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非洲互联网出版发展格局
2012-12-29王积龙
出版参考 2012年14期
目前非洲网络出版具有三个不同水平的发展区域,以北非阿拉伯国家、南部富国为主的发达区域;以专制但又相对富庶、开放但又动荡的中部国家为代表发展中的第二个区域;以“非洲之角”为代表的穷国为极不发达的第三个区域。现实非洲国家网络出版各类指标在全球均属于最低,“非洲之梦”赢在发展速度与时间上。
一 非洲网络出版之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及其特征
与世界其他区域相比,非洲的网络出版相对滞后,这与世界其他区域的综合国力比较相一致。目前非洲总人口大约10亿多一些,互联网用户为1.18亿(2011年3月统计数据),比较2000年总计451万用户来说,非洲网络发展极为迅速。然而,非洲国家之间互联网分布很不平衡,甚至出现较为严重不平衡的格局,根据网络渗透率(即该国或区域网络用户人数与相应的总人口之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大体呈现出三种格局。
(一)非洲网络出版的第一区域及其特征
网络较为发达的区域,标准为网络渗透率高于10%,占据着非洲80%的网络用户与近三分之一(占非洲人口32%)的人口。见图1:
非洲网络出版发展最为发达的区域以三方面特征相区隔,阿部各有不同。首先,网络渗透率最高的国家主要集中于北非地区的大国。摩洛哥网络渗透率高达41.3%,比时止2011年3月份统计的世界其他区域的网络渗透率之33.8%还要高出7.5个百分点;比非洲同期平均的网络渗透率之11.4%高出将近4倍,是非洲网络最稠密的区域,占据非洲网络总用户的11.1%。与此类似的北非国家还有突尼斯(网络渗透率33.9%)、埃及(渗透率为24.5%)和阿尔及利亚(13.4%)。在北非区域的四个国家中,均为阿拉伯国家,以石油或旅游业为主,在非洲乃至中东都是较为富庶区域,网络用户占据着非洲用户总数的35%。与此一区域较为临近的非洲互联网大国尼日利亚,拥有1.55亿人口,是非洲人口数量最多、也是较为富裕的国家之一。该国以豪萨一富拉尼族与约鲁巴族人为多数、以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为主,与北非具有某些相似。该国的网络渗透率高达28.3%,拥有4.4千万网络用户,占据非洲网络用户总数的37%,是非洲网络用户最多的国家。因为区域与文化原因,按照就近原则大体把尼日利亚归为北非区域。这一区域互联网用户总数占据非洲网络用户的72%,是该洲网络最为发达、最为稠密的区域。
其次,非洲第一区域的第二个板块特征是以旅游为主的岛区或具有西方殖民背景的较小国家,其共同特征是人口少、地方小、经济较为发达、生活水平较为富足。具有代表性的是留尼汪岛,这个地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小岛是法国的属地,该岛长65公里、宽50公里,仅有70万人口。该岛却较为富庶TNlknBpg0BsbbaDPRgBdPQ==,除了大量的印度洋海岛的旅游资源,还有从17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发的咖啡、甘蔗、烟草等产业,2000年岛内人均生产总值就达到了5000美元。该岛也从17世纪法国与英国的殖民时代就逐渐发展成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地,目前已经发展起与经济发展相称的互联网体系,网络渗透率高达36%;但因为人口较少,仅占非洲网络用户总数的0.3%。毛里求斯则仅有2000平方公里,属岛面积仅有175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占据近70%。该岛16世纪末就被荷兰人殖民,先后经历法国和英国殖民统治,1961年才开始自治。塞舌尔、佛得角等小国(地区)基本情况均与留尼汪岛情况相近,网络非常发达,但因为地方小、人口少,网络用户总体不到非洲总数的1%,基本不代表非洲大陆的网络出版特征。
