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法律人眼中的美国大选
2012-12-29马特
方圆 2012年23期
【√】毫无疑问,从过往的四年来看,奥巴马是一位平庸的总统;罗姆尼如果当选,毫无疑问也会是一位平庸的总统。只依赖伟大的制度,无所谓平庸的领袖,这也许就是美国宪政最大的奥秘
11月6日,是美国的大选日。这次大选是美国后危机时代的第一次选举,全球瞩目,也在中国社会引发了罕见的政治热情。大概是中共十八大也在11月举行,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同时换届,这个大事件激起了政治参与的共振效应。可以说,中美都在十字路口上,今年的11月决定了未来两大国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走向。
笔者很幸运,正好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做访问学者,恰逢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得以亲历。笔者所在的加州,选情平淡,波澜不惊,这是因为两大党的候选人主战场是在弗吉尼亚、新罕布什尔、宾夕法尼亚、俄亥俄等“摇摆州”(sway states),而加州已经被民主党统治多年,选举投票没有悬念,是奥巴马的铁杆的“票仓”,是罗姆尼的“弃子”。
1982年以前的9次总统大选,加州有7次都投给共和党,但现在加州变成民主党的天下,主要原因是加州外来移民比较多,少数族裔人口增长很快,而共和党僵化保守的移民政策在这里不受欢迎。当然,民主党党部的组织工作也比较给力,笔者作为没有投票权的外国人,在选举日前都收到两份民主党当地辅选委员会主席的电子邮件催票,街上也到处可见义工散发的奥巴马传单,共和党在这里是无声无息,看来是不得人心啊!
一次乏味的选举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为“史上最无聊的一次总统大选”。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都集中于经济问题,双方辩论十分乏味,说来说去都是经济数据,谁能推动经济增长,谁能增加就业机会,谁能纾解民生……选前行情两者几乎势均力敌,据11月5日《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民调,在1475名有投票意向的选民中,支持奥巴马的占48%,支持罗姆尼的也占47%,考虑到民调误差为正负2.55%,这意味着两者在伯仲之间。
以往争论激烈的政治、外交、意识形态等问题,根据盖洛普的调查,这次选民统统不予关心,连奥巴马有穆斯林背景、罗姆尼是摩门教徒这些八卦都不感兴趣了。自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就几乎撕裂了美国社会的妇女堕胎问题、同性恋婚姻问题、公民持枪权问题、对华对俄关系问题、反恐问题、撤军问题,都冷得无人问津。
看来美国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饭碗,这是典型的后危机时代的心态。两党的竞选策略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缺乏了往日拯救世界舍我其谁的理想和豪情。
2012年大选联想到20年前民主党金童克林顿与共和党老将老布什的经典一役。1992年,老布什刚完成他的第一任总统任期,在其任内苏联解体、冷战终结、海湾战争美国大获全胜,作为民族英雄的老布什可谓立下不世之功,挟胜利之余威,总统连任,志在必得,结果流年不利,恰好在选举时美国经济遇上一次衰退。
克林顿阵营不失时机抛出了一句经典名言“It's the economy, stupid”,意思就是“问题是经济,笨蛋”,结果老百姓不买账,再牛的英雄也得给我下台。有前车之鉴,这次双方谁也不敢怠慢,都在打“经济牌”,都宣称自己能领导美国走出危机,给选民带来实惠,导致了这次大选的无聊乏味。看来民主政治其实是一种平庸政治,选票在选民手里,老百姓追求的不是永垂不朽的勋业,而是自己日子过得舒服与否。正常社会的政治生活其实就应该是乏味的,这种乏味实际上体现了另一种以人为本的政治观。反之,天天搞运动,月月闹革命,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看似风云激荡,精彩纷呈,但未必是社会的常态,实乃政治发高烧的左派幼稚病。联想到中国三十年来牢不可破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同志告诫“不争论”、胡锦涛同志提倡“不折腾”,实际上都是政治生活常规化(routinization)的至理名言啊!
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
很多人都以为美国一直以自己的民主制度为骄傲,美国选举应当是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和普选制,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美国奉行的是间接民主,也就是代议制民主,不光立法机关是由选民选举的参众两院议员组成,美国总统也是由选举人团投票产生,而非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当然,选举人受选民委托、投票意向由选民决定。美国宪法第二条第1款规定:“每州应依照该议会所定方式选派选举人若干人,其数目同该州在国会应有的参议员和众议员总人数相等。”据此,现在选举人共有538名。选民在大选日投票时,不仅要在总统候选人当中选择,而且要选出本州的选举人,以组成选举人团。
目前,加利福尼亚州选举人票最多,达55张,得克萨斯州其次,达38张,而阿拉斯加、特拉华和怀俄明等每州只有3张。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之外,其余48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均实行“赢家通吃”规则,即赢家获得该州全部选举人票。从这个角度上看,一个加州就贡献了55张选举人票,可谓得加州者得天下!
