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带动北京现代迅猛发展
2012-12-29曹晓昂
汽车纵横 2012年5期
2001年,中国入世,入世的第二年,北京现代成立。
十年间,从行业新兵成长为第一阵营重要角色,可以说高歌猛进的“现代速度”正是中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最生动的缩影。因此对于“入世”,刘智丰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2002年正是入世初期,中国被压抑太久的汽车需求终于爆发,中国车市迅速“井喷”。在产品单一、竞争较小的情况下,30%以上的年增长率,让行业各方“利益均沾”,无论合资公司还是自主企业,业绩都是全面飘红。刚刚成立的北京现代抓住了市场的机遇,以快取胜,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出车,成立14个月就先后推出索纳塔、伊兰特两款车型,快速抢占了市场。
此后,中国车市迎来战国时代,世界汽车巨头悉数来华建立合资车企,以奇瑞、吉利、长城为代表的自主品牌阵营也不断壮大,竞争者数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中国汽车消费需求也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各车企加快新车的投放速度,不断变换营销策略,中国车市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以速度和品质取得成功的北京现代,在顺利完成了产品、产能、营销网络布局之后,2010年提出“内涵式增长”战略,推动“现代品质铸造现代速度”向“以现代品牌服务现代客户”的转变。
刘智丰认为,如果说过去十年是中国汽车市场黄金发展的十年,是“一招鲜吃遍天”的十年,那么未来中国市场将遵循“木桶理论”,企业的短板将制约着整个企业发展的规模。“过去我们抓的是品质导向的经营管理,未来是品牌导向的经营管理。品牌导向是打造综合体系,细致化的、精细化的营销。我们今后需要打造综合竞争能力,拼的不是哪一段比别人好,而拼的是哪一段一定没有短板,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厂家不断适应市场竞争格局,调整市场策略。”
对于汽车营销,“过去十年,大家对营销的理解是4P,即核心原则是以厂家为主的营销理论,”刘智丰认为,“未来的营销理论应该是4C,即消费者为导向的整个营销理论。”当前,在客户导向的指引下,北京现代采用更多措施与消费者、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一方面,通过VOC(倾听客户声音)的措施了解客户需要,提高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营销、体育营销将企业的理念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