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入静力世界

2012-12-29潘应辑

户外探险 2012年7期


  OUTDOOR:您如何看待自由潜水和水肺潜水之间的差别?
  潘应辑:水肺是借助气瓶提供的空气在水中呼吸的运动,并持续在水中停留一段时间,但因减压的限制因素,对时间、深度都有特定的限制。自由潜水则是水面吸气后憋气凭借自身的能力下潜,在水中可以停留憋气的长短主要看个人的生理状况与技巧,并且下潜的深度更是可以无限制,而形成一种自我的极限挑战。
  两者就技术层面来说,水肺潜水在技巧上有很大的宽容度,在某方面容错机制比较大。而自由潜水必须集合知识与技巧于一身,就像个系统工程,其中一项如果出错,那就无法突破甚至造成危险,因此宽容度低、几乎没有容错机制。
  举个例,水肺潜水做耳压平衡可以控制下潜速度慢慢做,做不起来可以上升到较浅的地方来做,而自由潜水是持续下潜,无法停下来做耳压;另外是水肺的耳压平衡可以有三到四种技法可以应用,而自由潜水就只有惟一的一种耳压平衡法,这个平衡法你如果不会就没办法进行自由潜水。
  如果要我用简短的话来总结,我会说:“水肺是种亲民的休闲娱乐,而自由潜是一种优雅的行为艺术”。
  OUTDOOR: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开始学习水肺潜水,甚至是自由潜水,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呢?
  潘应辑:所有学习水肺或自由潜的人都必须知道,想要成功学习一项技能都必须投入时间、精神与经济。有了以上的前提,你需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我们SSI的教育理念就提到:正确的知识、精实的技巧、适当的装备以及充足的经验。这就是任何人要学习潜水的必要条件,这种方法适用在SSI的水肺以及自由潜等所有的培训课程,它的理念也适用于任何学习。因此找到良好的教学单位与教练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须确定他们有能力,并且可以提供上述的学习条件。
  OUTDOOR:您认为自由潜水这项运动如何去保障安全呢?
  潘应辑:延续着之前的话题,自由潜类似系统工程,知识内涵与技术层面的各项环节缺一不可。因此不可以草率或以苟且的心态来面对,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并保持愉快的心情来学习或从事这项活动。在生活上,平常需要保持运动习惯,游泳是最好的,并且经常练习自由潜的各项技能、并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在实际从事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潜伴制度,只要是涉及到下水操作,即便是练习,旁边也一定要有人守护,而守护者最好是与你实力相当或能力超越你的,当然自由潜教练是绝佳潜伴但不可多得。另外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过度去超越自己的极限,自由潜水的技能发展是必须循序渐进的,重点在渐进别想着要突飞猛进,只要不去逾越这些规范自由潜是很安全的。这项活动被列为最危险极限运动之一,那指的是竞赛或猎鱼性质的自由潜。
  OUTDOOR:您如何看待把自由潜水用于休闲潜水这样一个定位?
  潘应辑:这项活动在过往都是以竞赛与猎鱼潜水为主体,因此它的危险性已被过度解释或定义。如果只是单纯想去亲近鱼类,或享受自由自在潜游于湛蓝大海的那种奔放,你绝对不会像竞赛或狩猎那样的拼斗。自由潜活动的历史很久远,但是自由潜的培训教育历史其实很年轻,在之前并没有科学系统化的培训模式,大都是一些老手,以经验法则与有限的科学数据在教学,直到SSI 在2009年在内部正式推出这项系统化的培训模块,这才开始有更多人接触到这项以前令人只敢远观的运动。我们的系统化培训,可以引导一般人快速学习到正确的知识与技巧,并且建立安全知识与模式。也能够让更多人知道学习自由潜水不一定要去拼斗、竞赛,它可以让你享受到在水中游刃有余的自由自在,而自由潜的美感是一种极其优雅的行为艺术,每一位自由潜水者都有机会成为这项活动的艺术家。
  OUTDOOR:您如何看待自由潜水在中国的发展?
  潘应辑:我曾非常犹豫要不要把这项运动和系统化的培训引入中国内地,但长时间观察内地的水肺潜水培训以及发展,也从网络上看到一些自由潜的相关讨论,其中有许多非常荒诞怪异的现象与观念,这都一再让我对国人从事潜水活动以及产业的发展感到忧虑。因此也促成我下定决心于2011年11月将这项活动和SSI系统化自由潜水培训引进国内,这基于几项原因,一是国内已经有许多人正以土法炼钢的模式在学习自由潜,耗日费时不得突破,并且把自己暴露在极度的危险之下而不自知。第二是自由潜可以提升水肺技术,因为它是所有潜水类型最原始的关键技术,学会自由潜肯定会让水肺潜水的能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