美国的选举人制度源于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其本意是设计一种由精英选举精英的精英治理模式。开国的国父们认为全民直选总统容易被人为操纵,因为个体的人是审慎的、理性的,但群体中的人很容易被感染、被忽悠、被裹挟,少数魅力领袖可能倾倒众生,直接选举总统就像“让瞎子分辨颜色一样不合理”。如政治哲学家波普尔认为,希腊人从一开始就明白要“防范深受百姓欢迎的人”,因为“这种人擅长炮制民意,鼓动大众,夺取政权”。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民主只能解决统治的合法性,但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性。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就是一人一票选出了战争狂人希特勒、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也是一人一票选出了贪腐“总统”陈水扁。
当然,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美国的选举人制度已经徒具形式,丧失了间接民主过滤民意的功能,因为选举人必须宣誓按照选民的多数意见投票,已经等同于直接选举。而奇怪的选举人制度使得计票发生混乱,违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例如赢家通吃几个大州的选举人票,可能使得选民普选票较少而选举人票较多的人当选为总统,从而引发合宪性危机,最为典型的就是2000年的戈尔与布什之争。
虽然饱受指摘,美国宪法依然保留着选举人制度,因为它传递了一种美国人的立国精神,那就是自由先于平等,宪政高于民主,时刻警惕暴民之治和“多数人的暴政”。有趣的是,单纯从形式而言,美国的选举人制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都是间接选举制,即由民选代表而不是选民本身投票产生国家最高领导人。从实践来看,一个大国,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落实一人一票的普选制,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俄罗斯的总统普选一人一票,貌似比美国优越,但经过历次政治混乱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普京这样的强人统治。反观美国、俄罗斯两大国的政治成败,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无借鉴意义。
美国社会的左右之争
美国的两党政治主要体现在政策上的左右分歧。民主党是典型的左翼,核心价值是平等,强调弱势群体保护、政府干预经济,奉行大政府、高福利、高税收;共和党是典型右翼,核心价值是自由,强调个人奋斗、自由市场,奉行小政府、低福利、低税收。有份调查很有意思,支持奥巴马比例最高是:(1)妇女;(2)年轻人;(3)非白种人;(4)低收入者;(5)受教育程度最低;(6)受教育程度最高;(6)大城市的居民。可见,奥巴马的支持者都是些“老弱病残穷”;而罗姆尼的背后是传统白人、商人、华尔街的金融家等。2012年的两党驴象之争用中国的网络语言来表述其实就是“穷屌丝PK富二代”。
在宪法框架下两党轮流坐庄,左几年,右几年,互相制约,互相纠错,在动态平衡推动社会前进。客观说,奥巴马在第一个任期的政绩乏善可陈,经济不振,财政赤字,乱印钞票,失业率高达7.9%,差不多十个美国人里就有一个失业,能在这种条件下连任不啻奇迹。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大选前,战况胶着,大选中,轻易获胜。为什么呢?这涉及美国的意识形态谱系和政治版图。就意识形态而言,美国的立国精神是自由主义,当初拓荒者离乡别土、千难万险移民新大陆就是为了逃离祖国的宗教仇视和政治压迫。
因此,美国任何社会问题的争论都是包裹在自由主义的话语下进行的。但随着时间发展,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在美国演化出不同的思想阵营。就意识形态而言,美国政治版图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分天下。
美国东部是自由主义的地盘,是民主党左翼改革派的大本营,十三块老殖民地的底子,纽约等大都会代表典型的城市中产阶级文化,不过传统的“自由主义”这个词经过上个世纪30年代民主党总统罗斯福“新政”的强力改革实际上已经旧瓶装新酒,变成一种新自由主义,他们依然称自己为liberalism(自由主义),但在立场上更接近于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有浓厚的社会主义和国家干预色彩。
