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动中国》

2012-12-29刘亚娟

综艺报 2012年7期

  播出频道:CCTV-1综合 节目类型:特别节目
  授奖辞
  《感动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感动人物”,设置了一个宏大的社会议题——重拾并弘扬善良和信义。节目强化了主流价值观,也为观察社会的各个侧面提供镜鉴。
  
  2012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播出。十年时间,《感动中国》由一个梳理年度人物的节目发展为广为人知的公益品牌活动,“感动”的力量超越了节目本身,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精神感召力。
  在十年弘扬“感动”的过程中,《感动中国》共评选出一百多位年度人物(群体),他们当中既有栋梁之材,又有普通百姓,有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也有朴实无华的打工者,有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也有身残志坚的青年模范……
  新华社曾发表评论称:“《感动中国》的评选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目前中国媒体中最有影响力、最有权威的人物年度评选活动。”
  《感动中国》节目雏形诞生于2002年年底,“央视新闻评论部梁建增给我布置任务,做一档梳理当年度新闻人物的节目。但我在梳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些不可能回避的年度新闻人物是负面的。经过反复策划论证,节目开始朝着‘影响中国、改变中国、感动中国’的方向发展。”现任《感动中国》节目制片人朱波回忆,“经过反复‘排比’,我们发现‘感动中国人物’是能承载最多内涵的东西。”由是,有了《感动中国年度新闻人物》的提法,后来又改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启功应邀题写了片名。
  2003年2月14日,《感动中国2002》首度在春节期间播出,之后的十年,每年2月《感动中国》都会如期而至,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感动中国》的十年,是中国身处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多元、社会生活环境发生激烈变革的时期。与经济发展相伴,出现了思想道德滑坡、价值观念混乱、社会诚信缺失等负面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感动中国》通过寻找、筛选、聚焦、放大“感动中国人物”,弘扬和强调了主流价值观。
  有人说,《感动中国》正在重塑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朱波却认为:“重塑这个词太过了,弘扬似乎更贴切。因为我们所传播的并不是新的内容,节目中表现的每一种感动,每一种价值,都是这些感动人物身上体现的,是他们用生命、用意志或者用一生的努力去实现的。而这些感动或者价值,归根结底,是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与全人类的理想价值是相通的。”
  十年,活动编委会成员未变,白岩松与敬一丹的主持组合未变,节目所体现的感动价值观始终如一⋯⋯同时,节目的舞美、灯光、音乐等技术性环节一直在进步。“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我们始终不变的是对善良愿望的坚守。再过十年,这个核心还是不会变。”朱波说。
  
  制片人自述
  制片人自述
  很多人认为,“感动”就是一定要流下泪水。我说,这是偏见。
  在“感动”方面,我稍稍有一点发言权。因为《感动中国》这个节目,我们已经埋头做了十年。
  关于“感动”的偏见我还听过很多。当然不是说只有我的想法才是正见,不过,如果你和我一样,对“感动”这个概念专注已有十年,那么你一定不会简单地理解“感动”。
  我们的“感动”,实质上是在传达一种价值观。
  感动中国要“评选”,比谁比谁更感动,这本身就不合理,因为感动是一个主观情感,我们只能去看感人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在感动我们,是勇敢、正义、真诚,这才是核心。
  取舍“感动”是一件折磨人的事。遗憾肯定有,比如2005年的老人白方礼,在2011年的活动里《感动中国》送上了迟到的致敬。对于已经离去的老人来说,荣誉的有无、迟到与否本无所谓,但,观众中有非常多的人在乎,这种在乎是人们对良心的在乎,对感动的在乎。想到这,我越发觉得,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努力从事的确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感动就一定落泪?说真的,这是偏见;但这十年,年年我都掉泪,这也是真的。
  ——朱波 《感动中国》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