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岁也是一种人生的冠军

2012-12-29朱一南

摄影世界 2012年11期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李白
  古人认为,人以百年为期,故百岁老人通常被人们称为“期颐”。耄耋之年,恩泽可广及草木昆虫,期颐人瑞更是难得修来的福祉。长寿一事,无论是权倾天下抑或富可敌国,都未必能实现这个梦寐以求的夙愿。
  在浙江省永嘉县,当地居民普遍长寿,据统计该县百岁以上老年人口69人,占总人口的十万分之七点二,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因而在2012年7月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一个偶然的机会,新华社高级人像摄影师郝远征来到了这片偏远的楠溪江中上游山区,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这些过着粗茶淡饭简朴生活的老人们。
  “这么多年我一直是在摄影棚里面拍领袖、拍各界名人,这种感觉有点像围城,腻了,想去室外拍点不一样的东西。拍百岁老人的想法五六年前就有了,今年正巧有朋友一起去浙江,他们劝我拍点风光,但我不擅长啊,那么多人都拍一个角度我也拍不出来什么。就想拍点自己的东西吧,之前就零星拍过一些百岁老人,浙江省永嘉县又是座百岁老人之乡,便去拍了。”郝远征说,“正好永嘉县政府宣传部很支持这项拍摄工作,给了我一份长长的百岁老人名单,我就循着写着名字的这张纸,扛着相机挨家挨户去拍了半个多月。”
  在拍摄之前,郝远征总要和老人们聊聊天,加深了解。“端起相机前,总得问问老人,有几个孩子啊,然后聊些家长里短。聊下来会发现,这些老人都有着非常和睦的家庭,可能因为这点,他们精气神都特好。”郝远征在银坑村拍摄一位103岁的蔡姓老伯时,老人与93岁老伴儿的手一直紧紧牵在一起。经历了64年的风雨,两位老人恩爱如初、相濡以沫,是名副其实的“钻石婚”。这些百岁老人家里往往已是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甚至六世同堂,“老人的儿女都非常孝顺,老人也很爱这些孩子。无论年纪多大,他们总是牵着、抱着、亲着自己的曾孙女、曾孙子们。”
  百岁老人的眼睛也给郝远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镜头里看,这些长寿老人的眼睛都特别亮,眼神也特别平静。”在拍照过程中,为了避免老人面对镜头所产生的不适,郝远征会和这些老人边聊边拍,“老人们和你说话没有遮掩,坦然地说起过去,说起现在,在镜头前非常平静。说起以前的受苦日子平静,说起现在吃好喝好住楼房也一样平静。不像咱们讨论点什么动不动就血压高了。”这些老人可以说已经经历过几朝更替,经历过饥饿、贫穷与动荡时事,但郝远征觉得他们能在期颐之年却以一种恬淡、感恩的心面对复杂的生活,真正地活出了人的天真本性,这也是老人们最高的养生智慧。郝远征开玩笑说:“咱们其实也有悟出来的时候——就是去八宝山参加同事的遗体告别时。但一出火化场大门,再进单位大门,就全忘了。”
  郝远征在拍照时,会重点表现老人的面部。照片中,每位老人的面孔上都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皱纹。“这些都是写在老人脸上的文字,都是不同人生经历留在肉体上的痕迹,都是故事。真的,你能从那些‘沟壑’中看懂的,每个人都不一样。”虽然原先在摄影棚里为领导人拍摄时习惯了使用大型的闪光伞进行复杂的布光,但为了避免老人对专业设备产生恐惧,郝远征只使用了最普通的、加了同步器的闪光灯:“如果摆上很多东西对PjtbK3xqMOGoTuHpS/f0vIguFg0z+IlNVip9N6m7NkM=着他,老人会很拘谨,觉得你用了什么新式武器呢。其实布光简单一点也一样,原来是没有所谓室内光的,都是对不同时间太阳光照在人身上的模拟。你模拟的是自然,所以拍得越自然越好。”郝远征使用了“伦勃朗人像布光”——深沉的暗背景加上反差较大的侧逆光对老人进行拍摄,用这样的光线,可以比较好地表现百岁老人面部的轮廓与皱纹。同时在拍摄过程中,他也会尽量避免“摆布”老人,往往就让他们在日常生活的老房子里面一坐,抱着自己最喜欢的孩子或者干些平时习惯的事情。“拍百岁老人和拍年轻人肯定不一样。而且我一张片子都没修,拍出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不是婚纱摄影,只要千人一面的美丽。”
