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莱坞影片华人形象正面化的背后

2012-12-29张勇丽

新闻世界 2012年1期

  【摘 要】好莱坞商业灾难大片《2012》以夸张的角度、惊险刺激的视角、华丽铺张的场景向观众展示了一场“惊天动地”的世界末日景象。除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之外,《2012》中的华人正面形象的塑造也为人们所关注。但通过对影片内容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2012》中的华人形象并非光辉伟大的,好莱坞电影对华人形象的西式解读仍然存在误读和丑化现象,从中透露出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偏向,只是表现这种偏向的方式更加隐蔽而已。
  【关键词】《2012》 华人形象 意识形态
  一、“黄祸”横行时期,丑化、妖魔化华人形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好莱坞商业大片中,华人所从事的职业一般来讲都是违法的,非正当的,他们多是耍赖的流氓、无恶不作的黑帮老大、妖艳的妓女、凶狠的罪犯、可恶的间谍,威胁人类安全的“坏蛋”。这一类型以傅满洲为典型,同时他也是“黄祸”①形象的代表。除此之外,反映中国底层人们生活的影片,也主要是刻画底层大众的艰辛。这些人多是无业游民,小职员,或者是农民。他们没有稳定的职业,收入微薄,挣扎在贫困的边缘,生活窘迫,始终是需要保护和拯救的对象。
  总之,早期好莱坞商业大片中的华人是从事低级卑微职业的无知、野蛮、凶恶、穷困可怜的荧屏形象,华人形象被丑化和妖魔化了。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输出的载体不仅建构了影片中的华人形象,同时也建构着受众心中的华人形象。这使得观众对华人及中国产生误解。好莱坞作为美国意识形态传达的工具,这样的华人形象建构使得影迷们更加肯定美国文化和价值观。
  透过好莱坞电影对华人的刻画,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多年来的种族主义偏见,通过影片丑化华人,美化并宣传美国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意图,实行文化政治的目的昭然若揭。
  二、《2012》华人形象华丽转身的真相
  1、华人形象华丽转身
  事实上,从1998年迪士尼制作的第一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动画片《花木兰》,到2005年的《功夫熊猫》,好莱坞电影中已融入了不少中国元素,且华人形象也得以改善。而《2012》的转变尺度更大,单从银屏形象来看,影片着力展现中国的强大与友好,赞扬中国人的智慧与善良。
  片中男主角找到的逃生地图就是一张中国地图;男主角开着俄罗斯飞机在危机四伏的逃亡过程中还不忘说上一句“我们去中国”的悲壮场面;解放军开着直升机运送长颈鹿等物种到诺亚方舟,途中遇见男主角一行人,就降落下来询问,还用标准的普通话说:“欢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制造“诺亚方舟”拯救人类的宏大场面,美方首脑在看到诺亚方舟后还赞叹说:“如此巨大的工程,只有中国才能完成”……影片《2012》中的华人形象都是较为正面的,甚至可以说是光辉的,华人成了诺言方舟的建造者,充当了影片中的“救世主”。与之前的奸诈凶恶的“黄祸”形象相比,承担着“救世”责任的华人形象可谓是穿上了华服,改头换面,经历了华丽转身。
  2、华服遮盖下的幕后真相
  纵观整个电影,尽管赤裸裸地将华人妖魔化的情节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华人形象实现了华丽转身。但这并非意味着好莱坞电影真的完全认可了华人。通过对影片中华人角色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正面形象”这身华服下依然存在着妖魔化华人形象的成分。
  影片中一个较为耐人寻味的角色设置是将华人拆分为两个具有明显对立性的阶层。正面是善良、质朴的普通平民;反面是虚伪、无情、欺骗民众的中国军人和政府。影片通过小和尚、小和尚的哥哥(造方舟的工人)、小和尚的奶奶等人的形象塑造,展现了善良而又淳朴的民众形象。与善良友爱的相对应,影片中的中国军人形象则有被妖魔化的成分。他们穿军服,带印有五角红星的帽子,表面上值得信赖。然而,实际上道貌岸然的他们却无情而冷血。其中的一个情节更加鲜明地突出两种人物形象的对立。当历尽艰辛,走投无路的男女主角没有乘船的票时,狠心的中国军官将他们留在冰冷的雪地里,见死不救……而当女主角“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央求你”,善良的小和尚奶奶则要求孙子带男女主角一起走。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设置,却能从中看出明显的文化倾向。
  除此之外,影片将中国政府塑造成为一个封锁消息的政府。中国政府,在得知世界末日即将到来这一消息后,剧本设计为只封锁,不告知。不但如此,政府还欺瞒百姓,利用百姓的辛勤劳动来建造方舟,却没有告诉百姓造方舟的用途,没有告知民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这一事实;当方舟造好时,这些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却被政府无情地抛下。
