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伯特·吉鲁:我的失败与伟大

2012-12-29林东林

出版广角 2012年11期

  虽说万人如海一身藏,但是有些人却终究会冒出头,就像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
  虽说万人如海一身藏,但是有些人却终究会冒出头,就像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
  作为美国最伟大的编辑之一,罗伯特·吉鲁确实阅“马”无数,也总能相中“千里马”。他早年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时,就是《哥伦比亚评论》的编辑,从此就想挖掘文学千里马。1940年,吉鲁进入哈考特出版社,一开始就编辑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幕间》和埃德蒙·威尔逊的《到芬兰车站》。吉鲁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艺术收藏家般的绅士编辑”,以收藏的眼光、视野和分量去挖掘文学作品,经过他的手眼,一本本经典传之当世,吉鲁也在“二战”之后被升为哈考特出版社的总编辑,执掌内容。
  对好作品和好作家的敏锐嗅觉,以及和作家们的人生友谊,是吉鲁作为一个猎狗般编辑的能力和魅力。在艾略特还籍籍无名时,吉鲁就为其争取诗歌朗诵的酬劳,使之从100美金飞涨到1000美金,还兼任了他的私人代理,甚至为他出资买机票。此外,他还陪罗伯特·厄洛尔去办过支票账户,陪过辛格去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去收容医院看望过艾兹拉·庞德。有一次,吉鲁在火车上读到尚不知名的短篇小说家琼·斯塔福德的手稿,因为沉浸于其中,竟然错过了下车。之后,吉鲁主动联系琼·斯特福德,将小说结集出版为《波士顿冒险》,一举将她扶上美国文坛,后来琼·斯塔福德于1970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可见吉鲁先见之明。
  然而,作为一个出版人最可恨的是,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这一点,连作为出版圣手的总编辑吉鲁也不得不面对,这让他遗憾终生。因为喜欢塞林格的短篇,吉鲁通过《纽约客》主编威廉·肖恩给他递了张便条:我知道现在纽约城的每个编辑都想要一睹你的小说处女作,但我有别的想法,我现在就想出版你所有的短篇故事。没有回信的塞林格,在一年后的一天亲赴出版社拜会吉鲁,寒暄之间两人谈成了另一笔生意,做塞林格的出版人出版他的小说处女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然而后来的事,却让吉鲁大失所望,他的新老板尤金·雷纳尔并不支持他,他的意思是,他们还有个教材出版部门,而塞林格讲的就是一个将上高中的孩子,因此教材部门的成员说:“这不适合我们出版”。就是这样,作为哈考特出版社大将的吉鲁,也没能促成一本经典在他手中诞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归因于老板毫无眼力,更归因于部门间不该有的内讧和利益考量。念及于此,吉鲁仍忿忿不平:“我一生中从未这么愤怒和羞辱,这是我出版生涯中所受到的最大打击。”
  不久之后,吉鲁离开他待了15年的哈考特,加入了罗杰·斯特劳斯的法勒·斯特劳斯出版社任主编。虽然吉鲁不大看得起小他三岁的罗杰,但面对邀约还是欣然加盟。与吉鲁一同转战新阵的,还有17位著名作家,这17人似乎囊括了当时全美一半的文学天才。后来,步17人后尘要跟随着吉鲁来到新出版社的,是大诗人艾略特,他也给吉鲁发来电报:恭喜你成功跳槽,当然,我的下一本书将印上贵社的大名。T.S.艾略特谨上。
  加盟新东家后,吉鲁不改旧风,仍然像他在哈考特一样,喜欢做编辑。为此罗杰曾对吉鲁说:“你的问题在于即使你在出版业混到107岁,你还是不明白编辑和出版人的区别。” 而吉鲁却不以为意地说:“我从来不想成为一个出版人,你雇我做总编辑,我就是你的总编辑。”两个人虽然曾公开叫板,也互不服从,但是一起确定了斯特劳斯出版社的气质和传统。1964年,罗杰终于把老总的位子让给了吉鲁,同时把出版社更名为法勒·斯特劳斯·吉鲁出版社。在新东家,吉鲁遇到了一桩类似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经历,但是与上次不同的是,他这次有权力做自己看准了的事。乔治·奥威尔投来了他的小说《1984》,罗杰的太太认为这本书恶心而不愿意出版,但吉鲁并没妥协,最终坚持出版了后来大名鼎鼎的这本书。
  然而,个人意见有些时候未必就是对的,尤其是在不那么配合的作者面前。譬如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写成的,金斯堡称之为“自发式的波普诗体”,这使得凯鲁亚克能在20天用一整卷纸写完一本书,他把书拿给对自己有过知遇之恩的吉鲁,但吉鲁却说这种乱七八糟的手稿没法看,凯鲁亚克一下子被激怒了:“去他妈的编辑,一个字都别想动!”后来《在路上》在纽约维京书局出版,一时间轰动文坛。吉鲁因此而懊悔不已,觉得自己当初太过于拘泥形式,而没能过多地关注内容。
  2008年9月5日早晨,94岁的罗伯特·吉鲁去世,他这一辈子,没有什么遗憾了。这个“混到107岁也做不了出版人”的吉鲁,不但成就了20世纪一大批伟大作家,一生为7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做过编辑,并且他自己,也早在1987年就得到了文学的终身成就奖。
  林东林,专栏作者,文化评论人,图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