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策划中的创新技法
2012-12-29周莉华
出版广角 2012年11期
[摘要]图书作为文化的载体,担负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使命。选题创新是出版社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图书策划的核心就是创意。将创新技法融入图书策划,在图书策划全程贯彻创新思维,将创新制度化、常态化,是图书策划不断推陈出新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图书策划 创新技法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备受推崇的素质,它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将创新视为解释经济发展的核心概念,他所推崇的企业家精神最首要的就是创新。图书作为文化的载体,担负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使命。选题创新是出版社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图书策划活动是一种运用脑力,寻找可出版选题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创意,一个完美的创意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图书策划中的创新与编辑的知识素养、市场敏感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如何提高编辑的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而创新技法则可以帮助我们按图索骥,寻找思维的突破口。
创新技法是创造学家们总结出来的进行创造性活动时的一些方法技巧,按照这些方法拓展我们的思维,创意便可源源不断地如期而至,而不再是神秘莫测、难以捕捉的稀有之物。笔者试将图书策划中可以实践的创新技法加以罗列,并就相关案例进行阐释。
一、道可道——将创新技法融入图书策划的程序之中
在一般人看来,策划仰赖于策划人的知识素养甚至灵光乍现,因此好的策划案多少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而当我们将策划作为出版的一种程序,将创新技法融入这一程序之中,将创新制度化,图书策划便能别开生面。笔者试以美国创造学之父奥斯本所创立的智力激励法和检核表法则为例,阐述它们在图书策划过程中的作用。
1.以智力激励法打开选题通路
智力激励法,又叫做头脑风暴法,是奥斯本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一种开发创造性设想的科学方法。韦氏国际大字典中将其定义为:一组人员通过开会方式对某一特定问题出谋献策,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选题可能来自个人的灵感,而更多的时候需要团队的合作。智力激励法可以成为策划团队聚敛创意、开阔思路的有力武器。团队人数不超过10名,会议时间掌握在20分钟至1小时之间,与会人员针对某个议题畅所欲言,在一种相互激发的氛围下尽其所能提供所知所思,充分发挥团队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信息激励,联想反应,任意发挥。
策划团队人员须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具有多学科的受教育背景,这样编辑发行人员相结合,在多学科知识、从理论到市场多角度的交叉与融合中,合理的策划案往往能脱颖而出。 现在的出版社运作过程中,编辑和发行部门条块分割,编辑和发行相互抱怨的情形司空见惯。日本第一“慧眼识畅销书”的高手井狩春男强调“畅销书是编辑和业务员互信合作的产物,是编辑和业务员的脑力大集合”,“业务部和编辑部若能从策划阶段即同心协力共推每一本新书,势必会得出好结果”。编辑和发行传统的上下游关系在策划过程中需要打破限制,最大可能集合脑力资源,在平等的互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火花。除了智力的相互激发,还有人脉资源等的共享,在作者队伍、市场销售等方面实现最大限度的拓展。
图书的策划不仅包括选题策划,也包括营销策划,在各个环节都有创新的空间。选题和营销的整合才能带来最好的效益。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营销方式更为多元:微博营销、社区营销……各种新的渠道为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以智力激励法集思广益寻找选题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放和收两个过程。在放的过程中,组织者尽可信马由缰,寻找社会需求,展现个人创意。组织者需要做到的是提供良好的平等交流的氛围。这个过程的基本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求新求异。随后,组织者需将各种意见消化、吸收、升华、整合,分析完成出版工作应该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如作者力量、编辑力量、印刷、发行条件和资金等,调查市场同类书的情况,分析市场供求关系,最终形成可行性方案。这个方案包含图书的书名、内容架构、可能的作者、图书开本、营销渠道等大致的框架,将前一个阶段的创新思维进行合理化。
2.以奥斯本检核表法寻求拓展选题