  即使是在建构良好的平民形象时,影片也并不是完全正面的。电影结尾,小喇嘛的哥哥是带家属走后门,才进入救世方舟的。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无疑是好莱坞眼中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富有戏剧性的是,走后门虽然成功了,却造成方舟在危急时刻关门失败,整个方舟的安全遭受极大的威胁。
  另外,影片中华人并非主角,整个影片我们看到华人只是在帮助美国人,起到了一种穿针引线的功能。好莱坞惯有的美国式的拯救地球的英雄并没有丧失,所有人之所以平安还是由于美国人的不懈努力与坚持。就连最后舱门关不上,也是男主角下水去解决,人们才得救。好莱坞影片中的传达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情节依然而且高调地存在着,所有的这些都在暗示美国人才是名副其实的“救世主”,美国才是最具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民族。
  三、影片中华人形象华丽转身隐藏的玄机
  1、实现影片票房收入的需要
  美国是实用主义和利益至上的国家,在深陷美元贬值、失业率攀升的今天,中国成为其最大的债权国。任何电影都要拓展市场,都需要用票房来证明影片的效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票房实力不容小觑。想要博得中国影迷的青睐,必须要有能够吸引中国人的电影情节,并适当地加入一些“中国元素”,提升华人演员角色形象来博得中国影迷的关注和欢心。这部电影中较多地表现了中国人的善良与淳朴,接近了中国观众的心理,可以获得巨大的票房支持。
  2、传播美国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需要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赤裸裸地丑化、讽刺中国人,传播美国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影片已经站不住脚,中国影迷不会接受,这样的意识形态宣传策略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使中国影迷对好莱坞电影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这样好莱坞影片在中国既没有经济收益,也达不到传递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效果。与其正面出击碰钉子,好莱坞影片开始实行迂回策略,化硬为软,提升华人形象,赢得华人好感打开中国受众的心理防线,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受众的审美情趣,使其认同美国电影文化及价值观,实现美国的文化输出策略。但这些华人角色、身份和职业等的提升和改变并未根本改变影片对华人的态度和看法,只是手法隐蔽,明褒实贬,蒙上了一层更为隐秘的面纱,使中国观众对这种偏见和误解看得更为朦胧,不易察觉其中暗藏的意识形态偏向。
  3、文化政治表达的需要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好莱坞影片角色和情节的设定是美国国家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表现。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文化输出的主要工具,向全世界兜售着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将自身的文化霸权强加于别国。由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为了避免意识形态上的直接冲突,采取文化策略实现自己的意图,政治对抗转为文化较量。
  影片中除通过渲染形象的对立,还大力对美国政府进行美化。世界末日这一消息证实后,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多国政府,在得知这一灭消息后,剧本设计为只封锁,不告知。但是电影中的美国政府内部却不尽如此,总统及其女儿都主张保护人民,总统甚至不愿意搭上飞机,进入方舟,而是留在白宫与国民同在。这样的情节设置正是为了彰显美国的民主、人道与人权。
  结语
  尽管好莱坞近几年的电影对华人形象的塑造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较更为积极和正面化,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人对中国有了正确的认识,而是好莱坞电影宣传策略的改变。《2012》完美地传达了个人英雄主义和自我缔造、自我奋斗的美国精神,并弥散着美国意识形态的身影,隐晦且不遗余力地宣传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华人形象并未得到完全地正面化,只是披上了极富迷惑性的华服和面纱,背后暗藏的是美国的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传播。因此,我们在看待《2012》中的华人形象时不应盲目乐观,而应擦亮双眸,揭开隐蔽的意识形态面纱,批判性地看待影片中华人形象的正面化。□
  参考文献
  ①葛桂录,《“黄祸”恐惧与萨克斯·罗默笔下的傅满洲形象》[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