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中国发展的价值反思与重构

2012-12-29王素萍

中国市场 2012年40期

  [摘要]围绕当前科学发展观对追求GDP的批判与超越,客观深入反思发展的属人性,即价值之维。传统发展价值观是单一的“物”或“统摄自然”的自身发展逻辑,背离了价值属人的规则,因此凸显出一个问题,即封闭的交往空间、狭隘的交往规模和僵化的交往制度,自然导致“反发展”的产生,挖掘马克思的发展价值思想,重构发展价值观,其旨趣就是使自然、人以及社会走向一种共同发展和互养相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之路。
  [关键词]反思与重构;交往发展价值观;中国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69-02
  对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来说,结合发展实践的价值属人性,来重新审视社会有机系统的形成及其基本结构以及交往关系。依据物理学中的“熵”理论,任何系统都具有生命力,本质上必须是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它只有在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中,系统才得以存在与发展,系统发展就是始终把社会发展置于一个交往视阈来考察,以交往思维方式来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活动。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发展实践进行追问与反思,检视发展价值底蕴,反思与重构发展价值观,对于凝聚人心、跳出资本逻辑所带来的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即发展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偏离。主体按照规律更好地改造客体,才能更好地为主体的发展服务,而主体更好地发展,又可以使其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合理地去改造客观世界。重构马克思的交往发展价值观,采取“一体两翼”的格局,一体,即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两翼,即“经济增长”与“文化—价值—人”的进步。辩证统一并贯穿于社会发展交往实践的始终。
  1转型期中国发展的困境分析
  从发展实践与发展理论的不同步性来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实践序列上的高度浓缩和在空间分布上的多样性,致使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相比,在时空分布上更具有集中爆发的特征,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并存并逐渐凸显,随社会发展变迁而不断演变或衍生出新问题,例如贫富差距、就业、三农问题以及权力寻租问题等,须用系统的思维方法来进行审视;从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即实现和平自由交换的最大化来看,结合阿玛蒂亚·森的观点,市场的重要,首先是因为自由交换是优先于后果考量的权利,而不是因为市场所带来的效率优劣。在现实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效用的作用愈发强大,利益的驱动愈显主导化,“物”的迅猛增长,而人的生存质量并没有同步发展,如同马克思认为的,我们似乎感觉到利益的胜利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充分说明利益的发展与人的进步相分离。市场经济社会,在已经市场化的商品价格体系和尚未市场化的要素价格体系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套利空间;从发展价值滞后的根源探寻来看,改革开放引起的社会巨变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却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性。管理体制滞后。由于社会的转型过于剧烈,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使民众无从判断,市场经济的大潮不仅冲垮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发了在思想茫然性情况下出现的“个性”思维,社会经济的一体化与人们心理意识的多元化形成鲜明对比。金融市场的缺陷难以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资本支持和技术创新的动力,土地市场“双轨制”造成的房价高涨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市场建设“夹生”,表现为市场建设步骤参差不齐,消费市场形成了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现代商品市场格局,以电力市场为代表的能源市场,垄断行为还在加强,被定为“市场经济混乱化”的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的计划更加垄断,房产销售的完全商品化,成为事实上的“新价格双规制”,过重强调“利润最大化”,由此带来人的价值理性缺失。
  反思当代中国的发展行为,直面当代中国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等问题,正值社会伦理进入了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难题,重构发展价值理论,达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诉求。
  2重构发展价值观的路径指向:基于马克思发展价值语境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从世界的普遍交往,由单独的个人的生产到世界历史性的活动,“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交往促进了个体超越自身民族和地域的局限性而加强同全球的普遍联系,全面的生产是构成社会各个要素的系统整体的生产,包含了全球性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社会关心等多方面的生产。
  重构马克思的交往实践价值观,采取“一体两翼”的格局,即“发展规律”(以遵循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与“发展价值”(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两翼。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与可持续贯穿于社会发展实践的始终,结合当前的中国的发展实践,交往发展价值观来解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一种内在的、最本真的诉求,得出交往发展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旨归,即崇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关心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和命运,追求人的幸福和社会正义的一个全新的价值世界。
