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 没人敢掉在他后头
2012-12-29易立竞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38期
采访郑晓龙是在一个午后。到达他工作室时,他刚睡醒午觉,“中午无论在哪,不吃饭都得睡会儿,哪怕只躺20分钟。这个习惯是幼儿园和小学住校时养成的。”59岁的郑晓龙说。拍急诊室的故事《永不放弃》时,每天中午都能在手术台上找到他,那是他的临时睡床。朋友笑他“睡狗觉”,因为他可以倒头就睡。
不拍戏时,每天走路一个半小时。“必须把身体打理好了,不然哪有力气拍戏。”拍电视剧,光有好头脑没用,它还是个体力活,“拍戏的时候,每天计划拍几页纸就一定要完成,少一页都不行。一个剧组一百多号人,每天都花很多钱。再说,主要演员、工作人员的合同中都跟剧组签有工作时间,比如说好30天完成,完不成,后面就罚款。假如你有的是钱倒也无所谓,罚就罚,但是任何剧组都不可能这样子吧,所以说你必须按照这个时间来。”直到现在,快六十岁的郑晓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不觉吃力,这点让他很骄傲。
郑晓龙在观众中的名气相对于他导演的作品来说,显得极不般配,《北京人在纽约》、《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金婚》,这些堪称经典、观众耳熟能详的电视剧集都出自他手。最新作品是极其火爆的《后宫·甄嬛传》,76集的电视剧,很多人等不及电视台不紧不慢每天两三集的播放,干脆买碟不眠不休几天看完。《甄嬛传》做后期时,另一部比它开拍晚的同类型电视剧听说郑晓龙也在做这类戏,恨不得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做后期,只为了“要赶在郑晓龙的戏之前播,掉在他后头就惨了”。
因为不愿意抛头露面,他极少接受采访。“聊天我特乐意,跟你聊完拉倒了,但是你把它写出来,然后发出来,我就会有一种被烤了一下的感觉。我不喜欢被认出来,会不自然。”现在答应接受采访,“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认识到电视剧是商品,所以选择性地接受一些采访。”
以前在电视剧艺术中心做主任时,他的想法是,制造产品的人不应该是宣传重点,重要的是宣传产品。他不明白现在的一些现象,“有些人根本没有作品,怎么就成了名人?怎么就成明星了呢?”
我不自信,常常怀疑自己
1984年至2010年,郑晓龙先后担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的副主任、主任。在任期间,他策划了多部引起轰动的电视剧,如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渴望》、第一部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4SMybOm0u2IMR4lhceaTagPwMmHuh7kc9SRfaRkyPz0=事》、第一部编年史风格的电视剧《一年又一年》以及《无悔追踪》、《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创下了若干个“第一”。有人说,郑晓龙是中国电视剧事业的第一批拓荒人。他调侃:关键是我能够最早,到现在我还在这儿呢。你看最早那些做这行的人好多都离开了。
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有一段关于郑晓龙的描写:“晓龙是能文能武的人,出生在军人家庭,也当过兵,骨子里觉得自己是二郎神转世。这一点和北影厂的韩三平厂长十分类似,恨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没机会驰骋疆场。当然他们都不是那种喜欢八路军装备的人,也非常看不起游击战。他们渴望成为的是那种旗下拥有坦克集群,每个士兵都武装到牙齿,都有可口可乐喝,从来不为弹药发愁,惟一担心的就是没有汽油的指挥官。官衔虽然很高,但不戴大盖帽,就喜欢戴钢盔还不系带,嘴里永远叼着雪茄,飞机扫射也不躲,藐视国防部却又爱兵如子。说白了就是巴顿那种混蛋。”
