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12-29徐燕兰

中国市场 2012年40期

  [摘要]产业转移在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容易带来环境问题。这就要求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从全局利益出发,找准对策,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破坏。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65-02
  近年来,为使自己在下一轮竞争中争夺到有利先机,我国发达地区都在加快推动产业的升级,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有关人士指出,未来五年,是国内产业转移进程日益加快的重要机遇期。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不仅需要顺应产业梯度转移规律,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有一种从地区全局出发的长远眼光,正视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时所付出的环境代价,找准对策,尽量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1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地区的双重影响
  (1)产业转移的积极影响。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产业梯度转移既是转出地——发达地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经济活动,也是承接地——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途径,因为产业转移会产生“溢出效应”,发达地区对新技术的投资越多,技术溢出就越多,承接地学习的机会也越多,其吸收先进生产技术、管理和技能的能力也就越强,本地区的技术进步就越快,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也越多。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一旦接纳了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由要素注入所带来的技术溢出、关联带动,对于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就广东而言,从珠三角转移到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等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这种先进技术会随产业转移而扩散,从而为承接地产业内其他产业所模仿、消化、吸收,进而会拉动承接地的技术进步。因此,作为产业承接地的政府,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创造条件继承产业转移,制定有利于本地产业发展的技术扩散政策,以推动本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产业转移的局限性。必须承认,承接产业转移在带来正向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影响。诸如森林被砍伐、水源遭污染、空气质量变差等环境遭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基本属于山区地带,工业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开发破坏及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不仅森林覆盖率高(达70%),生物呈多样性,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物种资源宝库,而且是全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带,生态作用和环境功能极为重要,其水质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省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如何保证这些地区的环境质量是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头等大事,如果仍以降低环保要求当做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来接纳部发达地区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必然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及对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使得这些地区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危险境地。
  近年来,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后在获得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例如,北部山区县新丰县,地处东江上游,过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新丰江水库水质优良、无污染,是下游香港、深圳、东莞等地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源泉。然而,2009年新丰县却规划将9000亩地建设工业园来承接污染物含量高的涂料产业,立志于打造“广东涂料基地”,结果投产不久当地村民就反映企业存在违规排放废水废气、严重污染环境、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情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外,位于北江上游的清远市、曾有“广东省最干净的核心区”之称的河源市,在大量承接污染项目后,也遇到过同样的情况,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被媒体用“3年毁了清清蓝天”来描述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恶果。
  2造成承接地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
  (1)资本的趋利本质。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质属性,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发达地区在把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的过程中,不管是出于土地、劳动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限制方面的原因,还是原材料禀赋、环境承载力方面的原因,追求利润最大化永远是其最大原因和不变法则,资本永远只会流向那些能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地区。由于支撑广东经济30多年发展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存在着过度依赖投资拉动、过度依赖物质资源要素投入的问题,随着通货膨胀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土地、能源等基本要素供给趋紧,国家环保指标的约束等,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比较优势,在本地区的利益空间越来越少,竞争力也越来越难于提高。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以便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获得优势,2008年5月,广东省政府作出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正式开始了产业由珠三角向外围地区转移以及高素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珠三角地区转移的“双转移”战略。但对照广东省经贸委2008年5月公布的《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指导意见》后,我们发现:在广东省政府鼓励转移的企业列表中,有多项可能对环境与自然资源造成严重威胁的行业,例如服装、陶瓷、水泥、五金、电子、塑料制品、油漆等。如果承接这些产业转移的地区尤其是水源和生态敏感地区缺乏严格的监管,则很容易成为威胁大、隐蔽性强的潜在污染源。
  (2)不正确的观念影响。表现在:①唯“GDP”至上的执政政绩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一切手段,满足一切条件,盲目引进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不惜“以环境换取增长”。②企业缺乏与环境“捆绑”在一起的整体发展观。许多转移的企业往往只考虑眼前的短期利益,不注重技术创新,往往将“内部成本外部化”,为降低自身成本而任意排放废水废气废物。③民众缺乏生态观。在产业到本地落户给自己带来的就业和收入机会和环境破坏对自己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之间,欠发达地区的民众往往是被动地倾向前者,没有明确的环保意识,而当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时,他们的后悔已晚。
  (3)制度不健全。从国家层面看,目前,我国仍没有出台专门针对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限制和禁止产业目录,对一些落后工艺和淘汰产业缺乏约束力;从欠发达地区看,各项制度尤其是环境准入标准方面的制度不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滞后,针对环境问题的各种奖罚机制尚未健全,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不健全、执法方面存在缺陷,使得违规违法超标排放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导致污染随产业转移的现象发生;环境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环保部门和其他部门职责不清,环保主管部门无法对工业园区实行环境统一监督管理,以致发生环境管理失控的现象。
  3避免污染随环境转移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观念。欠发达地区必须学会学会科学和全面地评价综合发展水平,改变把经济指标当做衡量地方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的观念,改变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的“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思维习惯和做法;学会辩证处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改变单纯以GDP及取得眼前短期经济效益来衡量干部的政绩观;其次,让企业学会将生态与经济“捆绑”在一起思考,认识到生态环境是潜在的资源,是未来的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再次,要转变民众观念。要让欠发达地区的民众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虽然没有使自己直接获得资金,但却间接的获得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改善了他们居住的环境,减少了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等,从而把爱护环境当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2)以减排为契机把好准入关。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统筹规划,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对所承接的产业合理布局,处理好产业转移与治污减排的关系,严把项目审批关、产业引进的环境关,制定差别化的技术和市场准入标准,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目前又无有效治理措施或治理非常困难的项目进入本地区;同时,建立强有力的实施保障机制,确保既定的市场准入标准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
  (3)健全环保制度。第一,政府应当出面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从中央到省都应当尽快出台专门针对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限制和禁止产业目录,保证欠发达地区在引进产业时有法可依。第二,欠发达地区要根据自身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制定出既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又能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环境质量的总体规划,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尤其是环境准入标准,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第三,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改变单纯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定位地区发展水平的传统观念,把环境影响评价放在“一票否决”的位置上。第四,建立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学习、引入欧美国家把环境和企业捆绑在一起的模式,把企业所在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作为企业考核标准,迫使企业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第五,强化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和多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机制,加强各级环保机构建设,逐步实现所有县级环保部门独立设置,减少直至避免环保部门对工业园区实行环境统一监督管理受到削弱以致环境管理失控现象的发生。
  (4)加大环保投入。一是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环保设施建设能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工业化建设同步。二是加大对环保队伍能力建设的投入,加强对环保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执法水平高,综合协调能力和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能力强的环保执法队伍。三是加大生态环保科技投入,注重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延长产业链,让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在下游的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利用,把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
  参考文献:
  徐琦产业转移能否避走污染覆辙[N].中国环境报,201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