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入世时期”要做好四件事

2012-12-29曹晓昂

汽车纵横 2012年5期

  
  在汽车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里,长安汽车的出身并不“显赫”,其发展之路也尤为特殊,在彼时“三大三小两微”的行业定位中,长安汽车仅属于“两微”之列,但入世十年后的长安汽车却已然开始领跑中国民族汽车工业。
  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邹文超认为,在“后入世时期”,自主品牌要做好几件事情,第一是要坚持,不是两三年就能弄出一个非常经典的产品,因为品牌不是只有产品就可以,还有品牌影响力、管理、供应商体系、经销商体系和质量等,所以自己要坚持。第二就是要持之以恒地打造品牌。第三就是要在质量、产品造型、品质等方面尽快地向全球的合资品牌看齐。别人做得出来的,我们也做得出来,只不过我们比较晚一点,但是我们追得上去,我们有这个能力,要相信自己。最后就是要打造一个团队,做好品牌不光是设计,还有领导团队的能力、管理的水平等。“对于自主品牌,我充满信心,从长远来讲,我认为在中国汽车市场上,自主品牌必定有它的一席之地。”
  2001年与美国福特汽车合作成立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时,长安汽车在人们眼中还只是一家“微型车”制造企业,当时负责长安福特合资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谈判及政府报批等各项核心工作的邹文超,恐怕不会想到长安汽车能发展得这么快,恐怕更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家特大型企业集团的掌门人。
  今天,曾历任长安汽车公司总经理助理、长安设计院院长,长安汽车公司副总裁兼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等职务的邹文超,已经是哈飞汽车、昌河汽车、东安动力和东安三菱四家企业的董事长,身任所有“中航系”子公司董事长职位,再加上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职位,有媒体评论,“长安汽车已进入邹文超时代。”
  2001年,也是中国正式加入WTO的时间,这个时间点,后来被认为是中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的起点;对于长安汽车,这个时间点的意义也非同寻常,不论是“三大三小两微”中的“野狗”也好,“军犬”也罢,世界领先的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中国的百年企业—长安汽车集团共同签约成立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长安福特)。
  而对于邹文超个人,这也是他开始系统研究并在实践中学习、借鉴欧美汽车企业先进文化的起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于汽车工业的发展,我个人的感受是,我们的汽车工业的水平整体是提升了的,大家说合资的就不算中国的,我觉得稍微狭隘了一点。” 作为合资企业曾经的“高层经理人”邹文超的行业视野显然更加宽广。
  邹文超的一个老领导曾说过,汽车项目一整就是几十个亿、上百亿,影响也很大,所以做汽车企业就像骑在虎背上一样,很威风,但是上去了就下不来,下来就得摔死。而邹文超的体会却是“痛并快乐着”—“痛”是中国现在市场的氛围,是大家对自主品牌存在的认识误区,曾在合资企业工作过的邹文超迫切希望能够营造一个全社会关注自主品牌的氛围。
  出乎意料,对于“后入世时期”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所面临的挑战,邹文超并不十分担心,他认为这些年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这几年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是面临了一些问题,但是它的发展大家还是要看到。1980年代,我们刚开始做第一辆车的时候,当时就只有铃木一个产品,而铃木公司的这一个产品就卖了中国四、五家企业,当时长安生产的所有产品几乎都是买来的。到了1990年代末,长安的面包车、我们自己的股份公司上市的产品就完全是自己在开发了。去年,长安汽车产销超过两百万辆,其中 70%是自主品牌。”
  与很多人不同,作为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的长安汽车的领导者,邹文超选择从正面意义理解合资企业所创造的“合资自主”品牌。他认为“合资自主”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合资企业开始担心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了。“为什么它要搞合资自主,因为这一块很大的市场它没有,它担心自主品牌在这个市场做得很强大以后去抢它另外的市场。”
  在“自主品牌将灭亡”的悲观论调中,邹文超选择轻松地面对压力与挑战,“不用担心,中国的自主品牌死不了,即使今天它不行了,明天还会活过来,没有那么可怕。”当然,面对自主品牌占有率下降的现实,邹文超也在思考,不过他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在积极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如果说我们花十年、八年,我们就能跟外国企业平起平坐,我觉得大家把汽车工业看得太简单了,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给我们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