郑晓龙、王朔、李晓明和冯小刚曾在一次饭局中聊起各自心底的梦想,郑晓龙说,他最大的梦想是有朝一日,驾驶着风尘仆仆的军用吉普车奔驰在万寿路上(部队大院聚集的地方)。突然被一个交警当街拦下,要查证件,这时身着普通士兵军服的郑晓龙来到交警身边,不紧不慢摘下白手套,啪啪掸去车前盖上厚厚的灰尘,代表五星上将的5颗金星赫然出现。交警大惊,慌忙一个立正,敬礼致歉。
没过多久,郑晓龙的这个梦想被冯小刚放进了电影《甲方乙方》,成为葛优、英达、冯小刚、何冰开吉普装扮成美军的片断。
郑晓龙说自己不是太自信,常常怀疑自己。“刚拍完《编辑部的故事》时,有两天看片儿时间,大概来了一二百人。我坐在角落里盯着屏幕,一直在想,这里要是能拍得再好点,或者那里要是再有点时间,拍得再从容点就好了。心里总是有好多遗憾。到中午吃饭时,发现大家的反应特别强烈。后来就注意观察了一下观众的反应,他们跟着剧情时哭时笑,我这才松了口气。”
“自己的这点儿自信都是观众给的。”
接受采访时,郑晓龙一刻没停地磕瓜子儿,他说是为了缓解紧张。
郑晓龙的工作室在北京史家胡同的一个小四合院里,内部装修是他自己设计的,会客厅顶部是透明的,阳光透过玻璃顶洒到屋里的绿植上,旁边有个小鱼池,采访时能清晰地听到鱼儿在水中吐泡泡的声音,“什么叫精致?不是在意穿衣打扮就叫精致,我觉得我这才叫精致呢——我的内心感受很精致。”
有些古装戏太恶心
人物周刊:你拍过烂片吗?
郑晓龙:我自认为没有,但会有不那么好的。所以说,不一定一个人就永远拍好片,特别是创作,也有可能他希望拍好片,最后拍成烂片;也有从一开始就知道它是烂片,还要拍的。因为在拍的过程当中,他把钱挣了,根本不在乎。
人物周刊:曾有人对你的作品进行过归纳,“1990年《渴望》播出后,犯罪率下降;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出国率下降;2007年《金婚》播出后,离婚率下降。”
郑晓龙:谁也没想到它会对社会起到一点积极作用。我觉得挺高兴,这是对我最好的表扬了。
人物周刊:对社会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是你一直追求的吗?
郑晓龙:我觉得这是一种意外,你不能要求每一件作品都这样,但是至少它在鼓吹真善美。文艺作品里一定要有一些本质上善良的东西,就是最基本的。
人物周刊:《甄嬛传》达到了你希望的这种要求吗?
郑晓龙:《甄嬛传》是表达人的善良,批判罪恶、批判黑暗的,它是个悲剧,这个片子实际是对封建社会世袭的政治制度的批判。中国这些年有大量的古装文艺作品在歌颂封建制度、歌颂封建帝王,这完全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人物周刊:你要纠正大家对历史的认识?
郑晓龙:我纠正不了,但是至少我的作品里表达了我对历史的看法。很多作品讲封建的帝王,多善良啊、多悲悯啊、多正直啊,甚至包括多么专情、多么懂得爱,把皇宫里面写得阳光灿烂——小燕子过的不就是无忧无虑的美好日子吗?那是封建王朝吗?怪不得很多人现在都想穿越回去给人家当妃子了。
人物周刊:这几年戏说、穿越已经成了时尚。
郑晓龙:我不反对写封建王朝中一些有价值的人物,或者事件、故事,但是一定要把这个王朝的局限性写出来,这样才让人对封建社会有个客观的认识。拥有话语权的人,不可以只是为了挣钱或者养家糊口,我们是在创造精神产品,这样的商品我们就应该有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就应该有正确的历史观方面的要求。有正确价值观,或者说有营养的作品,观众会选择,比如《潜伏》,比如《士兵突击》,有些古装戏太恶心了。
我不怕别人说我吃老本
人物周刊:你续拍了《编辑部的故事》《金婚》,听说最近在筹拍《北京人在纽约》续集,你不怕有人说你这是在吃老本吗?