最后,南部非洲国家的发达网络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南非与津巴布韦两国,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矿藏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媒体发展较早,新媒体覆盖率也较接近。以南非为例,从1795年开办非洲第一份报纸《开普敦公报》开始,伴随着殖民者的淘金狂潮,南非的传媒业因其经济地位与开放度的非洲第一,传媒业已经形成了英文媒体、荷兰文媒体与土著人媒体三足鼎立的局面,互联网出版也大体追随这一格局与趋势。目前南非的网络渗透率为13.9%,非洲排名第10位,相对经济而言,因为该国人口数相对较少(4500万),仅占非洲网络用户的5.7%。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人口1200万,其中黑人占据总人数的97%以上,传媒基本以绍纳文明为主。情况与南非相似,该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黄金、象牙与铜矿曾经是殖民者垂涎之物。18世纪以来,欧洲殖民者开始掠夺津巴布韦资源,也带来了包括传媒在内的欧洲现代文明。目前该国互联网渗透率为11.8%,占据非洲网民总数的1.2%。与南非一起,成为非洲南部互联网发展的重镇。
(二)非洲网络出版的第二区域及其特征
非洲国家中网络出版业尚处于发展中的区域,基本的标准是网络渗透率处于大于5%、小于10%这样一个区间。这一区间情况相对复杂,有极度动荡的苏丹与刚果,有相对富庶的纳米比亚、利比亚,也有处于低增长的赞比亚与乌干达等国。总的来说,这一区域的共同特征在于它们的网络出版尚处于发展中,其2000年网络用户数量52万,而到2011年3月,该数据为1475万,11年间增加了28倍,是非洲网络出版最为迅速的区域。这个区域人口总数为1.7亿,占非洲总人口的14%,但土地面积却占据1/3以上,是一个人口较少、土地面积广阔的区域。该区域各国互联网用户占非洲网络用户总数的12.4%,与第一区域有不小差距,但比非洲互联网平均渗透率要高。
首先,富有而信息不自由的国家,代表国家为利比亚。该国2009年人均GDP为惊人的1.6万美元,是同期中国的4倍,相当富有。卡扎菲领导利比亚42年,在经济上实行较为偏向下层人的共享分配体制、在信息传播领域实行严格的集权管制。虽然卡扎菲把石油收入的50%分给各家各户,反对雇员剥削等政策,于广袤的撒哈拉沙漠下面铺设巨大的淡水供应管道,在通讯领域实行花费的补贴制,以致颜色革命之前手机覆盖率达到103%;但其对媒体的控制极为严格。以利比亚国家媒体为龙头,严格管制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媒体宣传,通过各种途径,让该国媒体与政府保持一致。这些情况在北非的埃及、突尼斯与摩洛哥都基本相似,互联网也因为这种控制而限制了其发展,与该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称。除了卡扎菲的长期专制,其重要原因还在于西方国家长期敌视与围剿该国经济;另外,该国周边乃至国内有十分强大的反政府力量,这些为政府控制网络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各种理由。因此,即使非常富有,其网络发展在非洲依然较为落后。目前,该国网络渗透率为5.4%,仅占非洲网络用户的0.3%。
其次,长期动荡的国家,信息需求大、但基础条件跟不上,代表国家为苏丹。这类国家因为长期处于动荡状态,使得独裁统治难以具有北非国家那样的影响力;同时,也因为动荡,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较为旺盛,但经济基础限制了互联网的发展,从而出现了网络出版的中间状态。苏丹曾被失败国家指数列表评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国家”,因为军政府在达尔富尔战乱问题上的久拖不决。2011年,南苏丹举行投票,决定脱离苏丹独立,诞生世界上当前最年轻的国家。由于1998年苏丹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在联邦基础上的非中央集权制,对媒体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分裂后苏丹人口3100万,80%是农业人口,但经济增长维持在6%左右,目前年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相对非洲的刚果等国而言有一定的基础。目前该国网络用户为420万,网络渗透率为9.3%,占非洲总网络用户数的3.5%。随着苏丹局势的进一步平静,网络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2000年该国仅有3万网民,目前已经达到420万,增加了140倍,即使考虑到低水平快速增长期,11年较短时期的总体发展速度依然惊人。与此相类似的国家还有其西方隔邻国家刚果,在历史背景、发展动力、发展速度与现有瓶颈方面,两个国家的情形非常相似。相对来说,刚果的人口非常少,仅有424万,只相当于前者的现有网络用户数。