美国南部是保守主义的阵地,是共和党右翼保守派的票仓,这里以农业为主,选民比较草根,坚守美国基督教的传统价值观,白手起家、勤奋工作、热爱家庭、不相信政府,但基于意识形态上的保守性对堕胎、同性恋坚决抵制;美国西部是新兴地区,外来移民众多,价值多元化,他们既抵触东部小资、文青们的社会主义倾向,对大政府充满怵惕之心,又不满意南部农民的顽固和狭隘,对堕胎和同性恋采取宽容态度,在思想定位上比较流行古典自由主义、自由意志主义,同为自由主义但称自己为libertarianism(自由意志主义),以区别于左翼的liberalism。
美国的左右之争,决定了美国总统的派系色彩,一个成功的总统候选人往往在三大阵营间长袖善舞、纵横捭阖,得到多数支持即可稳操胜券。
同时,一个成功的美国总统也应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弥合不同阶层和族群的分歧和矛盾。80、90年代可谓美国的黄金时代,美国重振雄风、独领风骚,经历长达20年的持续繁荣,里根和克林顿居功甚伟。
80年代共和党的里根总统右翼色彩浓厚,曾经抨击罗斯福新政是法西斯主义,但他成功整合了西部自由主义和南部保守主义阵营,扳倒了东部的左翼自由主义势力,发动了摧枯拉朽的里根革命。
90年代的克林顿虽然出身于民主党,但属于民主党内的温和派,他超越了狭隘的党派利益,联合东部和西部的左右翼自由主义,全面压制住南部保守主义,克林顿政治上是民主党人,但经济上则继承了里根革命的成果,继续推行有限政府、自由市场、全球化和互联网革命,美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无不傲视同侪,国势于90年代达到巅峰。
但盛极必衰,长期经济繁荣带来了美国社会内部更为深刻的分裂,各阵营之间已经很难达成妥协和和解,表现就是美国领导人日益极端化、单一化,党派色彩越来越浓厚,谁都无力整合分裂的美国社会。
21世纪第一任总统小布什,是共和党右翼极端派的代表,南部保守主义的死忠粉丝把他硬送进了白宫,他对外极端强硬,一意孤行,发动了两场反恐战争,反战运动造成了美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分裂,同时也耗尽了二十年积累的美国国力。右翼抬头刺激左翼反弹,继任的奥巴马干脆走向另一个极端,他是东部民主党左翼极端派的代表,上台伊始,政府救市、滥印美钞、增加税负、强制医保,无所不用其极,很多政策已经走到了违宪的边缘。
纵然频遭抗议,同极右翼的小布什一样,奥巴马拥有一群小众但团结而有战斗力的核心支持者,单纯依靠工会、移民、妇女、少数族裔这些忠心耿耿的力量即可连任。很不幸的是,共和党内的温和派罗姆尼在大选中惨败,主要原因就是摇摆州选民中的工会和移民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小布什和奥巴马都是在争议声中干满八年,它的启示是,中庸之道不如剑走偏锋,与其追求广泛的民意支持,不如拥有一批可靠的死党。
可以预料,美国未来的领导人会越来越走极端,越来越讲政治,越来越强调族群色彩和意识形态。笔者甚至和美国友人开玩笑:“有了奥巴马的成功经验,下次民主党一定会推出一个年轻的女黑人当总统候选人,贫民窟出身,移民后裔,单亲妈妈,同性恋者,最好身体再带点残疾,身残志坚一定要考上哈佛法学院,还要听过桑德尔的《公正》课。她一定会秒杀共和党的一切高富帅、白富美候选人!”
何去何从?
亲历了美国大选前后的风风雨雨,笔者发现美国社会潜伏的裂痕和危机之大,或许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奥巴马在第一任期时,即爆发过激烈的茶党运动,美国民众效仿当年独立战争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直接把奥巴马比作当年横征暴敛的英王,要造他的反。此番连任后一周内,迅即爆发各州独立运动,50个州66万人在白宫网站上签署请愿书,要求白宫允许本州脱离联邦独立。
虽然各州独立实践中很难实现,但美国社会的疏离和分裂已然暴露无遗。笔者甚至颇为担心无妄之灾,美国公民有持枪权,美国社会对于引发重大争议和社会分裂的政治领袖,一向有政治暗杀的传统,例如林肯、肯尼迪、马丁路德金等。
一般情况下,民主选举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可以促进社会各阶层、各族群的意见协商、利益协调,以消除分歧,重建社会团结。但民主也是一种脆弱的制度,她也会处于危机之中。美国的强大不仅仅是因为美式民主,在民主之上还有法治和宪政,对民主的偏差予以矫正和制衡。
美国有三权分立横向制衡,有联邦制纵向制衡,还有公民持枪权、武装反抗权,对整个政权系统制衡。整个宪法框架决定了美国的政治领袖任凭谁都不可能走得太远。毫无疑问,从过往的四年来看,奥巴马是一位平庸的总统;罗姆尼如果当选,毫无疑问也会是一位平庸的总统。只依赖伟大的制度,无所谓平庸的领袖,这也许就是美国宪政最大的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