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争遗患

2012-12-29施京吾

财经 2012年23期

  社会民主党(下称“社民党”)是活跃于德国政坛的主要政党之一,但在第二帝国时期,由于俾斯麦和霍亨索伦王朝的强力控制,社民党与德国其他政党一样,始终处于反对派的位置,从未取得过执政地位。
  俾斯麦教会了这些政党“在不必承担国家责任的情况下,施加政治影响”。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一种可怕的政治素质。这些人学会了投反对票,却从未学会妥协的艺术,意识不到妥协的必要性,自然也就不懂得如何领导一个国家。社民党毫不例外地染上了这一恶习。在此种情形下建立的魏玛共和国严重先天不足,而政党之间充斥激烈的争端,给共和国崩溃埋下祸患。
  德国党派都具有浓厚的团伙性质,导致其无法充分代表德国民众,只属于狭隘的利益团体,这成为德国政党政治的致命缺陷。但争端却首先在社民党内部爆发了。
  社民党分裂为多数派和独立派,且政治上激进的独立派与卡尔·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领导的斯巴达克团联合,组建了德国统一共产党(下称“德共”)。
  社民党与德共同属左翼无产阶级政党,两党在价值观上基本一致,但在取得统治地位的手段和方法上大相径庭:前者坚定不移地要建立共和国家,走议会道路,坚持通过提高工人和劳动者的社会福利方式,实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经济平等;由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领导的政党则热衷于暴力手段,相信通过暴力才能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权。这些激进派不时领导德国公众进行罢工、暴动,激进行动不断,相当程度上造成社会秩序混乱,也严重威胁着资产阶级的利益。
  随着激进派的行动日益引发广泛影响,右翼势力表现出极度恐慌。他们暗杀了德共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德共因此要求执政的社民党举行全国总罢工,结果QhIqshCO4bOm1iRdqVADPg==遭到拒绝。这两个左翼政党彻底分道扬镳,从此势不两立,其矛盾程度甚至超过了左右翼之间的对立,这就给纳粹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德国党派的小团体特点由此可见一斑。直到纳粹党掌权,历史学家梅尼克还说德国人没有成熟到学会如何使用民主。其实,根本的问题可以追溯到专制的霍亨索伦王朝,它从来没有打算让德国人学会如何行使民主权利。
  最初的魏玛,是一个由社民党、中央党和民主党共同组建的三党联合政府,但大多数德国人对共和政体并不感兴趣。1920年第一次国会选举中,社民党丧失了几乎一半选票,使这个小心翼翼维护议会道路的左翼政党,仅执政479天就不得不交出政府权力。
  魏玛时期的主要政党几乎无一例外对成为执政党怀有浓厚的兴趣,但它们的成员更热衷于投下手中的反对票,以至于当其执掌政府之际,表现得也更像反对党而不是执政党:只要政府行为不符合党派利益,哪怕政府总理出自本党,其成员也会在议会中执拗地投下反对票。这种异常的党派争夺,使魏玛政治陷入一片混乱。
  1928年6月,赫尔曼·米勒政府开始执政。米勒虽然出自社民党,建立的却是一个五党大联合政府,因党派斗争的关系,几乎无人支持他的施政纲领。前任政府遗留下建造A级装甲舰的计划,如果米勒总理不同意该计划实施,政府就会有解散的危险。为维系政府生存,他无奈中通过决议,同意了建造计划。这项决议明显违背社民党的政治理念,遭到社民党议员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米勒“把政府利益凌驾于党的利益之上”,竟然在议会对本党内阁决议投下反对票,成为德国议会从未有过的事。这次冲突导致议会和政府威信严重下降。
  社民党的党派利益和米勒政府的无能,引起右翼政党和军队强烈不满,再加上世界经济危机不期而至,米勒政府的经济政策遭到联合政府所属各党派攻击。社民党越来越无力承担对德国的领导责任,议会议席不断丧失,到1930年3月,米勒终于被赶下台,结束了魏玛时代的最后一次执政。1932年7月选举后,社民党沦为真正的反对党,而纳粹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魏玛共和国存在了不过14年,自1919年1月19日第一次议会选举开始,一共进行九次议会选举,先后产生20任政府总理。当第21任政府总理出现时,却意味着共和政体被彻底颠覆,这位总理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作者为自由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