最后,相对稳定但较为专制的区域,代表国家是赞比亚。虽然赞比亚自1964年就实行自治,1973年拥有新闻自由的第二共和国宪法,但总统的权力相对较大(卡翁达任总统历时27年),一定程度限制了传媒自由发展的空间。该国的《赞比亚时报》《Z杂志》等均属于官办报纸,还有官方通讯社赞比亚通讯社,互联网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的默许。从经济角度来看,因为反对西方的“中非联邦”,使得这个国际长期处于相对孤立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状态;同时,也因为反对“中非联邦”,与邻国罗德西亚、安哥拉、莫桑比克等长期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困境;该国经济结构非常单一,以铜矿业为主,由于相对封闭,使得该国经济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与利比亚形成对比,赞比亚1300万人口中贫富分化严重,80%的人口几乎失去消费能力,62%的人一日难保三餐。因此,虽然相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动荡,赞比亚比较平静,但网络依然受到普通人生活水平的限制。目前该国仅有80万网络用户,网络渗透率5.9%,仅占非洲网民总数的0.7%。
(三)非洲网络出版第三区域:非洲之角饥荒与网络出版的关系
第三块网络发展区域共有28个国家或地区,共有将近有6亿人口,大约800万网民,网络渗透率平均不到2%。因为为数众多不易展开研究与分析,我们采取网络渗透率倒数排名的方法,取其前10名国家为样本。在网络渗透率倒数前10名中,该区域共有人口2.7亿,却仅有256万的网络用户,11年间网络用户数量增加18倍,但属于典型的低水平快速增长,现有网络用户仅占非洲网络用户总数的2.2%,而人口却占非洲总人口的1/4还多,表现出严重的滞后特性。见图3:
首先,非洲互联网发展的第三个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经济水平发展异常低下,均为世界上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地区。如刚果人民共和国是非洲第二大国家,2007年国内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55美元,经济增长率为7%,通货膨胀率则高达16.9%;刚果有7000多万人口,占非洲7%的总人口,而互联网用户仅占该州用户0.6%。再如布隆迪,也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78万平方公里贫瘠的土地却拥挤了700多万人口,90%经济靠农业,公民日消费低于1美元。从语言来说,该国官方语为布隆迪语和法语,但只有部落首长等贵族才能受到教育或很好教育,新闻传播业很不发达,媒体官办为主,民间较少有互联网的发展,仅有一些网络媒体如官办法文日报“新生报网”、基隆迪语周刊“团结网”、官方通讯社布隆迪新闻社网、国家电台布隆迪革命之声电台网等基隆迪语、法语、英语和斯瓦希里语等网媒,而且更新速度极为缓慢,规模比想象的要小得多。
其次,从网络信息传播看“非洲之角”的世纪饥荒。从数据统计来看,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网络渗透率最低的国家,今年正值百年不遇的大饥荒期,共有1200万人正在遭受着死亡的威胁。由于媒体的匮乏,无法统计每日死亡的人数,但该区有近1/6的儿童活不到5岁,单索马里南部就已经有3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非洲之角已经变成了“死亡之角”。虽然灾难的直接原因是非洲之角经历了60年一遇的旱灾,但饥荒死人现象却与互联网相关。互联网出版在灾难发生时可以通过告知外界信息之方法尽量降低死亡现象的发生。2004年南亚海啸中,印度与孟加拉国都遭受冲击,斯里兰卡人那拉卡-加纳瓦登(Nalaka Gunawardene)就曾创建网站“海啸中的孩子”,通过灾区上传信息,救助过大量濒临死亡的人。相比较非洲之角,是世界上互联网渗透率最低的区域,即使有人创建这样的网站,也不会有多少人主动传送资料,因为没有网络可传,埃塞俄比亚的网络渗透率仅有0.5%,索马里只有1.1%,而且不难想象主要集中于首都这样的大城市,索马里难民最多的地方在偏远的南部乡村。