郑晓龙:我没有吃老本啊。这比开拍新戏、不吃老本恐怕还难呢。《北京人在纽约》续集是我有新的话要说。《编辑部的故事》是最适合做续集的,因为它是话题性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话题。你要知道,《新编辑部的故事》光编剧就换了五拨,那费的劲比刚开始做《编辑部的故事》还大呢。现在人们对喜剧的认识比以前要多多了。先不说别的,以前大家会有一种记忆、一种情结,超越它很难,但我觉得这样比较好玩儿,弄好了会有成就感,因此我不怕别人说我吃老本。说吧,你看完了以后再说是不是吃老本。而且,老本也是我做的呀,我吃自己的老本怕什么?比如《金婚》,我还准备拍《金婚3》呢,讲1900年到1949年这50年的一对,他们生生死死的经历。
人物周刊:《甄嬛传》拍了76集,没想过观众可能审美疲劳吗?
郑晓龙:原来那个小说,前3本写到了甄嬛出宫,我们买了她3本的版权,后来她又写甄嬛回宫,我就把那个版权也买了。拍完初剪是90集,现在有很多人跟我说想要那个90集的版本看。我把很多我觉得啰嗦的、不好看的剪掉了14集。投资方跟我说,你剪掉14集是多少钱?好几千万。一集三百多万呢。14集不是四千多万吗。我拍的时候没有想拍多少集啊,就想把它拍完算。这也没多长,《三国演义》九十多集呢。
人物周刊:这个你打算拍续集吗?
郑晓龙:没有。这个电视剧火了后,原著作者知道观众还想接着看,就又写了续集,但比原来那个小说的商业目的强了,问我拍不拍,我说你把它全写完再说吧,如果没有突破,我宁可不拍。我不想重复自己,让人感觉你就是为了挣钱。我挣钱有的是方法,纯粹挣钱我觉得没意义。
人物周刊:《甄嬛传》里,整体看下来,演员的表演非常整齐,哪怕是新面孔。有人说你有一双点石成金的手,无论什么演员在你手中都会演戏。
郑晓龙:这事儿我也有点弄不清。在我这儿演配角的演员到外边都演主角甚至演一号了,前些时候有导演打电话问我,“晓龙,这个演员在你那儿怎么拍的,她会演戏吗?”我说会演,挺好。“怎么在我这儿不会演戏了呀?”
人物周刊:你怎么调教演员?
郑晓龙:主要是看他适合不适合,调教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适合。我觉得他们演自己比较容易,所以你给他一个跟他们相像的角色,或是能够得着的角色特别重要。演员不是什么角色都能演的。
人物周刊:有什么都能演的演员吗?
郑晓龙:太少了。比如张曼玉,她就是很多角色都能演,但是也并不一定全都能。比如说她演个革命者,我就很难说她会演成什么样子。挑演员的时候我首先要觉得他适合,后期调教那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前面没做好,后期调教就特别费劲。
人物周刊:据悉《甄嬛传》是你太太编剧的?
郑晓龙:对,我太太也是编剧之一。小说作者流潋紫先在小说的基础上写了一稿,我再在她那个基础上改。因为她是写小说的,有时候很难跳出小说,所以我媳妇再来一稿。她做这样一稿的过程也是我们俩博弈、吵架的过程。我媳妇在美国陪儿子上学,有时拍着拍着,就要改剧本。我一般打电话是下午,因为第二天要拍,发现问题就给她打电话,要让她晚上9点前把改完的剧本发过来,这边再打印出来,把第二天要拍的内容马上发给剧组各个部门,大家要做准备。她后来说,那会儿你想过没有,我经常半夜被你叫起来,改到早晨七八点钟,几乎一夜没睡,然后再把儿子叫起来送去上学。我一听这个,心里有点愧疚。但是当时在现场,天天这样,我是木然的,想的就是戏,我要把它拍好,别的顾及不到。剧本有问题,赶紧想办法解决。我能这么对她,就因为她是我媳妇。别的编剧你这么半夜叫他改,可能吗?回过头你会有一种愧疚,这对她也不公平。
人物周刊:你觉得《甄嬛传》的成功在哪儿?一个76集的戏要看完是需要耐心的。
郑晓龙:对,需要耐心。至少我觉得它很符合人物真实的内心逻辑,包括演员的表演,包括它的批判精神。不是说这戏有多棒,是周边的戏太烂。
演艺圈急功近利,浮躁
人物周刊:你曾经说过,现在的战争戏场面拍得都小儿科。
郑晓龙:我看过一些战争题材,真的太小儿科。战争非常残酷,我们现在战争拍得太容易了,战争的艰难、痛苦,人在战争面前的卑微,那些更深入的东西根本就没拍出来。
人物周刊:你好像有拍军事题材电影的情结。
郑晓龙:我想拍军事题材,但是我觉得军事题材特别难弄在什么地方?就是它的审查。我们的审查让我望而却步。如果要拍,第一是能否搞到好剧本,第二审查是不是能有所放松。我不强求。看现在搞剧本也是随缘了,搞好了我们就拍,搞不好就坚决不。而且凡是审查难做的我就不做。
人物周刊:你活得很舒服。
郑晓龙:我活得是很舒服,干嘛这么去做一个半不拉的作品。现在有几个题材我就基本上不碰,宗教,民族,比如说军事题材比较难做的,凡是这种题材难,就是在审查的过程当中特别难的,它不可能做成一个很到位的作品。
人物周刊:在你看来,什么是好作品?