检核表法是奥斯本提出来的一种创造方法。即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创造的对象列出有关问题,一个一个地核对、讨论,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创造的设想。奥斯本核检表法包括九个方面的提问: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检核表法通过逐项检核,强迫人们扩展思维,突破旧的思维框架和思维定式,开拓新的思路。
在对市场现有图书进行分析,寻找可以跟进或者可以延展的选题时,这种检核表法较为有用。现在图书市场上简单的跟风图书较多,一发现有畅销书,便在其之上加加减减,搭便车销售,这种简单的模仿广被批评,甚至引起诉讼官司,却屡被效法,主要是能带来一定效益。而出版了畅销书的出版社往往没有继续跟进,结果其品牌反而因低劣的跟风书而受到打击。图书的购买是一种复杂的文化选择行为,从中我们可以观照出读者的兴趣、诉求,进而解读蕴含在其深层的社会心态、社会情绪。然后在此分析基础上寻找可以加强或提升的空间,通过检核表法注入创新元素。结合图书策划领域,我们可以就现有畅销书进行如下分析:其书名关键词能否移用,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重新调整,能否组合等;其能否以其他形式出版,如图说方式、漫画方式、网络方式等;其能否细分,以适应更明确的受众;其能否以其他开本装帧形式,以适应典藏或方便阅读等等。
二、反其道而行——以逆向思维法独辟蹊径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克服顺势思维的惯性,敢于面对人云亦云的事物“反其道而思之”,从问题的相反面入手,溯流而上,反过来想,从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策划编辑特别需要打破正常的逻辑思维方式,运用逆向思维,去操作创造行为,以求得新的解答。逆向思维需要编辑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现有的、常规的说法甚至是被视为常识的现象或观念,寻找新的立论。逆向思维的表现形式有:思维顺序上的反向,思维对象性质上的相反,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反等。其过程包括:寻求突破,拷问已知,独辟新径,反正归真。将逆向思维应用于图书策划,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如《千万别学英语》《千万别管孩子》《海底捞你学不会》《乙肝不是病》等书,以反义为题,勾起读者了解的欲望,而其中确有作者的新想法。这些新想法不见得一定是颠覆性的,但它是对以往观念某种程度上的突破,而且有理有据,行之可效,能“立”得起来。
以逆向思维法开发选题要求以新的理念启人智慧,但要提防以哗众取宠的书名故弄玄虚,沦为浅薄的“标题党”,应该在图书的内容上确有真知灼见。
三、非常道——打破常规的特殊图书
在创造性思维中,很重要的是一种“跳出来”的能力。跳出行业,跳出常规,打破界限,创新往往就在此产生。在市场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特殊图书,它们或者跨界与电子技术相结合,或者以新颖的外观形式,颠覆了普通的图书形象,赢得了特定读者的欢迎。特别是在童书领域,因为受众群体的特殊认知水平,于是产生了各种富有创意的图书形式。如一些创新童书通过特殊的设计,让图书可以用来听、触摸、探险、玩耍,极大提高了阅读体验的丰富性。
值得一提的是立体书这种创新形式,它可以说是针对图书的一次革命。立体书在国外已经出现了一百多年,这种书改变了图书的传统形式,使书富有立体感与空间感。立体书用空间为孩子营造了一个探索的氛围,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调动更多的肢体、感官参与其中,在精心设计的环境中寻找藏在立体事物中间的小小细节,开发智慧。立体书不止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认知兴趣,激发探索热情,提高空间感受力。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在,还有一种书叫花果书,花果书的出现实现了书中自有花似锦的梦想。花果书将书的外观形式和园艺科学的成熟技术相结合,从而打造出极具创新意识的工业产品。花果书里含有有机介质、营养介质以及迷你种子。人们购回后只要按照其内附赠的种植说明,如法浇水,便能长出袖珍版的黄瓜、番茄以及各色鲜花。这种时尚新颖的创意产品一度在日本成为最为畅销的工艺创意产品,现在已广泛传播至欧美等地,我国也已开始了花果书的生产。
这些创新跳出了普通图书的窠臼,寻找到崭新的图书形式,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和体验。只要编辑人员保持开放的胸怀,有追求创新的强烈愿望,能掌握一定的创新技巧,克服思维的惰性与惯性,图书策划定能不断推陈出新。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 [日]井狩春男 著,邱振瑞 译.这书要卖100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7-50.
[2] 孙力.市场开拓中的逆向思维[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8).
[3] 王蓉嵘.科技编辑的逆向思维[J].编辑学报,2005(8).
[4] 何其捷.关于编辑逆向思维的案例精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
[5] 张文,王东.基于体验的儿童书籍创新设计研究[J].中国出版,2011(1).
[6] 杨朝朝.创意产业:智慧与灵感的碰撞[J].现代商业,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