二 非洲网络出版在全球网络时代的位置
首先,因为非洲的贫穷落后,互联网出版也受到限制,非洲国家的总体指标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区域。以2011年3月的数据为例,在用户总人数上,各种指标多数低于世界其他区域。非洲互联网用户为1.18亿,仅占世界现有网络用户的5.7%。其中,亚洲有9.22亿网络用户,占世界总数的44%;欧洲有4.76亿,占世界总数的22.7%;北美有网络用户2.72亿,占世界总数的13%;拉丁美洲有2.16亿,占世界网民总数的10.3%。少有例外的是中东和大洋洲,因为人数少的原因,网民总量低于非洲。中东有6855万网民,占世界总数的3.3%,但人口仅有2.16亿;大洋洲网络用户总数为2129万,占总数1%,但其人口仅有3542万。相比较来说,非洲非常落后。见图4:
其次,非洲的网络渗透率世界最低,而且与世界平均水平有非常大的距离。非洲的人口为10.375亿,网络用户为1.18亿,网络渗透率为11.4%,世界排名最低;北美人口3.47亿,网络用户总数为2.72亿,渗透率为78.3%,世界最高;大洋洲有网络用户2129万,人口3542万,网络渗透率为60.1%,世界排名次高;欧洲人口总数8.16亿,网民4.76亿,渗透率为58.3%,全球第三;拉丁美洲人口总数为5.97亿,网民2.13亿,渗透率为36.2%,全球第四;中东网络渗透率为31.7%,全球第五;亚洲人口38.80亿,网络用户为9.22亿,网络渗透率为23.8%,排名第六。全球平均网络渗透率(包括非洲)30.2%,是非洲的3倍。因此,非洲网络在民间普及要赶上世界平均水平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非洲网络发展速度在提高,这是实现互联网出版之“非洲梦”最大的希望所在。“非洲梦”与媒体发展息息相关。1958年美国传播学家丹尼尔·列那(Daniel Lerner)在全面考察中东六国发展问题的前提下,写成《消逝的传统社会:中东的现代化》一书,强调除了经济之外,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964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Schramm)在《大众传媒与国家发展》提出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大众传播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具体而全面地阐述媒体传播与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后来被认为是发展传播学的经典之作。由于非洲错过了工业社会以来的多次发展机遇,也没有赶上传统媒体发展时代,或者不具有这样的现实基础。那么,通过较为廉价的网络普及与发展来实现非洲国家的现代化就是目前的一个梦想。ICT(信息传播技术)计划就是其中之一战略,按照当时阿盟秘书长阿穆尔·摩萨的话说:“是为了跨越区域间的数字鸿沟”;ABANTU计划针对阿拉伯妇女发展,它是在联合国经济与社会评议会(ECOSOC)支持下建立的非洲妇女发展之非政府组织,非洲有埃及、突尼斯等20个国家的妇女参加,以互联网出版为主要传播形式。这些都是推行网络出版带动非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从11年的发展数据来看,非洲网络出版增加了2527.4%,速度世界第一;中东为1987.0%,排名第二;拉丁美洲为1037.4%,排名第三;亚洲为706.9%,排名第四;大洋洲为480.4%,排名第五;欧洲为第六为353.1%;北美以151.7%而排名垫底。从这些数据来看,非洲网络出版这些年确实离世界近了;从趋势来看,确实可以接近世界其他区域。由于曾经的2000年仅有网民450万,而当时世界其他区域有3.60亿网民,非洲低水平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其快速增长的原因,世界其他区域不具有这样的起点,因为当时其他区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而且越是基础雄厚以后增速就越慢;因为互联网发展不像经济,它有极限天花板,理想状态也就是100%,不可能再高于这个数。如北美,2000年网民为1.08亿,目前为2.72亿,人口总和仅为3.47亿,所以增幅越来越慢。因此,从互联网出版来看,“非洲之梦”的实现在于时间。
(作者单位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