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跬步方能至千里

2012-12-29王志欣

出版参考 2012年14期

  科学出版社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已有近60年的历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作“科学家的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也是中国科技出版界开展对外合作的先行者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陆续有科技著作向国外出版公司输出版权,为推动我国科技书刊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近年来,科学社精心筹划,积极组织,除了产品、项目的国际合作外,还通过设立海外基地实现了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化。国际化已经成为科学出版社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回顾科学社“走出去”的历程,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可以交流,那就是“积跬步方能至千里”。只有一步一步地迈出,才能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走出去”的成绩与亮点
  1 稳健推进版权输出,提升中国科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006年以来,科学社一直扎实稳健地推进版权输出工作,年均输出180种左右,其中近80%为向欧美国家输出英语版权。很多产品都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成就,如向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出版社输出的《中国植物志》(全套44册),其中文版的编撰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汇集了我国四代植物学专家的心血;再如《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和《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全方位地展现了建国以来我国文物研究领域的辉煌成就。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对外输出的拳头产品——“《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至205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系列报告”,在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上科学社联合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举办了英文版报告的全球首发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战略思考,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这些产品的输出,不仅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科技文化,而且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 加强书刊互动,创新期刊国际合作模式
  图书与期刊是科学出版社发展的两翼。因此,加强书刊互动,提升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是我们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科学社出版学术期刊235种,包括42种英文刊。其中,有17种期刊与施普林格达成了合作出版协议,7种与爱思唯尔达成合作出版协议。这些英文科技期刊,借助国际知名科技出版集团的平台和营销手段,发行量及影响因子都有了显著提升。仅以《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两刊为例,2010年海外销售总收入100余万美元,科学社所得净收入近50万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41%。另外,《中国科学》系列英文版期刊的SCI影响因子也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8种期刊中7个影响因子上升,其中5种期刊超过1,在国际同类期刊中的排名全面上升(2011年的数据仍在统计中)。
  除了加强向外输出代表我国最高科技水平的英文学术期刊外,科学社还正在探索与外商合作办刊的模式。2012年的伦敦书展上,科学社与德国Oldenbourg Academic Publisher签署了合作办刊的框架协议,双方致力于创立一个全新的英文版高水平学术期刊,主题将聚焦在目前全球最热门的能源领域,反映全世界能源研究的最新进展。
  3 发挥两个海外公司窗口作用,积极开拓北美和日本市场
  美国公司和东京公司是我社为打造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的平台而设置的两个海外全资子公司。它们在实物出口、版权贸易平台、打入国际市场等方面已经初步发挥出了桥头堡的作用。
  美国公司在北美已有近20年的基础,培训业务和中文图书实体销售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实物出口图书销售额在20万美元左右。我社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对其进行增资重组,进一步开拓北美图书市场。
  2009年初,我社在东京正式挂牌成立了“科学出版集团东京公司”,致力于出版适于日本市场的有关中国文化、经济、科技等出版物。已推出的产品《曹操墓真相》《中国出土壁画全集》《七千年丝绸史》等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反响。
  科学社未来将通过这两个海外基地,逐步构建中国科技出版国际化的出版平台、营销平台、资本运作平台和版权贸易平台,进一步争取“走出去”的主动权。
  4 开发原创数字产品,融入国际科技出版主流
  科学社在2010年东京书展上展示了离线数字阅读产品《科学e书房》和在线产品《科学文库》,收到了良好的反响。目前出版社的重量级图书《中国植物志》《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等都已做成了离线数字阅读产品,受到海外读者的关注。
  在数字产品出口方面,我社在充分考虑保护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版权的前提下,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现已累计出口在线及离线数字产品二百余项。
  二、“走出去”的经验和思路
