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拓展中的回归
2012-12-29戈凹
综艺报 2012年2期
当今香港影坛,林超贤是为数不多专攻警匪枪战一路,且能不断尝试风格拓展的导演。他的手法西化,紧跟国际潮流(如《证人》借鉴《撞車》式的多线索命运交错结构,《线人》类似于《谍影重重》式的手持摄影写实风格),格局始终不大,接连收获口碑和奖项,然票房始终不温不火。这一情形下,《逆战》拉大架势,升级明星阵容,横跨多国外景,飞机、坦克齐上阵,对于票房的野心显而易见。
影片规模的升级往往会带来多方面的掣肘,影响到个人风格的发挥。如此观之,《逆战》确不如林超贤前几部作品风格彰显,那种黑暗、苍凉的人性底色有所调和,直面残酷的暴力场景也收敛了许多,但林超贤仍然执拗地将人物的决绝姿态贯彻下来,硬狠的动作做派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很久没有见过在人堆儿里打得这么激烈的港产动作片了。从头到尾动作戏码叫人应接不暇——从约旦战场一直干到马来西亚的闹市,并不以动作编排的花巧取胜,而是追求实感,乱中制敌,亡命高跳、飞車追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依稀见得成龙全盛时代的搏命表演,揪心指数相当高。除周杰伦和谢霆锋这些80后演员挑大梁的卖力演出,影片在场面调度、剪辑、音效等方面也显示出不俗水准。其中火車站追逐段落的节奏感尤佳,令人想起在这一场景中上演过的不少经典电影片段。
故事层面来看,影片也不过不失,至少有意识在叙事逻辑和人物性格的层面找到一切动作的推动力。说到底,其所着眼的还是骨肉亲情,这是最普泛性的价值观,容易令观众找到共鸣。将常规化的人物关系置于非常规的情境之中,是香港电影的拿手好戏。哥俩儿一警一匪的角色设定并不陌生,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的故事走向,也是熟稔港片的观众几乎人人可以想见的常规模式,甚至子弹残留脑际的桥段都可引出不少经典的佐证。这使得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独有感官的震动和新鲜的刺激,还时常滋生出一种怀旧的况味。
空间格局的拓展和高度工业化的技术匹配,使得《逆战》乍看去像是一部借力好莱坞模式,兼顾国际流行口味的动作大片,这种尝试说来并不新鲜,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香港影坛曾经成为一时风尚,自成龙率先开辟全球化外景地之后,《神偷谍影》《紫雨风暴》和《幻影特攻》等影片也试图在国际化路线上一试身手。但随着香港本土市场的萎缩、港人文化心态的变迁以及华语电影工业重心向内地的转移,此类电影的尝试没能继续下去。在市场的指向之下,香港影人迅速向内地输入了武侠、喜剧等类型模式,但警匪、枪战类型碍于两地现实情形和文化理解的差异,一直没能有效融通。此番林超贤借助合拍模式重拾这一路数,虽然审慎地规避掉了可能有的风险,在与内地文化的融合方面并无实质进步,但也没有迷失在对国际化格局和口味的追逐之中而丢弃掉香港电影中曾经感人至深的气质精神。由此说,《逆战》是拓展,也是回归。2亿元投资的孤注一掷,能否在香港制造模式于整个华语地区日显颓势的关节上突围成功、开辟新的题材和类型疆域,唯有市场能给予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