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网络媒介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所起作用的研究
2012-12-29陈静
北方经济 2012年14期
【摘 要】网络媒介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它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诸多领域的变革,对人类传统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冲击,影响了人的社会化进程。本文根据网络媒体所特有的传统媒介无法拥有的优势,从四个方面深入探讨新时期网络媒介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媒介 社会化 人性 影响作用
麦克卢汉曾说:“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媒介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借助某一媒介进行沟通,由此组成若干社会群体,通过彼此间的交往实现自我满足、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完成社会化。
进入互联网时代,新生的网络媒介凭借诸多传统媒介无法企及的特点,如多元性、海量性、时效性、交互性、虚拟性、匿名性等,在人类与自我关系上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窗口。它的产生逐渐改变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模式,促进了社会诸多领域的变革,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活空间和新型社会结构,对人类传统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冲击,影响了人的社会化进程。
新时期网络媒介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 营造释放压力的避风港,成为彼此交流与联系的“自媒体”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作为个体的现代人除了现实的家园,更需要精神的家园来缓解生存的压力,网络媒介为我们营造的就是这样一个释放压力的避风港。
它的交互性使人们有了抒发情感、释放压力的可能性,它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人们不受身份地位的限制,跳出繁重的现实环境进入第二精神世界。通过ICQ或聊天论坛的方式,用户可以尽情宣泄在现实中的苦闷、愤怒等情感,在网线的另一端总会有人倾听并给予支持,即使沟通的双方互不相识。这种快速、可匿名的交流方式减少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顾虑,节省了交流时间,暂时弥补了现实生活中情感的缺憾。正如约翰•巴鲁在《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所说:“我们正在创造的世界是一个任何人都能进入的世界,它没有任何由种族势力、经济权利、军事力量所带来的特权和傲慢。我们正在创造的世界,是一个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表达他信仰的世界。”
网络也成为老百姓讲述各自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彼此交流、联系的“自媒体”(We Media)。激烈紧张的现实生活,逝去的亲情、友情,陷入低谷的事业,一路走高的房价,都让人感到压力巨大。“说出彼此的故事,互相取暖”,通过博客、微博、BBS、音视频等自主发声的网络平台,普通网友从传播媒介的“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通过讲述故事寻找认同,释放压力,互相取暖。例如,天涯社区一个时光倒流的幻想帖《我要回到1997年了,真是舍不得你们》,寥寥数语,竟产生巨大反响,引出3.1万条跟帖,277.3万人次访问。
2010年,北京两名流浪歌手光着脊梁翻唱歌曲《春天里》的视频,引出“史上最干净的跟帖”。没有网上常见的愤世嫉俗和相互攻击,只有深深的感动,他们纯朴的歌声里充满对梦想执着追求的生命力,令人唏嘘动容。许多农村网友听完此歌感同身受:在外漂泊多年依然居无定所,在别人的城市里辛苦劳作却只有未知的明天。远离家乡的苦闷与不得理解的烦恼交织在一起,伴着歌声敲打着心房。许多城市网友也深深感叹他们的不易与坚强。
总之,网络媒介满足了人类的心理要求,成为保持现代人心理平衡,精神安定,生活有序必不可少的“降压阀”。媒介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们沟通情感、交流信息的中介。
二 搭建参政议政平台,增强民众的民主意识,加快现代民主进程
我国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突出表现为对个体道德修养和文化生命的追求。早在封建社会,许多知识分子就抱有一种积极热忱的入世态度,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成人生的理想。在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给人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参与社会、履行责任的渠道。网络媒介沟通的及时和传播的多元化剥夺了传统媒体的垄断权,为传播过程注入了自由的活力和开放的精神;网络媒介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也有利于搭建参政议政平台,提高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出民主、理性、宽容的政治精神。
据第24~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群体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渗透,截至2010年6月,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分别占到整体网民的27.5%和9.2%,增速超过整体网民。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学生、企业一般职员、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三大群体在网民中占比进一步增大,分别占整体网民的30.6%、16.2%和14.9%。同时,农林牧渔劳动者占比上升较快,从2.8%上升至6%,无业、下岗、失业人员占比从9.8%下降至4.9%。充分说明上网行为在各个学历的群体中都有所增加,网上信息能更大程度地传递到底层人群,为各类群体的民众提供了分享话语权,掌握知情权,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
近几年的事实表明,网络媒介在增强民众的民主意识,促进民众参政议政方面作用显著。通过在线聊天、论坛留言等形式,网络用户不仅与其他用户交互信息,与真实事件交互,还可以直接与政府官员、一些组织的领导者对话,参与到政府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去。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开设的两会专题、议案投票、总理问答等栏目深受民众喜爱,成为普通民众和国家领导层沟通、对话的有效途径;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就房地产市场调控、医疗体制改革、社会财富分配等问题回答网友提问,网民通过新华网“发展论坛”发出的帖子超过了10万条。与此同时,广东的“奥一网”、宁夏石嘴山市的“石嘴山人民议政网”、成都的“香城新都网”等地方网络问政平台也迅猛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渠道,使民众有地方说话,政府有渠道倾听,促进了社会各阶层更大程度地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客观上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三 尊重个体,关爱人性,促进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
