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艺复兴 追溯贵州古城
2012-12-29黄思宇
凤凰生活 2012年11期
有人说:因为黄果树瀑布,人们记住了贵州;因为遵义会议,人们记住了遵义。因为茅台酒,人们记住了茅台镇。
事实并非如此。
茅台镇的千年风韵,是经历几多风雨,
几多沉浮,是涅盘的凤凰,不身临其境就难以感受茅台镇那份独特的魅力,
无法体会国酒神韵的那种感觉。
中国第一酒镇
也许是刚刚下过雨,透过湿湿的空气,你毫不费力就闻到一阵阵越来越浓的酒香。这里就是人们好奇而迷惘的地方,她的名字已被全世界知晓。这片神奇的土地,正酿造着足以醉倒世界的美酒之河……
作为茅台酒的故乡,茅台镇集厚重的古盐文化、神秘的酒文化和灿烂的长征文化于一体,有人称之为“中国第一酒镇”。明末清初以来,茅台古镇商业繁荣,文化昌盛,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华写照,历经岁月的淘洗,充满了传奇色彩。
寻故 琼浆源自纯净泉水
茅台镇坐落于赤水河畔,依山傍水。古代世居在此的濮僚部落在赤水河东岸发现了一股纯净的的泉水,便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时间长了,人们便称此地为“四方井”。此后,历代濮僚人都在一个土台上祭祀祖先,因已长满茅草,当地人称“茅草台”,简称茅台。
元朝以后,正式定名为“茅台村”。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开凿赤水河道,始通舟楫。四川食盐经赤水河道运入,至茅台起岸,称“仁岸”,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由于水陆畅通,八方商贾云集,运盐马帮和舟楫络绎不绝,市场繁荣,成为“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华集镇。因而一度改名“益商镇”,简称“益镇”。但终因当地群众长期习称茅台难改,清朝仍更名为茅台镇。
清末民初,茅台镇是黔北物质的主要集散地和重要交通口岸,贵州省三分之二的食盐由此起运各地,茅台镇因此声名鹊起,随着盐业的发展,酒业也兴盛起来。茅台酒随盐一道被商船马帮运往外地,名声大振,声望也渐渐胜过了盐业。
知新 特殊地理环境酿出国酒
茅台镇是一座谷底山镇,地处地势低洼的赤水河边,海拔高度只有400米左右,两山夹一河,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冬暖夏热雨量少,年平均无霜期达326天,常年气温在摄氏13度以上,日照丰富,最适宜酿酒微生物的生成与繁衍。地质资料表明,在茅台一带,有一种大约为白垩纪的红色砾岩,沁人赤水河的涓涓细流,都是由这红色的砾岩过滤、渗透的,无色无味、溶解物少,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成分。每年九月重阳以后,赤水河由浑变清,此时正逢茅台酒酿造投料,需要纯净河水发粮蒸粮的时节。国家通过异地试验得出结论,离开了茅台镇就酿造不出茅台酒。
渊源 从“茅台烧春”到茅台酒
大约在1704年,茅台镇早期产品“风曲法酒”逐步衍生为“茅春”、“茅台烧春”、“回沙茅台”等酒,并初步形成了独特的“茅台”风格。直到清乾隆10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组织开通河道,四川自贡井盐溯赤水河运抵茅台,商人倒运盐酒,出现了新的经济交往。1784年(乾隆49年),茅台“偈盛”酒号正式取名茅台酒。
嘉庆、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茅台镇酿造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此间,茅台烧、茅台春、茅台烧春等酒已名声鹊起,远销省外各地。“于今酒好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清代大儒、著名诗人郑珍有诗曰:“远游临群裔,古聚缀坡陀。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茅台酒的产量已达170多吨。
酒史 茅酒史上的三足鼎立
1862年(同治元年),太平军石达开部途径茅台,清军顽抗,纵火焚烧了村寨和全部酒坊,茅台镇几乎成了废墟,茅台酒的生产也因此中断数年。五年之后,即1867年(同治六年),盐商华联辉在茅台买下被毁酒坊的原址,请回原来的酒师,开办了简易的作坊,茅台酒生产才逐渐得以恢复。光绪三年(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通过盐政改革促进盐运业的兴旺,茅台酒生产再次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茅台酒独特的酿造工艺已经大体定型。此后,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的80余年间,茅台酒主要是三家作坊生产,当地称之为“烧房”——即“荣和烧房”、“成义烧房”、“衡昌烧房”,三家烧房都继承了茅台酒传统工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同时通过相互竞争,又促进了茅台酒工艺的改进和完善。抗战胜利后,恒兴、成义、荣和三家烧房加强宣传,改进包装,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出现了“赖茅”、“华茅”、“王茅”等“三茅”并列的格局,促进了市场扩展和声誉的提高,产品也开始外销香港,供不应求。到了1949年解放前夕,三家烧房共有窖坑41个,甑子5个,年产茅台酒60吨左右。
人物 茅酒进入国际市场第一人
赖永初(1902—1981),贵州黄平人,祖籍福建泉州,民国时期贵州商业巨子。“赖茅”酒创始人,茅台酒创始人之一。20世纪30年代,赖永初涉足茅台镇酒业,出资控股茅台镇三大烧房之一的“衡昌烧房”,注册“赖茅”商标并负责经营。40年代初,他独资收购“衡昌烧房”后,投巨资改扩建“衡昌烧房”,将其更名为“恒兴酒厂”,并逐步扩大其生产规模。
抗日战争胜利后,赖永初通过南京华威银行将300多瓶赖茅酒带到香港试销,被中外客商一抢而空,这是茅台酒第一次通过香港进入国际市场。到1947年,“赖茅”年产量达32.5吨,“恒兴酒厂”成为当时茅台镇最大的酒坊。
1952年公私合营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赖永初的“恒兴酒厂”,与“成义烧房”、“荣和烧房”一起组建为“国营贵州茅台酒厂”。1980年6月,赖永初被推选为贵州省工商联第四届执委、常委。次年2月,赖永初在贵州省政协第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恢复赖茅酒生产的提案并获得通过,但他于同年5月不幸因病去世,未能在生前实现其夙愿。赖永初去世之后,其子赖世强遵循父亲的遗训,回到茅台镇独资恢复重建老字号恒兴酒厂——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恒兴酒厂,按其父赖永初所传承的“赖茅”酿造工艺及配方,生产出曾一度中断30多年的“赖茅”酒。为纪念父亲赖永初先生在贵州茅台酒发展史上做出的贡献,赖世强以赖永初先生的姓名和肖像将所酿产品酒冠名注册“赖永初”酒类商标,出资创办了“贵州赖永初酒业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2011年3月,贵州赖永初酒业有限公司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探秘 探秘赖永初酒酿制
赖永初酒继承了恒兴烧房生产“赖茅”产品的传统工艺,以赤水河谷的糯高粱为原料,用小麦制曲,端午踩曲、重阳下沙。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大量用曲、陈酿勾兑……取清冽甘甜的赤水河水,采用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使“赖永初”酒具有酱香突出、酒体丰满、优雅细腻、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典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