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12-29於常勇

当代党员 2012年5期

  “随口说一个劳模,你会想到谁?”
  这是《南方日报》做的调查。结果,大部分人说出来的,都是几十年前的劳模。
  那些活在我们身边的劳模,正被我们遗忘。
  为何会这样?凤凰网调查显示,95%的人认为,劳模已没有号召力了。
  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劳模精神真的过时了吗?
  
  为何不愿学劳模
  
  张璐不愿学劳模,缘于一次讲座。
  “为给学生补课,我耽误了送发高烧的女儿去医院的时间,孩子被烧聋了。”劳模在台上讲。
  台下,张璐泪水盈眶。
  “那个女孩太无辜了。”张璐想走上台责问,“你配做一个母亲吗?”
  “如果劳模需要这样舍家为人,我还是不学的好。”张璐说。
  李伟不愿学劳模,是因为另一原因。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讲了一位劳模的故事,说她为了做好服务热线,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十几年来天天如此。”李伟说。
  这让李伟恍然大悟:“难怪有人说劳模是短命一族。”
  “如果劳模需要这样不要命地挑战生理极限,我还是敬而远之的好。”李伟说。
  彭英不愿学劳模,原因又与他俩不同。
  “北京媒体曾报道,说三成劳模工资低于职工平均水平。”彭英说,“劳动光荣竟变成了劳模贫穷,太让我吃惊了。”
  “如果劳模要这样只讲付出不求回报,那让别人学去吧!”彭英说。
  很多人不仅不愿学劳模,甚至反感学劳模。
  “有人说我是劳模,肯定是在骂我。”大学生杨强说,“有家不回,有病不看,有事就抢,有利就让,这哪是人,是神啊!”
  电视剧《武林外传》甚至调侃:“你们全家都是劳模。”
  
  被误读的劳模
  
  “我怎么会落选?”
  2011年4月,重庆同华煤矿“我心中的劳模”一公布,崔文涛傻眼了。
  在前几届劳模评选中,他总是独占鳌头。
  但这次很意外——王承刚竟以数倍选票战胜了他。
  “我总是脏活苦活抢着干。”老崔有点不服。
  “老崔只能算是劳累模范,因为他创造的价值没王承刚大。”
  “王承刚发明的深孔爆破术,可让我们每槽炮少打五个眼。”
  “王承刚搞的工资公示制,公平实在,谁都看得懂。”
  听着这些议论,老崔愠气渐消:“我这样埋头傻干,跟不上劳模新标准了。”
  你,或许也跟崔文涛一样,不知劳模评选标准一直都在与时俱进。
  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劳动技术含量不高,所以评选劳模的主要标准就是“奉献”,于是,时传祥式的“老黄牛”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强调发展生产力,于是,劳模评选标准由“老黄牛”型向知识型过渡,陈景润型劳模应运而生。
  上世纪90年代,效益成为发展主流,于是“有突出贡献”成为首要标准,企业家开始登上劳模舞台。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推崇创新,于是,许振超型自主创新典型开始引领劳模新潮流。
  “现在一说劳模,很多人脑中就会出现不要命的工作狂形象。”上海市劳模李静说,“其实哪是这样,我每天都练钢琴和瑜伽,还给家人煲汤。”
  劳模何以被误读?
  “媒体的宣传,老是停留在高大全式的塑造上,且一味以‘过劳’和‘舍己’为模,把人引入误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杨伟民说。
  劳模总是引领着潮流。“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原因所在。”杨伟民说。
  如何学?
  我们大部分人从事的工作都很平凡,所以,最应学习的就是——如何在平凡岗位上成就卓越之道。
  
