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坦尼克号》里有什么

2012-12-29马巍

综艺报 2012年9期

  没想到3D《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又火了一把,新版在国内放映5天,票房就已超过原版当年放映好几个月的总和。
  近几年中国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一般来说,内地市场在好莱坞大片全球票房里所占的比例也就一成左右,《变形金刚3》《功夫熊猫2》这种在国内粉丝基础雄厚的影片占比差不多15%。但3D《泰坦尼克号》远远超过了这一水平:上周该片在全球市场一共收入9980万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的份额接近6成。要知道在北美本土,3D《泰坦尼克号》上映11天的总票房也不过4400多万美元。
  为什么中国观众如此爱看“泰坦尼克”。因为明星?这么多年,当年青春无敌的杰克、“肉丝”早就成了大叔大妈。特效?拜托!进口大片都看了十几年了,再说了现在的CG特效什么东东做不出来?沉艘船算什么。是3D?现在是个好莱坞大片也都有这玩意。
  其实我想很多买票走进影院看新《泰坦尼克号》的观众心里应该都有数:3D版和原版不会有太大不同。他们更多还是为了怀旧,为了感受时光的流逝。电影的宣传方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看看该片的宣传词“15年前陪你看这部电影的人,现在是否还在身边?”老实说这句话并没勾起我再次买票的欲望,但确实让我遥想当年⋯⋯
  作为国内影院观众的重要构成,70后、80后们的怀旧倾向非常强烈,因而就电影来说,针对这种情绪的所谓青春怀旧题材也是我个人很看好的领域。之前台湾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主打的就是这个——不管电影本身如何,这类片子还是很容易引起观众个人的回忆参与,看着看着自己就把自己感动了。韩国去年大热的《阳光姐妹淘》也是同类作。相比之下,前者更个人一点,后者的剧本更成熟,也更精明。毕竟韩国电影开发此类题材有些年头了,不少内地观众可能到现在都还记得当年张东健主演的《朋友》。
  再说回新“泰坦尼克”,该片在国内的再度大卖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电影在“感性”方面的严重缺失——为什么我们总是需要看着别人的电影来怀自己的旧?其实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怀旧题材的潜力,我知道现在也有不少类似项目正在策划中,但老实说,对此我并不那么乐观。因为这类电影成功的前提是能给观众带去切身体验,而近些年的中国电影跟现实真的很脱节。说起来当前大多数华语片都声称是为内地观众而拍,但部部看起来跟我们的生活都没什么干系。像《失恋33天》这样的太少,其实该片的“接地气”也是相对的,前一阵跟某香港导演聊天,对方还在挑刺:“我就不相信俩小白领能在北京租那样的房。”想想还真是。但现实却是像这样稍微接近普通人一点的电影,观众已经趋之若鹜。信号其实很明显:之前电影界盛行的“只有娱乐到死才能让观众减压”纯粹是个伪命题,有时候电影需要的反而是给当下的集体情感一个释放的出口,就像《泰坦尼克号》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