  马克思从观察者的视角,从世界一体化、世界市场的角度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展什么”是一种事实描述,对社会“为何发展”的研究,是一种价值关怀。不可否认,现代性价值观对人类文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又隐设了令人类前途堪忧的种种祸端,即“物本”取代“人本”的结果。“经济主义发展观”贯穿着一种“基本假设”,那就是“经济增长无限论”和“资源无限论”的假设,并在这种“假设”当中谋求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正义、和谐、生态等价值理念,反映了当代人类的共同愿望与美好诉求。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指导,把资本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正确审视科技—分工—大工业的发展,对发展的误区进行正本清源。结合中国的发展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现实的切实可行的社会发展之路。马克思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是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论述。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的考察,是基于现实的人,“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发展价值思想在不同的语境下都有其规定。从经济学意义的发展价值角度来看,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将价值看做是社会财富。价值已被作为财产的民事存在形式。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已着手于商品价值和价值形式的某些因素,金钱具有剥夺了整个世界固有的价值的作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建构了应然层面和价值层面的人,对人的本质、人性的复归和发展,目的是实现整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早期人学思想对当代境遇下人的价值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施蒂纳的批判,提到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范畴,价值是一种效用关系。在《资本论》中,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社会,不同的商品中都包含着某种可以比较大小的“共同的东西”,完全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交换价值。马克思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与“使用价值”,都是哲学的“价值一般”概念的特殊形式和具体化的前提。马克思通过分析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从客观对象(物)的存在与属性和主体需要的关系中,考察价值是基于“物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两个向度,把价值定位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出了价值的社会属性。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价值一般概念提供了可能;从政治伦理领域的发展价值视阈看,马克思在1842年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政治国家中的立法权,是国家各个环节的真正价值和本质的公开的秘密;从科学领域的发展价值视阈看,马克思在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进行对历史资料的价值研究界定在对每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实践和参与发展过程中的人。从审美领域的发展价值界定,接着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审美价值思想,马克思关注的焦点在于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为主旨的审美意义上的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马克思发展价值核心定位于“关系”,即物与人、人与人、精神现象与人等。马克思的发展价值思想具有明显的批判性,从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历史不是由人随心所欲创造的,存在着客观前提性的限制,但是人的创造过程是不断批判和超越自身的本质规定性与客观的限制,不断地追求自由的过程。
  3重构发展价值观的未来旨趣:交往发展价值观
  马克思发展价值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马克思讲道:“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在生产中结合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尤其是当交往步入世界性之后,人们之间互相往来替代了相互依存。社会发展中以自然形态为主的发展模式被扬弃了,派生性和超越形态开始出现。发展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和幸福的实现,即GNH(Gross Nation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马克思的发展价值观的总体思想在于,不是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视为分散零乱的和封闭孤立的存在物,而是视为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即主体与客体、物质关系与思想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人、自然以及社会等各种因素等相互作用的充满活力的景象。马克思的价值旨趣定位在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从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来看,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通过交往活动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追问发展的价值,就是重新追问发展的本质,让发展在合理的轨道上行进;追问发展的价值,就是追问发展的目的,并正确估价人类追问发展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追问发展的价值,就是要批判地反思以往人类盲目追求发展的客观指标、GDP崇拜、金钱至上而偏离真正的人类目标;追问发展的价值,就是要让发展回归自己真正的主体——人民大众,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成为发展成果的公平享受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才能避免劳动异化、自然异化、技术异化和人的异化等非人性的、紊乱的、断裂式以及碎片式的发展,这才是发展价值的最大化。交往发展价值观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即避免劳动异化、自然异化、技术异化和人的异化,避免走入非人性的、非人道的、片面的、紊乱的和断裂的发展。首先,通过价值的这一核心定位,即“关系”,指出“交往”在发展价值思想中的深刻蕴意,为人类的创造活动提供批判性和超越性的根源、评价的尺度和理想的标准。其次,着眼于马克思关注的焦点,即充分参与创造自由集真、善、美相融合空间,为人类开创了具有巨大潜能和生命力思想的“可能性”,实现人类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重构交往发展价值观,旨在走向自然、人、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互养相成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吴倬当代中国价值论与相关问题研究[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8
  [4]任平脱域与重构:反思现代性的中国问题与哲学视域[J].现代哲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