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张斐的“晋级”
2012-12-29于梦冉
当代党员 2012年5期
□ 2012年2月19日,星期天,天还未亮。
张斐想趁周末赖会儿床——头天晚上,他又在为公益项目设计挑灯夜战。
不过,手机铃声还是把他从梦乡唤醒。
“小张呀,最近好么?啥时候来陪大妈聊聊天啊?”张斐是重庆市助老助残服务队总队秘书长。接到这样的电话,早已是家常便饭。几年来,他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在公益事业上也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入门
2004年9月,张斐从河南老家考入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
“我当初啥也不懂,只知道志愿者是做好事的。”张斐憨厚地笑着。
凭着大学生刚入校的一腔热情,张斐加入了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
2005年10月,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公益活动——去沙坪坝区中梁山街道做义工。
张斐发现这里做小生意的很多都是残疾人,住户也以老年人居多,就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老板,能帮我兑换点零钱么?”张斐趴在一家餐馆的收银台上,诚恳地问。
“没零钱。”老板一口回绝。
经过软磨硬泡,张斐还是成功换回一堆零钞。
“李大哥,这是给你换的零钱。”张斐把一大包零钱堆到菜贩李福全的面前。
“小张啊,辛苦了,喝点饮料。”李福全扶着轮椅,从冰箱里拿出一瓶“冰红茶”,递给张斐。
“不用了,李大哥,我还得给张大妈送零钱去。”说完,张斐一溜烟跑到张兴兰那里。
替残疾人跑腿、慰问残疾人学校、清除“牛皮癣”广告……忙忙碌碌中,张斐度过了他的大学三年。
三年来,张斐和他的团队,硬是为90位残疾摊贩兑换了110万元零钱。
职业
2007年6月,正值毕业季,张斐开始为找工作而焦虑。
“你愿意到市助老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工作吗?”学校团委书记黄爱明找到张斐。
“只是去做好事么?”张斐问。
“也许还有更多……”黄爱明回答。
“好,我去。”就这样,张斐实现了第一次“晋级”,成为一名职业志愿者。
张斐很快体会到:当个职业志愿者并不简单。
2008年3月20日,张斐被单位派去参加一个公益基金会培训。“公益组织运作”、“公益项目设计与管理”……三天的培训中,很多人逃课了,张斐却越听越兴奋。
“原来做志愿者也有大学问。”张斐慨叹道。
2008年5月12日,地动山摇,一场大地震,让四川省汶川县及其附近地区生灵涂炭。张斐迅速从惊恐中冷静下来,主动请缨,组织14名重庆志愿者奔赴灾区。
一路上,塌方、滑坡,状况连连,经历20个小时,救援队终于抵达重灾区之一的四川什邡市。接下来的11个日日夜夜,分发食品、抬运伤员、搭建帐篷,张斐一刻也没有停下来。
“我们的力量太有限了。”心急如焚的张斐思考着,“要有更科学的救援计划才行。”
专家
2009年3月,什邡市洛水镇大中华小区某活动板房。
“大家注意看这一步。”黄钢手执剪刀,顺着对折后的红纸轻轻一剪。
黄钢放下剪刀,把红纸摊开,一副街道缩影画卷铺展开来。
“哇!”台下90名学员的嘴巴张成大大的“O”型。
黄钢是重庆的民间剪纸艺术家,他受邀来为灾区残疾人讲授剪纸课程。
站在门口旁听的项目主管张斐心里暖暖的——这些天来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就在不久前,张斐组织了五名志愿者再次来到什邡市,进行实地调研。在地震中致残居民的艰难生活,震撼了张斐的心灵。“我要为他们做点事,让他们找到站起来的勇气。”抱着这一想法,张斐和团队完成了详实的调研报告和帮扶项目计划。
随后,张斐积极与德国托克国际基金会沟通。“通过融产、学、研、销于一体的剪纸艺术工作室,帮助尚有劳动力的残疾人自食其力。”张斐的计划打动了托克国际基金会。该基金会最终出资23万元,资助张斐的计划。
经过18个月的运作,灾民蒲鸿实现了再就业。“没想到我一个残疾人,还学会了一门谋生的本领。”蒲鸿脸上挂满笑意。
如今,通过张斐及其团队的努力,有65名残疾人实现了再就业,残疾人剪纸艺术工作室实现了年盈利190余万元。
而今,张斐没有止步,他要再次“晋级”,成为一名志愿者专家。2010年6月,他选择了出国进修,专攻“社区治理的义工发展”课程。
“我会一辈子坚守在志愿者战线上。”张斐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