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舞者 华缅天蚕蛾
2012-12-29张巍巍
户外探险 2012年5期
它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有些丑陋!它的大小与常见的凤蝶相仿,土黄色夹杂着非常稀疏的暗红色鳞片,翅膀上除了几条斜线和很小的四个圆圈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了。然而,它却是中国最为神秘的飞蛾之一。
它究竟有哪些神秘之处?首先,在以往的由国内学者发表的各种科学记录中,找不到它的任何蛛丝马迹,就连权威的《中国动物志》也完全将它忽略!其次,此前国内没有任何一个科研机构或昆虫爱好者知道它的存在,或收藏有它的标本;第三,它只生活在中缅边境地区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之中;第四,它的“兄弟姐妹”全都生活在非洲,因此在科学上的分类地位极其特殊,甚至有国外学者将其称做“活化石”。由于过去国内信息不畅,加之标本收藏有限的历史原因,使它成为了一种完全生活在中国昆虫学家视野之外的神秘物种。
华缅天蚕蛾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
1934年,一支瑞典科学探险队在完成了印度的考察之后,经仰光一路北上,到达缅甸北部,并将大本营安在了一个叫做甘拜迪(Kambaiti)的小山村。
甘拜迪现在为缅甸克钦邦通往云南腾冲的一个口岸,也算是缅甸东北重镇之一,是通往著名旅游城市密支那的必经之地。在当时,甘拜迪究竟属于中国还是缅甸,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就是在随后出版的各种考察报告中,也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总之,无论在哪一侧,甘拜迪距离中缅边境线只有两公里(一说五公里)。
考察队的领队叫做马莱斯(René Malaise,1892〜1978),是瑞典的一位非常著名的昆虫分类学家。马莱斯在昆虫学上有三大贡献:第一,发明了马氏网诱捕法,这是一种安放在林间灌丛周边的类似蚊帐的装置,利用昆虫撞到阻碍物之后向上爬的原理,自行诱捕飞行路过的昆虫,这让传统的拿着昆虫网到处追赶昆虫的捕虫者们大跌眼镜;第二,马莱斯是20世纪世界叶蜂分类领域最为重要的专家之一;第三,马莱斯在1934年的印缅考察,是当时历史上最具规模的缅甸昆虫考察,完全改变了昆虫学界对缅甸昆虫的认识。而这第三点,正是本文的切入点。
马莱斯的考察队在海拔2000米的甘拜迪营地驻扎了三个半月,期间还途经现在的古永傈僳族乡,并最远到达腾越。甘拜迪地区有着著名的“猎人头”的习俗,马莱斯所在的那一年,就有大约40颗人头被用作祭祀。平日,当地的女人多种植玉米并照顾家庭;而男人则多以伐木和鸦片走私为业,并使用刀和弓箭狩猎,其箭毒采用的是乌头属植物的毒根。
在甘拜迪期间,马莱斯夫妇利用携带的一些简单的医疗设备,帮助当地人治好了一些眼疾,受到普遍欢迎。作为回报,人们帮助考察队收集昆虫和其他动植物标本。有时他们也用一些日用品、糖果或者钱来交换。
马莱斯考察队采集的蛾类标本,经瑞典著名人类学及昆虫学家布瑞克(Felix Bryk,1882〜1957)研究,相关的考察报告于1944年在一本动物学杂志上发表。在大量标本中,有几头采自甘拜迪的其貌不扬的黄色蛾子,被认定为是一个新的物种,并属于一个新的亚属(后被提升为属)。布瑞克把这个亚属(现为属)命名为Sinobirma,即中国(Sino-)加上缅甸(Birma),表明这种蛾子的产地是在中缅边境;而种加词,则被冠以马莱斯的名字,malaisei为马莱斯名字的拉丁化写法,以纪念采集者的贡献。这种黄色蛾子现在的正式学名为Sinobirma malaisei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