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俘虏“感觉”
2012-12-29刘殿学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2年10期
小主持人:老师,这一次课的内容是什么?
主讲老师:上一次,我们讲了作文就是写话。那么,一个人每天想说的话很多,是不是都可以进入作文呢?不可以。必须有选择,一定要选择那些最有意义、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话来写。这就是选材。作文选材很重要,它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与得失。
小主持人:老师,您能不能给同学们讲具体一点?
主讲老师:好的。去年,浙江一位同学给我发来E—mail,说他要参加市里的作文比赛,有三个作文题都想写,不知写哪个好。三个作文题是:“绿叶的诉说”“给杨利伟叔叔的一封信”和“地理课上的风波”。并且,这三个作文题,都附带了简要介绍。“绿叶的诉说”是关于环保的,说的是他家门前草坪上的小树常被小朋友摘去叶子。“给杨利伟叔叔的一封信”是应用文,内容不用说,大家都能猜出来。第三篇“地理课上的风波”。他把第三篇初稿也发了过来,那是记录他的一次亲身经历:
……一次,地理老师讲到中国版图,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轮廓,然后问图形大体像什么。同学们一时不知道像什么。老师指着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形和渤海湾部分,又说:“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像什么动物?”
脑筋来得快的同学马上说:“像鸡头。”
老师很高兴:“对!像鸡头!”老师又问:“那么,再联想到海南、新疆这些地方,我们中国地图整体形象像什么呢?”
同学们一齐说:“像鸡!”
我觉得中国地图不一定像鸡,也有些像羊呢。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形和渤海湾上的大连,酷似一撮山羊胡。我马上别出心裁地说:“像羊!”
地理老师听了,有些不高兴,同学们一致说像鸡,你怎么一个人说像羊?就批评我故意捣乱。
主讲老师:这位同学心里觉得很委屈,他没有想捣乱。大家想想,这三个作文题,如果是你,会先写哪一个呢?我们用排除法来遴选一下好吗?《绿叶的诉说》,他只是看到一些小树被人摘去树叶,觉得不应该,就想告诉人们,树叶不能摘,应该爱护树木。对他来说,这仅仅是一种感觉。《给杨利伟叔叔的一封信》是夹叙夹议表态性的文章。而《地理课上的风波》是他深有感触的题材,他说中国地图像羊,老师批评他捣乱,实际上他并没有捣乱。说中国地图像鸡,仅仅是一种象征意念而已。说中国地图像羊,同样是一种象征性的意念,为什么说像鸡就不是捣乱,而说像羊就是捣乱呢?他那别出心裁的独立思考能力难道不值得赞赏吗?
我能猜出来,这位同学心里很不服气,老师这么不公正的批评,他一定会记在心里。记到心里去的东西,是一种感受。没记到心里去的东西,那叫感觉。对他来说,《绿叶的诉说》是感觉,《地理课上的风波》是感受。感受一般要比感觉深刻和强烈。这一刻,在他心中“感觉”就做了“感受”的俘虏。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建议他写《地理课上的风波》。他写了,结尾几句还挺精彩,我念给大家听听:
“……中国版图像‘羊’,那是一只美丽的藏羚羊,它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跑到北京,成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它将好运带到全世界……”
很简单的五句话,不但形象地描绘出祖国版图,又与北京奥运会联系起来,与世界联系起来,作文的主题被揭示得更加深刻。
小主持人:这篇作文是不错,不过我也常常被题材困扰,有时,几个题材都想写,常常在脑子里打架,结果一个也写不好。我想大多数同学都有这种感觉,老师您说说,这该如何解决呢?
主讲老师:好解决。当你面对多种题材时,同样由心灵感受来决定,看哪一个题材你感受最深,就写哪个。
小主持人:谢谢老师。接下来,我再给同学们出两道题,看谁先做出答案:
1.感觉与感受有什么不同?
2.面对多种题材时,你应该选择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