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全球化下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012-12-29赵景峰

中国市场 2012年40期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提供了实践条件;另一方面,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品生产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又为继承和发展国际价值论提出了新问题。中国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价值;创新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74-02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是劳动价值理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延伸和应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下,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需要新的发展与创新。中国也需要根据新的形势采取新的对策发展对外贸易。
  1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特别是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反过来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进一步发展。早在16世纪,随着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兴起,整个世界就开始它的一体化进程。正是由于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才有了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正是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国际分工的细化和深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分工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反过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细化。
  (2)市场经济是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国家的起点,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市场竞争和市场逐利行为打破了经济的国家和地域限制,把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参与其中的各国国民经济主体,在共同的市场经济规则下展开竞争,拓展和深化国际经济关系。首先,市场经济促进国际分工范围无限扩大。其次,市场经济要求国际资本、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加快,流动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深化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和一体化程度。最后,奉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迅猛发展,通过其日益跨国界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把世界各国经济联结为一个整体。总之,市场经济发展是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重要力量。
  (3)经济全球化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根本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首先,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其次,科技进步本身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可以说,无论从新技术的研究还是从新技术的应用来说,当代世界各国的技术进步已经日益全球化,而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进步的全球化必然导致经济的全球化。
  2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提供了实践条件;另一方面,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品生产已经实现了全球化,价值构成和形成过程也已经全球化,而且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也突破国界致使国别价值的概念弱化等,又为继承和发展国际价值论提出了新问题。
  (1)产品价值构成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世界各国工业部门生产的国际专业化迅速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零部件专业化程度和工艺专业化程度等日益提高,促使世界各国生产者之间的劳动分工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与变革,国际分工表现为在产业间、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而且越来越多地走向同一产品内部、同一产品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上的分工。以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为支撑,使作为经济全球化重要载体的跨国公司,其布局全球的生产网络得以形成和发展。跨国公司根据世界各国的资源禀赋、市场条件等状况,基本实现了技术研发、产品设计、零部件生产、产品组装、组织订货、商品销售等各环节的全球分配。既然产品的研发设计、零部件的生产及产品组装等环节分别在不同国家进行,那么,相应的这一产品的总价值的构成也就表现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即实现了产品价值构成国际化。
  (2)国际价值和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途径发生变化。在实现产品价值构成国际化条件下,国别价值仍然存在,但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即不再是对产品意义上的国别价值,此时的国别价值是针对全球生产过程中具体环节的产物而言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零部件生产、产品组装、组织订货、商品销售等各环节在全球不同国家分配,那么,这些环节所对应产物的价值相应就是该环节所在国的国别价值。产成品的个别价值是这些国别价值之和。那么,得到产品个别价值后如何得到产品的国际价值呢? 国际价值传统意义上的形成途径是,由产品国内个别价值“平均”得到产品国内社会价值(国别价值),然后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再“平均”得到国际社会价值即国际价值。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突破国界,产业国际化逐步实现,而该产业内部占主导地位的是少数几家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之间在产业内部的竞争导致产品个别价值实现产业内部的社会化,即由产成品的个别价值形成产业内部的产品社会价值,即国际价值。国际化产业内部的竞争形成国际价值,而国际化产业之间的竞争则会形成国际生产价格。
  (3)跨国公司的发展,为国际价值职能在更大范围的发挥提供了前提条件。跨国公司进行的资源的全球直接流动和配置,要求破除国家之间传统的各种限制和障碍,按照统一的市场机制的要求来行事,因而在实践中极大地推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进程。跨国公司在国际范围内组织生产,促进了各国间货物、服务、技术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跨国公司以全球市场作为操作平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资金、技术、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投放到其他国家,把生产过程分散到世界各地,将本地化生产与本地化研发纳入全球生产、供应和研发体系,实现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采购和销售的全球优化配置,从而使世界各国市场成为全球市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跨国公司之间组建战略同盟,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生产布局,使生产的社会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高度发展,使各国生产处于更加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之中,这就把各国的生产联结成统一的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商品生产世界体系。跨国公司在国际范围内根据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特点与优势来分工协作,组织生产。它在迅速推动国际商品流动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促进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发展,从而为国际价值职能在更大范围的发挥提供了前提条件。
  (4)世界市场的发育与完善,为国际价值的充分实现提供了市场平台。随着生产力和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大幅提高,国际贸易空前发展,世界市场的发育也日趋成熟,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仅已形成体系完备、反应灵敏的高效率的市场机制,而且市场结构也日趋复杂化。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涌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使世界市场的国家构成发生了变化,即世界市场已不是原有的单一的资本主义市场,而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市场体系所组成。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向市场经济转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向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机制过渡,从而大大拓展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就商品市场而言,其类型不断增多,除了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外,还出现了补偿贸易、租赁贸易、加工贸易等国际专业化市场。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分工的细化、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以及交换和消费的国际化,扩大了世界市场的广度和各国贸易往来的深度,也使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更趋完善,从而使国际价值实现的市场平台也相应地进一步扩大。
  (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国别价值向国际价值过渡提供了中介条件。我们可以把区域经济合作看做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其实,这种局部统一的地区性世界市场也像国内市场一样,既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又有别于世界统一市场。在这些区域性市场上,往往会形成本区域经济组织范围内商品独有的有别于国际价值的区域性国际价值,这种区域性国际价值的形成实际上是国别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的过渡阶段,为国别价值向国际价值过渡提供了中介条件。
  (6)国际价值规律对国与国之间生产与交换的调节作用不断强化。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各经济主体能够及时、快速地获得国际市场的商品供求价格起伏、资源流动以及汇率波动等信息,并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从而强化了价值规律对各经济主体生产的调节作用。随着价值规律调节作用的不断强化,由世界市场内在规律所产生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则,成为世界各国进行各种经济交往活动的共同基础和统一准则。
  3结论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参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国际贸易是为了从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这种利益是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利益的大小是与国内生产同种商品耗费的劳动相比较而言的。在简单商品生产中,除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外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的交换,都是因为生产者通过交换可以获得比自己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虽然这种交换是等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交换,在每个生产者可以生产多种商品时,各个生产者生产劳动生产率相对比较高的商品,并用它进行交换,可以得到交换的比较利益。即通过交换,各个生产者获得的使用价值都能够增加。当今的世界市场上,国际贸易主要按照国际垄断价格进行,我国参加国际贸易并要得到最大的贸易利益,必须充分利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优点,集中优势,运用国家计划的力量,加强我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竞争力量。在进口国外商品时,要充分利用世界市场上垄断竞争的矛盾,争取对我国有利的贸易条件。增加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