  把工作当成事业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水稻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我在下面乘凉。”
  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当老师。
  在这个普通岗位上,袁隆平却做起了“禾下乘凉梦”。
  20年里,不断有权威站出来警告:水稻杂交不可能获得成功。
  但袁隆平没有停止他的追梦之旅。
  1973年,袁隆平终将不可能变成现实。“我能成功,是因为我把这事当成事业在做。”袁隆平说。
  劳模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正因为他们是把工作当成事业在干。
  “为工作而工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自然难有建树;把工作当事业,就有目标去追求,成功自是必然。”心理学家崔西说。
  你可能会说,我很笨,就算把工作当事业,又能怎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做过一个研究:世上有天才吗?
  他研究众多案例后得出结论:没有——任何天才,至少都经过一万个小时的训练。“音乐家、作家、科学家、运动员,概莫能外。”他说。
  任何工作,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把它当事业来做,就会出现奇迹。
  如何培养事业心?一起来跟劳模学吧——
  ●爱工作并从中找到乐趣
  ●树立一个个小目标
  ●别把注意力放在金钱上
  ●关注怎么做,而不是做什么
  ●每一次都尽力超越上次的表现
  ●抛弃“等、靠、要”
  ●把每件小事都当大事来做
  
  创新就在岗位上
  
  劳模许振超身上有股狠劲。
  1985年,许振超到青岛港做起了桥吊司机。那时,国内还无人懂桥吊维修。一天,桥吊出现故障,老外飞临。许振超屁颠屁颠紧跟,想取点经。老外却“砰”地把门一关,将他拒之门外。
  “我一定要学会维修。”许振超说。
  有人嘲讽:“你一个初中生,别做梦了。”
  许振超不信邪,买回一大堆电气知识方面的书,啃上了桥吊电路板。一张板书本大小,却有2000多个焊点。每个点暗藏十余条线,找对一条线走向,需要测试上百个原件。有一次,为查一条线,许振超耗费了整整25天。五年后,全国独一份桥吊电路图在许振超手中诞生。
  又一次,桥吊坏了,老外飞临,索价四万元。许振超请缨上阵,十分钟就修好了桥吊。
  摸透电路图后,许振超又迷上了装卸效率。这一迷,他又创造了“一钩准”、“一钩净”等绝活——十年内,八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不仅快,而且好——集装箱放上船,竟没一点碰响。
  “不可思议。”老外惊呼。
  说起创新,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搞科研的,干的工作太平凡,没有创新的可能。“创新不是科技人员的专利,只要做个有心人,每个岗位都能成为创新阵地。”许振超说。
  岗位创新——正是劳模成功之道。
  一起来跟劳模学吧——
  ●不断学习开阔视野
  ●打破一切禁忌
  ●遇到问题用自己的办法解决
  ●选择不一样的技术、方法和渠道
  ●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
  ●及时记录自己的灵感
  ●自己多问自己为什么
  
  做一个善分享的人
  
  内蒙古特级劳模牛根生极具传奇色彩。
  1999年,牛根生被迫离开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拿出仅有的100万元,创办了蒙牛乳业集团。
  “这点钱干得了什么?”伊利原总裁郑俊怀嘲笑。话音刚落,嘲笑便冻结在他嘴角。
  “我们愿跟随你重新创业。”伊利300多名生产、销售骨干,放弃优厚待遇,投奔牛根生。
  牛根生怎有如此魅力?
  在伊利期间,上级奖励牛根生一笔钱,让他买辆好车,他却买了四辆便宜的,给有贡献的部下一人一辆。他还把各种奖金拿出来扶持奶农。
  “自己吃饭,一包方便面就行,来了客人,则要拿出好吃的。客人吃得好,自己也高兴。”牛根生特别喜欢分享。
  正是靠着这样的分享,牛根生赢得了很多人的心。
  正因为如此,蒙牛短短八年就成为中国乳业第一品牌。
  仔细观察劳模,你会发现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善于分享。分享资源、技术、人脉和荣誉。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已成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所以,哲学家詹姆士说:“如果你能使别人乐意和你合作,不论做任何事,都将无往不胜。”
  这就是牛根生说的“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一起来学习劳模的分享之道吧——
  ●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增加自己被利用的价值
  ●成为一个善于合作的人
  ●把资源拿出来共享
  ●与他人分享荣誉
  ●敢于承担责任
  ●多赞美你的同事
  ●忠诚于所在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