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帮助受欺负的孩子

2012-12-29迈克尔.罗斯苏茜.谢伦伯格

家庭百事通 2012年6期

  当我们置身于孩子的校园时,不妨环顾四周,我们会看到什么呢?一个个的小团伙,这一群那一伙的男孩们和女孩们似乎被看不见的线所分隔。欺凌是一种虐待,而不是儿童之间的游戏。请看一些男孩告诉我们的情况:
  亚伯拉罕(15岁):朋友们说我是学校里最聪明的孩子之一,但有一个男孩不断地惹我,嘲笑我是一个蠢蛋。更糟的是,我的一个所谓的朋友也跟着起哄。我求助过父母,也和校长谈过这事,但都没得到任何答案。请帮帮我啊!
  查德(13岁):我遇到一个大麻烦。一个男孩总是欺负我,我感觉好像是在受酷刑,我再也忍受不了了。求求你们,谁能把我从日复一日的恐惧中解救出来啊?!
  卡尔(15岁):我一个以前的朋友在网上威胁我和两个好朋友,我们都对他的邮件感到不安。我们的父母决定去找校方反映问题,但我们又该做什么呢?我们不想引起大家的注意。
  畅销书作家弗兰克·佩雷迪写了一本以欺凌为主题的书,名为《再无受害者》,他警告父母注意两点:一是认真对待欺凌问题;二是现在就要制止它。他谈道:“在孩子一生中的某段时间里,他会感到自己无能、另类、丑陋或者肥胖。无论他形成这样看法的原因何在,这样的自我认识都像在他的脖子上画了一个标牌,上书:‘随便欺负我吧。’他开始认定人人都可以欺侮自己,而其他的孩子也会马上围上来,如同嗅到猎物味道的野兽一般。”
  据家庭治疗医生所分析,有两种类型的男性欺凌者:一种是感到自己无能的男孩(或许他是功课不佳的孩子,或者他的家庭麻烦不断),所以他尽力要靠欺负别人来证明自己。而另一种欺凌者常常被家长们所忽略,就是那些所谓成功的孩子。要么成绩优异,要么是运动健将,他们往往认为欺凌别人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尤其是同朋友们一起做时格外有趣。
  那么,你的孩子是一个受欺凌与嘲笑的受害者吗?请家长注意以下征兆:
  封闭 他是否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独处?是否对学校和同伴失去了兴趣?
  抑郁 他是否情感变得冷漠?是否比以往更容易被激怒?是否日益变得疲惫和低沉?
  自卑 他是否在贬低自己?是否对自己的相貌和能力多有诟病?
  请家长试着对他提出以下建议:
  避免危险 “通达人见祸藏躲,愚蒙人前往受害。”这句话可谓至理名言。但是,万一欺凌者对你孩子穷追不舍呢?还有下面一步……
  讲话要充满自信 有句话说:“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而与此相对的下半句写道:“言语暴戾,触动怒气。”家长要鼓励孩子尽一切努力去化解紧张的形势,请他冷静而直截了当地对欺凌者说:“瞧,我同你无冤无仇,我们各自开路。”
  走开 “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走开是保持和平的最佳选择,它要比站在原地大声争吵强过许多。
  那么,家长能做什么呢?
  不要容忍孩子受欺凌 家长永远不要将欺凌视作一种孩子间没什么害处的行为,也不要认为那是对孩子的一种磨炼。
  创造安全的港湾使孩子暂避其间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你是如此的关心他,对他的困难格外关注。家长鼓励他建立一张“朋友网”,从而得到趣味相投的成人和同伴们的支持。
  建立孩子的自信 家长要提醒他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秀品质,每天都向他传递他迫切渴望听到的信息。比如:“你一切都正常”“我信任你”“你的生命很有价值”“你使我感到骄傲”。
  帮孩子分析他的讲话习惯 家长不妨这样问孩子:“你的话语是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还是令人丧气和伤痛?你的谈话是否让人满怀希望?你是否偶尔会恶意地咒骂和贬低别人?”
  鼓励孩子保护弱者 不过,家长要告诫孩子避免鲁莽行事。当得知可能发生某种暴力行为时,家长告诫他要去寻求老师或校长的帮助,要让他懂得这样做不是在告密,而是在帮助同学,这样做才显示出了真正的勇气。
  (选自《儿子不会告诉父母的事》,出版:中国长安出版社,责任编辑:芮雪,定价: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