发展,才能带动农村牧区发展,带动农牧民发展,自治区的发展才能称之为“好”。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