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拍蛇者说

2012-12-29程斌

摄影世界 2012年11期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在人类历史上,世界各地都有言传不尽的与蛇有关的神话、寓言、故事等,人与蛇关系的渊源可以说是由来已久。在中华文明里,《说文解字》中提到龙的身躯是由蛇变化而来;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里也认同了龙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龙即大蛇,蛇即小龙;《山海经·大荒》里说:“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里。”我国的蛇文化是十分丰富和绚丽的。远古时侯,蛇的致命毒液甚至被先民视为神的意旨,不仅不容许对蛇有任何侵犯,还将其奉为图腾祭祀膜拜。
  蛇的种类和毒蛇辨别
  在生物分类学上,蛇属于爬行纲脊椎动物,它们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有鳞片,组成不同的色彩和斑纹。蛇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分布在除南极洲和新西兰、爱尔兰等岛屿之外的世界各地。蛇的主要食物是鼠类、蛙类、蜥蜴、昆虫,甚至同类。蛇一般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毒蛇和无毒蛇在基本体征上的区别包括:毒蛇的头基本为三角形,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部较短,并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大都呈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逐渐变细。虽然大概可以由此判别,但也有一些例外,有些剧毒蛇的体征和无毒蛇非常相似,绝不可大意或随意靠近。除了极少数毒蛇有时会主动攻击人,多数蛇类是不会主动进攻的,大多危险情况是人们无意中过度靠近造成的。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的蛇约有3000多种,其中毒蛇有650多种。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已知蛇类约200多种,毒蛇65种,分别约占世界蛇类与毒蛇的十分之一。从全国各省区的情况来看,云南、 海南、台湾、广西、广东、福建六个省区毒蛇种类较多,福建和台湾是我国毒蛇种类最多的两个省份。
  人们谈蛇色变,主要是出于对毒蛇的恐惧。一些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辅助消化的。蛇类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但蛇毒更多是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各种蛇的大小相差十分悬殊。在无毒蛇里面,以盲蛇科及蠕蛇科的蛇最小,小盲蛇像蚯蚓,只有9厘米长,可以放在手心里。蟒科的蛇最大,生活在南美洲的水蟒,也叫森蟒,是一种半水栖、半树栖的大蛇,全长达11米以上,体围1.2米,体重130多公斤。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和砍伐等活动,森林和湿地锐减,自然界中的许多蛇类已经濒临灭绝,即使在乡间山野,想要遇到它们也并非易事。
  拍摄蛇类的时机
  从拍摄的角度来说,第一步是要找到拍摄对象。基本上,就长江以南各省份来看,蛇类的分布由北向南逐渐递增。陆生蛇类喜居在隐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且食物丰富的环境,可以在树洞、乱石堆、草垛堆和土墙中找到它们。在有些地方,由于鼠类喜欢在乡村间的人类居所附近活动,蛇类也就随之而来。多数蛇类喜欢在夜间活动,白天往往一动不动,加上身体有保护色,所以想要发现它们还需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发现目标后,首先要对它们的状态作出基本判断。动态行进的蛇多数是在游猎捕食,这时候要保证身体不要有过多的动作,防止惊扰到它们,并在逐渐靠近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只要动作轻缓,不制造震动,都会有一定的拍摄机会。若遇到正在进食的蛇,为了防止它们受到惊扰吐出猎物逃跑,同样需要轻缓的动作。在选择和变换拍摄位置和角度的时候,要先注意观察好周边的环境再行动。如果是在白天遇到正在休息的蛇,就会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进行光线布置和拍摄视角的调整。不要因为它们一动不动就用工具干扰它们。在纯自然的状态下,只要有很好的构思,也能拍出精彩的照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拍摄目标是动态还是静态,无论能否确定是不是毒蛇,在没有特殊保护装置和专业人士陪同的情况下,一定要避免过度靠近,这是个重要且基本的原则。
  拍摄蛇类的器材
  对于拍摄蛇类的摄影器材,并没有十分特殊的要求。中长变焦镜头是首选,如70~300毫米的焦段,长焦可以满足相对较远的拍摄距离,增加拍摄机会和自身的安全性。其中具有近摄距离能力的器材更是利器,如具有较近对焦距离的24毫米广角镜头、70~300毫米中长焦镜头等,原因是对于不同体型的蛇类,这类镜头不仅可以在中焦端拍摄蛇的全身和环境照,还可以利用长焦端来拍摄特写。另一类是长焦微距镜头,这类镜头适用于拍摄具有更多细节的特写画面,但因为拍摄距离相对较近,所以最好在有专业人士指导的情况下再进行拍摄,不可根据对蛇类的简单认识鲁莽行事。广角镜头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拓展画面的表现力,尤其适合拍摄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例如主体和植物、主体和溪流、主体和栖息环境等的关系。大景深和透视关系的应用,都会让拍摄主体不再只是一个独立的生物,而能说明一种情景,甚至讲述一个故事。当然,广角镜头的拍摄距离是最近的,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使用。还是需要再三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全第一,任何时候不要为了一个所谓的拍摄机会和精彩画面而冒险。
  拍摄蛇类的光线运用
  再来说说光线的应用。无论哪种摄影题材和拍摄目标,虽然内容的精彩程度十分重要,但是光线始终是一个画面的灵魂。如果仅仅是从记录的角度拍摄,那么在白天光线较暗的环境或者在夜间拍摄时,闪光灯的应用必不可少。离机引闪可以营造出更加自然和丰富的光线效果,闪灯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于闪灯是否需要加柔光罩,也要根据所需要的拍摄效果而设定。如果想再进一步,拍摄出更有美感或者更特殊的画面,那么在光线上就经常需要应用到混合光,即人工光源和自然光源。人工光源是多样的,其中强光手电和闪光灯应用得较多,相比之下,自然光源则是多变的。对于混合光的光比控制,没有固定的参数,只有在现场依据实际条件来进行尝试。积累一定的经验后,便可以在拍摄之前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预置设定。如果你有很好的拍摄机会,又有独特的拍摄技巧,并能在意识和技巧的结合上做出更多尝试,那么蛇类会是非常好的主角。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对于这类令人畏惧并且有一定危险的生物,我们还要去拍摄?其实,任何生物都有它们独特的美,发现和拍摄它们的美,也是认识自然的一条途径。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就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并失去了对于自然应有的敬畏感。每次当我走进大自然,所有的感官似乎都会被唤醒。对于一个自然摄影师来说,自然不仅是鸟语花香的伊甸园,正是拍摄时每每产生的这种敬畏,让我感觉到一种来自于未知的神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