网络媒介已成为尊重个体、关爱人性的新型文明载体,为个体自觉接受传统道德观念,完成社会化提供了新方式。
由于网络具有传播及时、快捷,传播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信息的传播不受地域、年龄、种族的限制等特点,因此生活在网络时空里的人们可以跨越距离的阻隔,最大范围地与他人共在,互相帮助。同时,网络媒介的数字化和虚拟性剥离了人的诸多物质属性,弱化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功利性追求和对固有规范的盲目遵守,显露出人的本真,使广大网民参与社会事件的热情有了非功利和自发性强的特点。此外,网络的匿名性带来的平等自主交流,也使传统观念和思想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方式影响个体,促进了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
分享资料,传递爱心,关注公共事件……传统的仁爱美德在这里有了新的体现。《礼记•礼运篇》中所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也在网络时代有了全新的实现途径。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网民自发在赛博空间传递虚拟奥运火炬,关注奥运进程;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网友通过新浪微博发出“超级急”的信息,告知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征集救灾物资,号召网友将灾区急需的物品送达。4月18~21日,由社会热心人士联系的海航包机连续四天运输网友捐赠的赈灾物资,总量超过20吨;2010年11月,腾讯网一则《广西6岁艾滋孤儿独自生活》的图片新闻引发网友评论热潮,广大网民自发为他捐款献爱心……诸多新闻事件因为网民的关注和参与,加快了解决的步伐,彰显出人性的光辉。
网络年代的匿名已经成为无私关爱他人,推动问题解决,引发热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上充满探索精神的行为方式。也展示出一种体验新生活的可能性,使人性进一步得到释放。人们无拘无束地去感受另一种心理年龄、生活方式,一方面,使群体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得到延伸;另一方面,使群体生活方式进一步得到分化与发展,为人们完成社会化提供了新方式。
四 保障个体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通过网络媒介平台可以更好地保障个体作为社会人应有的权利与义务,培养人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进一步推动社会化进程。
首先,网络媒介的交互性和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打破了专业组织或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集团创办媒体的垄断权,为个人、组织、集团之间的平等交流搭建了平台,使原来的“独奏曲”变成了“交响乐”。各种观点、意见、不同侧面的信息交汇在一起,保证了受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和选择权。
互联网时代的公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有了更多的互动与传播权利。旭日阳刚、西单女孩等草根明星的走红,得益于网民的选择和传播;起点中文网、榕树下等网站红火问世,带动了全民写作的新高潮;博客、微博和空间的开通,更为每个人寻求话语权提供了诸多快捷途径,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守门人与管理者。“我的空间我做主”,网络满足了人们承担传播者和受传者双重责任的梦想。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种族地位等的差别,提供给人们一个自由选择信息,自由思考表达的多样化空间。因此,对差异的区分与尊重变成网络上的一种文明表达,对多样化的尊重、认可和接纳成为网络时代的突出特征。这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多向思维和包容度,对个体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
培养个体的理性思考能力是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在这个信息自由流通的舞台上,随着传统媒体“守门人”功能的减弱和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大量良莠参半的信息涌现出来。一方面,带给人们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也迫使受众学会理性思考,筛选正确信息。同时,一些善于思考,有独到见解的意见领袖也对个体理性的形成起到示范和鼓励的作用。这些意见领袖多数是普通受众,他们因思想敏锐深刻,见解犀利独到受到网民追捧,成为信息海洋里的灯塔。在这些新兴权威的影响下,在不断的点击和搜索中,人们的思考和选择能力也随之不断延伸,进而走向成熟。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时至今日,网络媒介确实增加了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能,促进了个体理性的成熟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它使公众话语权空前普及,让网络舆论成为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微动力”,并通过多种形式增强了民众的爱国意识、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促进了个人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程度,大大推动了现代民主进程,其影响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网络媒介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谢新洲、周锡生.匡文波.网民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美〕尼葛洛庞帝、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4]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2001(2)
[5]扈海鹂.网络文化:人的社会性解释的新起点与新挑战[J].江海学刊,2002(3)
[6]张国良.网络时代的媒介与受众[J].网络大学,2001(67)
[7]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
[8]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
[9]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10]陈力丹.论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3(3)
[11]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人民网,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