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心城市发展中企业的发展机遇分析

2012-12-29张臻

北方经济 2012年14期

  【摘 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和企业,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是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心城市给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中心城市发展由于其辐射力的扩大,资源配置的优化,会给企业自身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中心城市 企业 发展 机遇
  
  一 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
  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城市化也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城市在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在当今世界,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犹如一块具有魔力的巨大磁石,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从空间上集聚,并在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乘数效应,以及合作、协作效应的催化作用下,各种经济能量产生裂变,爆发出比彼此简单相加大得多的扩张力,从而使城市成了现代经济的发展核心。城市作为现代社会活动和市场经济的载体是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
  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区域的城市化体系中的等级最高的城市、核心的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交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它为整个区域提供服务,是该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中心城市的主要作用是经济的聚集与辐射功能,其聚集功能主要体现于人口聚集、科技金融活动聚集、生产聚集、商贸活动聚集和管理职能聚集。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强的经济辐射作用,它们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其主要途径为:进行生产的分工、协作和扩散;通过流通,互通有无,促进竞争,形成优势;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和人才培训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此,中心城市必须适当超前发展,同时需要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一定的城镇体系作保证,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城镇有专业分工,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市也是形成开放式、多层次、网络型的经济区的核心与基础。可以说,中心城市是经济网络中的纽带,其经济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具有主导性,以此为基础发挥科技、文化等聚集和辐射作用,影响和带动所在区域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中心城市的城市性质以多职能综合性为主,除包括生产、服务、金融和国家中心城市分布图流通等作用外,大多是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与科技中心和人才密集之地。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学界通常把对国家或省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主要基地作用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称作中心城市,它们构成了全国经济活动网络的主要连接点,对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五大国家级中心城市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区域中心城市则指沈阳、武汉、西安、深圳等区域大城市。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已形成了23个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领先优势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等一些新增长极也令人关注。这些城市群都是以中心城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二 中心城市发展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企业是一个城市的基础,是一个城市发展之源,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有人这样形容城市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如果城市是根,企业就是树,根深才能叶茂;如果城市是水源,企业就是水流,源远才能流长。”
  一方面,中心城市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企业的发展需要中国人所熟悉的成功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是巨大的市场机遇;地利,就是便利的地理交通条件、优良的投资环境,以及各种资源;人和,就是城市和企业内部与外部有助于发展的人气。对企业而言,城市正是汇集天时、地利、人和的宝地。城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各种生产要素富集,使企业发展更加方便和经济;城市人口集中,消费力强,消费方式多样,市场广阔,为企业提供了赢利的机会;此外,城市自身建设与发展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各种商机。可以说城市的繁荣,激发着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企业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企业以其产品和服务,为城市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在实现自身赢利的同时,企业为城市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中国还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进入城市就业、摆脱贫困、学会新的技术、转变观念创造了条件。企业财富通过税收转化为公共财富,经由政府转移支付,不断优化着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城市的自然生态环保也越来越多地凝结着企业奉献。实践证明,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市民富裕水平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中心城市的发展和企业,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企业需要全力支撑城市的发展;作为企业生存的母体,城市能够清晰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协助解决问题,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双赢。
  三 中心城市发展中企业的发展机遇分析
  在中心城市的发展中企业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但中心城市也给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中心城市发展由于其辐射力的扩大,资源配置的优化,会给企业自身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第一,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遇。中心城市为了发展,都会出台一系列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政策,这些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引进的机遇。这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实施个人所得税奖励、开展股权激励、允许高层次人才以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等出资创办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多层面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支持高层次人才的事业磁场;注重优化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宜居环境等。例如为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武汉市近三年来企业由市政府组团先后到多伦多、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底特律、巴黎、洛桑、悉尼、奥克兰等欧美城市引进高级人才,与当地华人社团取得联系,举办三十多场恳谈会,建立五个海外引才工作联络站。同时,还“请进来”聚才,举行“海外高层次人才光谷行”,承办“华创会”“光博会”,邀请海外人才来汉考察。
  第二,企业加强自身研发投入的机遇。政府和企业都充分认识到了技术创新对于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开展技术升级、新产品研发工作。为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中心城市自身的城市建设,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当然,这些政府的这些激励导向也是通过具体政策实施的,通过不断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相关政策,建立企业科技投入激励机制来支持企业的研发工作。例如,企业自主确立研究开发项目认定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等,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既在总体上增加了企业研发的投入,又减轻了具体企业的研发投入负担。
  第三,企业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机遇。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强调加强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例如,政府构筑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合作或共建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公共研发平台,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或大型企业为依托,创办行业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技术开发实验室,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定期举行产学研合作推介会等。政府从宏观上支持和加强这些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更容易使得这些合作平台机制化,制度化,长期化,也更有利于产学研各方的长期合作。企业要充分发挥的机制优势和效率优势,基于本地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基础,加速本地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利用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通过有针对性的合作开发,加速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新产品的开发上市,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企业以全球化眼光配置资源和布局市场的机遇。推进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建设,既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的战略举措,也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中心城市国际化建设无疑将给企业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际市场是一个需要高投入和风险巨大的市场,国际化进程中必须把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作为头等重要的问题来考虑。很多国家都通过银行等金融部门对本国企业提供各类规范、合理的融资支持,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中心城市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从资源配置和发展布局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生态和城市发展质量,对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来说意味着更加有力的保障。企业要敢于和善于走出去,争做国际性企业。打造全球供应链,融入国际竞争,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让更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雷兆玉.以城市文化实力塑造中心城市形象[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
  [2]兰蓓.立足新起点 加快成都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2)
  [3]张叶.中心城市应成为发展重心[J].浙江经济,2011(7)
  [4]何欣荣.23个城市群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中西部新增长极受关注[N].经济参考报,2012.6.19
  [5]李志伟、白阳、黄发红、孙天仁.欧洲探索现代城市发展之路[N].人民日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