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经视《第一时间》内容分析
2012-12-29梁明星
新闻世界 2012年1期
【摘 要】自2003年7月28日开播至今,安徽经视《第一时间》栏目作为安徽本土的第一档民生类新闻节目,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时至今日,其已经成为安徽经视的王牌栏目之一。本文主要围绕2010年10月-2011年5月,这8个月共243期节目进行内容分析,来说明节目在选材上有哪些侧重,在编排上具哪些特色等问题,试图阐释节目高收视率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第一时间》 内容分析 安徽经视
《第一时间》是安徽本土的第一档民生类新闻节目。2003年7月28日开播至今,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不少家庭甚至对该节目产生了“收视惯性”,其“紧随第一时间,生活天天新鲜”的节目口号已街巷传遍、妇孺皆知。借助安徽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周群的影响力,节目一开播即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节目选材立足安徽全省,主推合肥本地时事,受众群也以安徽省内为主。初期推出热线电话一方面与受众进行直接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方便读者提供新闻线索。时至今日,其已经成为安徽经视的王牌栏目之一。
《第一时间》在选材上有哪些侧重,节目编排上有哪些特色,其收视率为何一直保持在较稳定的高水平?围绕这些问题,笔者展开调查并通过对其8个月共243期节目进行内容分析来说明以上这些问题。
调查方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目的:了解《第一时间》的节目内容和编排特色,分析选材的原因,通过对受众的问卷调查分析其收视群体的特征,提出自己的建议;
调查对象:《第一时间》2010年10月-2011年5月的全部243期节目。
一、《第一时间》栏目特点
1、理念:立足安徽本土的民生类新闻栏目,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节目时效性强。
2、栏目内容:围绕老百姓的吃、穿、住、用、行等各方面展开。定位于“寻常巷陌的新闻,绘声绘色的讲述”。
3、观众构成:公司、企业人员36%,离退休人员25%,自由职业者17%,大中小学生8%,媒体从业人员8%,公务员6%。(随机发放近200份问卷)如图1所示:
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时间》的主要收视群体为公司、企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这部分受众在傍晚都有充裕的时间,而节目的直播时间也正是吃晚饭的时候。在笔者发放的问卷中,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当晚的节目内容会成为其第二天与同事邻居的聊天话题。
大中小学生收看该节目的也有不少,但调查发现,超过40%的学生收看节目是受家长收看的影响。
4、播出时间:每天傍晚18点20分开始直播,次日早晨7点10分重播。开创省内民生新闻栏目直播的先河。
二、对栏目的内容分析
1、题材分析
《第一时间》的节目选材围绕着发生在老百姓的身边事,时效性强,节目选材在注重贴近百姓生活的同时也不免显得有些琐碎。而车祸凶杀类题材所占的比例较高,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和警示作用,但对大中小学生这类收视群体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车祸类的是每期节目中必有的,既有发生在合肥市内的,也有发生于周边城市或高速公路上的,而报道的由头多是死伤人数过多,报道的目的在于警示观众。比如,通过对连续的几起渣土车肇事逃逸案件的追踪报道,促使政府出台了相关法规,遏制了渣土车的疯狂。2011年4月15日发生于肥东的特大交通事故,栏目组更是给予了连续多天的追踪报道,从车祸的原因到过程,记者展开层层调查,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其次就是凶杀案件,多是影响恶劣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以警方的成功破案为切入点。火灾的报道集中于家庭和公共场所的事故,在报道灾情的同时揭露火灾发生的原因,意在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在节目中宣传安徽卫视的自制节目,给一些即将开播的电视剧或栏目做一些前期的宣传,吸引观众,吊足观众的胃口,可谓一举两得。