  现在每位百岁老人每个月都能从温州市政府那里领到800元的补助,虽然大部分老人靠着这笔超于全国平均补助水平的养老金可以过得不错,但依然有老人因儿女不在身边而身陷贫困。郝远征坦言自己是个非常容易动感情的人,在拍摄过程中,他看到一位老人家里没米,只能拿着一个破旧的小罐头盒去别人家借米时,一下子就激动了,当即掏出100元去帮老人买米。在半个月的拍摄完成之后,他还执意把自己的10000元稿费捐给这些老人,为他们改善生活尽一点绵薄之力。郝远征笑说这不是他第一次“冲动捐钱”了,前几年去汶川等灾区拍照时,他也干过当即捐出万元的事情,同事都逗他说,亏得他不是跑灾区的一线记者,要不家都给捐进去了。
  “拍完这些照片,我就在想,人生什么是冠军?百岁才是冠军。生命的长度决定你能看到多少。从这些百岁老人眼中,你能看到他们对生命的爱,那种单纯炙热的眼神,这些老人全都活明白了。”郝远征说,老人们对他的照片也非常感兴趣,除了在拍摄后他会当即让老人在屏幕上看之外,还为每个人冲洗了一张给他们寄回去,“答应了他们嘛,就一定要做到。你要知道,老人可是最不能骗的。”
  董美娇,103岁,上塘镇应坑村人。
  当我们见到董美娇老人,第一感觉就是她年轻的时候肯定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清秀的面容,整齐的头发,高贵的气质,时尚的穿着,依稀可见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据老人的子女说,老人现在依然头脑清晰、反应敏捷,平时身体也非常健康,很少生病。
  谢松娣,103岁,沙头镇乌龙川村人。
  看到我们的车停下来,正在看人下棋的谢松娣老人一路小跑赶了过来,帮我们拉开车门。
  “这位老太太身体硬朗,走路生风,年轻时候估计做过运动员,”我们一行人打趣地谈论着对谢松娣老人的第一印象。向导告诉我们,老太太年轻时做过村里的妇女干部,估计那时候东家走西家逛,宣传法规政策,协调邻里事务,久而久之,练就了一副好腿脚。
  戴成香,104岁,乌牛街道横岚岙路人。
  戴成香老人无疑是幸福的。我们来的时候,老人的二女儿正在仔细地为她梳头,这位正在帮她梳头的老人也已经78岁了。现在,戴成香一家已经是六世同堂,最小的重孙女尚在襁褓之中。老人最牵挂的,是远在美国的两个儿子。
  朱玉寿,103岁,沙头镇罗坑村人。
  对于朱玉寿老人来说,最荣耀的事情是祖上出过好几位“举人”,当年朝廷钦赐的牌匾至今还挂在自家大门上。或许,正是因为自幼受到诗书传家思想和楠溪江流域耕读文化的熏陶,老人平时很爱读书看报,关心时事,使自己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老人看上去远远小于实际年龄,目光炯炯,鹤发童颜。或许正是因为不断学习,老人才显得如此年轻而充满活力。
  汪阿叶,105岁,下寮乡银场村人。
  汪阿叶老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祖孙四代同堂,其乐融融。老人家虽已经历几朝更替,但眼不花,耳不聋,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熬粥、蒸米饭样样拿得起。说话间,老人蒸的热腾腾的白米饭已经出锅,老人家盛了好大一碗——胃口还真好。
  蔡昌和,103岁,桥下镇银坑村人。
  蔡老伯的老伴吴玉弟今年也已93岁高龄。蔡老伯39岁与老伴成亲,两人已经相濡以沫64年。蔡老伯平时非常喜欢看电视节目。我们访问那几天,蔡老伯每天都在关注中国健儿在奥运赛场的表现,偶尔还能说出一两个运动员的名字。老伯告诉我们,他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心态好。他开玩笑地对我们说:“今年还小呢,才13岁。”
  章振然,100岁,巽宅镇山霞村人。
  章振然老人虽然已百岁高龄,但是目光如炬,精气神十足。据老人的子女说,老人的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吃饭饮酒样样不误。老人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练字,笔耕不辍。言谈间,老人现场为我们题写墨宝,但见他运笔如飞,片刻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几个大字即告完成,字迹遒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