  1 坚持原创,利用重大出版工程和系列化产品带动版权输出
  对于科技出版物来讲,有特色的、原创的才是最具全球市场潜力的。因此。从选题策划开始,我社就积极跟踪一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鼓励、协助作者将这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转化成著作。这些原创的作品或是反映了中国特色,或是具有国际一流的研究水平,很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翻看近些年科学社版权输出的项目清单,不难发现,几乎每年都会有原创重大出版工程和重量级产品涌现,从《中国植物志》到“《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至205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系列报告”,从《通向可持续发展的亚洲系列》到《未来十年学科发展报告系列》。正是这些高水平、重量级的作品,为我们的版权输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吸引了外商的关注,也带动了相关单品的输出。
  2 “本土化”是“走进去”的关键
  如果说,原创的优质内容资源是实现“走出去”的根基,那么“本土化”则是“走进去”的关键。出版品要想在海外市场产生影响,就需要在选题、制作、语言、阅读习惯、营销等方面都适应当地的市场需求。比如,根据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普遍关注,我社精心策划了《中国经济数字地图系列》,包括中国的能源经济、区域经济等方面。在制作上,我们采用了国际市场较为流行的图解版形式,以方便阅读和理解。这套书的日文版,采用日本当地译者,按照日本的图书印制、装帧标准来制作。而同样产品的英文版,我社则采用适应欧美阅读习惯的以电子产品为主的形式来制作。实现了一次内容策划,多语言、多形式的出版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3 广泛结盟合作伙伴,多渠道“走出去”
  目前,我社在“走出去”方面的合作伙伴有数十家,既有像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这样的综合性国际大科技出版集团,也有像Alpha Science、Woodhead这样有特色的中小科技出版机构;既有立足于欧美市场的出版商,也有日本的东贩、东方书店等远东合作伙伴;既有科技类合作伙伴,又有文化、大众类合作伙伴。通过广泛的结盟,我社的“走出去”之路越来越宽,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
  “走出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产品、服务、实体、资本等各方面。科学社一直坚持多渠道向国际市场渗透、融入的原则。在产品上,我社采用实物出口、版权贸易、合作出版等多形式输出;在服务上,我社正在致力于搭建一个国际化的网络销售平台,服务海外市场;在实体上,我社的美国公司和东京公司已经承担起“基地”的重任;在资本上,我社也已在探寻海外并购的模式。所有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最终实现将品牌“走出去”的目标。
  4 建立“走出去”的长效机制
  “走出去”是科学社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上至社领导,下至编辑,都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每一次的重要外商来访或国际书展,社领导都亲自参加,与外商会谈,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编辑对“走出去”项目的落实也积极配合,并且在组稿过程中,主动宣传国家对“走出去”的支持,鼓励作者出版英文作品。我社已经建立了一个“走出去”的长效机制。每年从英文书目的制作,到与外商业务洽谈,从组稿到生产,乃至储运,都有一个完备的时间表和业务流程。为激励大家做好“走出去”工作,社里还设有专项的奖励,提高了版权经理和编辑的积极性。
  在诸多机制的保障下,我社的“走出去”工作一直平稳发展,并且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外事工作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将是我社进一步做好“走出去”工作的宝贵财富。
  三、“走出去”的难点及需要的支持
  1 翻译是最大的瓶颈
  在产品“走出去”的道路上,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翻译问题。科技类图书的翻译较大众类图书更是难上加难,不仅语言要过关,还要有很强的专业背景。这不是一般的翻译公司所能解决的。最好的译者是与作者从事相同或相近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而这类译者很少有时间或愿意承担翻译工作。所以,苦于没有合适的译者,我们很多好的项目都没法实现“走出去”。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社还专门和一家公司合作在印度设立了语言加工基地。但“语言加工”只能是一定程度地优化语言,并不能解决翻译中的全部问题。
  2 国际化人才不足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首要靠的是国际化的人才。不仅要精通英语,还要具备全球化经营的理念和人脉。目前,中国出版界的人才多是本土培养的,很少有在国际大出版集团有过管理经验的人。众多国际出版协会等组织中,几乎没有中国出版人的参与。虽然各个出版社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都越来越广泛,但在项目层面上的居多,经营层面上的极少。我们不乏资金、不乏构想,只是缺少能够担当的人才。
  3 需要国家政策、资金进一步扶持
  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持,是“走出去”的重要保障。政府设立的多项基金,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乃至“中央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等等,为出版社提供了很多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我们也受益匪浅。可以说,没有这些支持,中国出版业“走出去”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这些成果。但随着“走出去”队伍的不断壮大,有些项目支持的力度略显不足,项目也比较单一。目前,正值欧美等国经济低靡之际,对中国出版商来说,有很好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但无疑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因此,希望国家能加大对“走出去”的投入,无论是力度上,还是范围上,扶持这一战略能持续、深入地进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