公益类内容受到的好评最多,收视效果也是最好的。比如“映山红”行动,“我要飞得更高”,“热线我来答”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其中对贫困大学生的系列报道“我要飞得更高”,通过对当下贫困家庭高中毕业即将迈入大学课堂的学生进行报道,展示他们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努力学习,最终考上大学的故事。该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但是我们可以从图2的统计数据中看出,公益类节目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对较少的。
舆论监督类节目主要放在“第一调查”小板块中,平均每个星期会有一期。监督的对象均为县级以下政府职能部门。
教育类的节目多集中于6月和7月,在这两个月中分别有中考和高考及其录取,而其他月份关于教育考试类的信息较少,多是采取屏幕下方游走字幕的形式给予报道。
2、节目选材涉及的地域分析
《第一时间》栏目中所报道的新闻,在立足报道省会合肥“寻常巷陌的新闻”的基础上,近些年来,越来越注重对省内其他地市的报道。原因在于,一是有越来越多的地市观众可以收看到安徽经济生活频道,根据接近性的原则,势必要增加这些地市的报道量;二是节目时长将近90分钟,单一报道一地的新闻也不可能撑起整个一期节目。图3中笔者统计了8个月的节目中所涉及到的地市,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报道合肥本地的新闻依然以绝对的优势占大多数,而省内其他地市的报道量之和占一半以上。《第一时间》栏目已经将报道的视角以合肥为圆心,将触角向省内的其他地市延展。
3、节目时长
《第一时间》每天傍晚18点20分开始直播,19点48结束,除去广告时间,节目时长平均70分钟。这是收视的所谓黄金时间段,也为保证节目的高收视率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笔者发放的近200份问卷调查中,一半以上的观众认为,《第一时间》的播出时间很合理,18点20分正是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开始吃晚饭的时候,此时肯定要开电视机,而这样的民生新闻节目给一家人提供了很好的谈资。
《第一时间》以时段而不是以内容来划分板块,以十分钟为一个节目单元,用导视“接下来您将收看到”为节目间的串联,此举灵活机动,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充分调动起了观众的收视积极性,也便于随时插播最新的资讯。
在每个单元中,其中的每个小新闻的时长控制在2分钟之内,节奏很快,信息量很大,保证了在短时间内给观众提供更多信息的特色。
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些节目是深度报道,力求揭示新闻背后的故事。比如“第一调查”,一般要用15-20分钟叙述清楚一个事件,但这样的深度报道数量有限,平均每3—4期节目才有一个。
三、栏目的不足之处或发展瓶颈
光环的背后也有不足,《第一时间》栏目也是如此。在这8个月中,笔者坚持收看了全部的243期节目并逐一作了记录,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待改进。
1、负面新闻作正面报道
在2011年4月2日的节目中,舒城县万佛湖镇因为附近的村民上山“做清明”使用明火而导致山林大火。在清明节期间,国家三令五申强调不许带明火上山,这明明是一个负面新闻,可当时该条新闻却以“大火见真情,八方汇聚抗火魔”为题展开正面的表扬,只字不提村民上山使用明火的错误行为。
2、对一些事情的反复、多次报道,报道的角度和思路雷同
在对窨井盖丢失,狗咬人,跳楼跳桥等事件的报道上,不仅报道的次数较多,有时甚至在一期节目中报道了多起类似事件,而且报道的角度和思路也差不多。在笔者发放的问卷中就有观众指出,类似的报道毫无新意,看多了会有厌烦感。
3、监督力度不够
“第一调查”可谓是《第一时间》的王牌栏目,其高举舆论监督的大旗,记者深入一线,发回深度报道,为老百姓确实解决了不少的问题,但是,笔者通过对栏目的统计发现,“第一调查”所监督的对象均为县级以下单位,以村镇居多。所涉及的人员也多为村、乡、镇的基层干部。在8个月的全部191期“第一调查”栏目所反映的问题中没有涉及到合肥市的企业单位,或政府职能部门。
4、节目形式略显呆板
在节目的开头和结尾,均是由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彩票信息、交通状况,笔者认为此举略显呆板,应该创新民生新闻节目的开头或结尾,而不应该常态化的播报这些观众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的生活信息。
《第一时间》的总制片人龚正说“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种责任,我们在制作上主要把握‘事实即立场’的原则,要求记者做到‘两面讲’,即让双方都有说话的机会,这样我们的报道就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记者即使有倾向,也会通过场面和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由记者特别指出的。”总的来说,《第一时间》栏目做到了正如总制片人所说的那样是负责任的,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有其闪光之处,但也期待其不断创新。□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