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汽车强国关键在“自主”
2012-12-29甄文媛
汽车纵横 2012年5期
作为“与共和国汽车工业一起长大”的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郭孔辉在回顾入世十年时感慨颇多:“最令我没想到的是,入世以后接着产生了汽车行业的‘井喷’。”在他看来,入世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作用就是“去掉了很多绳索,环境变得宽松,很多企业能够进入这个行业” ,不仅“外国车企得到好处”,“我们的自主品牌企业也获得了实际利益”。
入世为自主车企“解禁”
中国入世实现了对外对内全方位的开放。在2001年,作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一部分,中国放宽了地方政府外资汽车项目的审批权限。2000年已有10家整车合资企业获批。特别是在2003年以后,日韩等国的跨国车企纷纷涌入中国,德国大众与美国通用在中国车市平分秋色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如今的中国已是跨国车企的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例如奥迪公司2011年在中国销售了31.3万辆汽车,同比增长37%,首次超过在德国本土的销量。
对于国内,中国开始正式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汽车生产领域。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车企成功拿到“准生证”, 2006年自主品牌国产车销量首次超过合资车型。不仅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在十年中迅速提高至25%以上,还在海外建厂,出口成绩连年攀升。据郭孔辉回忆,在加入WTO以前,中国一直对外资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搞“两免三减半”,而国内企业却不享受这些优惠。入世后国内外企业在中国的待遇实现基本平等。他评价:“入世的影响总体是积极的,促进我国放宽汽车市场政策,也促进了市场成熟,同时积累了我们的技术、管理能力,促进了我们自己的成长。”展望未来,郭孔辉迫切希望能继续解开企业的“绳索”,更重要的是“给自主品牌以扎扎实实的支持”,比如充分肯定并相信国内企业“能行”,在政府采购等政策上向自主品牌倾斜等,“实际上过去对自主品牌的支持还远远不够!”他表示。
做强汽车产业不能靠“合资”
入世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电控、自动变速器等汽车核心技术仍有缺失,相关知识产权尽在跨国车企手中,不少关键零部件也产于外资企业,中国车企往往自己“做不了”而只能买,甚至天价难求……在郭孔辉心里,这些都是入世十年乃至中国汽车工业诞生以来的一大缺憾。
近十年来,我国的汽车技术“确有明显进步”,“入世也部分解决了过去我国一直没有汽车产品开发能力的问题”,但是,他强调:“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并不能靠入世解决。”作为中国汽车界的元老,郭孔辉用“积重难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的词句解释中国至今没有核心汽车技术的历史原因。据他介绍,建国之初实行计划经济,不需要技术。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之后,不断增多的合资车企长期依靠外国技术。郭孔辉指出:“当时我们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培养我们的技术人才,增长技术才干。”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自主品牌。没有自主发展的权力,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技术人才队伍。”郭孔辉一语道破问题根源所在。他认为,“我们在自主品牌车企进行技术研究,在自己干的过程中积累”,中国的汽车技术才有真正的进步。
不仅是技术,郭孔辉回顾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史时指出,我国民营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也得益于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带动。即使是现在,国内发展较好的零部件企业仍多半是合资企业或外商独资企业,早年曾得中国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而我国的民营零部件企业当初被合资车企指为产品“不合格”而无法进入其采购范围,直到奇瑞、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整车企业诞生后,民营零部件企业状况才有改观。
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发展现状,都说明“自主品牌的发展才是中国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