郑晓龙:不是获奖就是好,也不是哪位领导说了就是好,也不是什么高收视就是好。大浪淘沙,历史遗留下来的才是好的。比如《红楼梦》当初是禁书,现在成了名著,历史会淘汰一些烂东西,你的作品能够反复重播就是好东西。
人物周刊:看你的资料,你导演的电影作品只有一部《刮痧》,大家不都在说,电影才是导演的艺术吗?
郑晓龙:谁说电影才是导演的艺术?拍电视剧比较苦,拍电影比较轻松。短嘛。
人物周刊:那你干嘛找苦事?
郑晓龙:没办法,有两个原因,最主要原因是我在电视剧艺术中心当主任,必须弄电视剧。所以说我就只能做好电视了。其实我大学发表的第一个剧本是电影剧本,《大撒把》和《遭遇激情》是我和冯小刚一块儿写的剧本。
人物周刊:你对电影有情结吗?
郑晓龙:有啊,我下一部就要拍电影。《北京人在纽约》是下一部电视剧的指标,下一部电影的准备是《图兰朵》和《新编辑部故事》的贺岁片,两个。
人物周刊:在你看来,影视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郑晓龙:急功近利,浮躁。我觉得应该有耐心。我说这话可能又会有人骂我了——你已经成功了,你当然有耐心了。人应该是有耐心的。
新片开拍前一个月我的心情特别沉重
人物周刊:你的作品几乎出手就意味着成功,你有智力上的优越感吗?
郑晓龙:有时候会有。有时候被别人夸的时候,会觉得还不错,但是从根上来讲,我不是一个那样的人。
人物周刊:哪样的人?
郑晓龙:根儿上还是不自信,所以会特认真。我经常问自己,我这么做对吗,这么拍行吗?总在寻找平衡,特别是拍戏的过程中,面临大量的选择,镜头对不对,表演对不对,色彩对不对,光对不对……因为现在电视剧拍摄越来越往导演上集中,就是因为监视器,监视器把什么事都放在里头,面对监视器只有一个人能最终说行或不行。这种选择就让你觉得大脑特别累。到了晚上,他们问,导演你想吃什么,随便,给我什RDVWPXJUvhbRFphpwAch+g==么吃什么。晚上我就愿意往这一躺,打开电视,也没看,然后一关,睡觉。
人物周刊:这样会不会让你比别的导演耗时更长?
郑晓龙:有可能,但是也看你反应快慢了。我觉得我的反应还算是快的,能迅速反应,这有问题,那有问题,但是特别累。每个新片开拍之前一个月我的心情特别沉重,特别不愿意去拍片子,我就想哎呀又开始了,心情特沉重,压力特别大。
人物周刊:你不去也没人逼你。
郑晓龙:对呀,但是有时也身不由己。没办法,痛并快乐着。按我自己的意愿,我不愿找这事,我愿意在家里给鱼喂食,然后看看剧本或者聊聊天。可是没办法,到那个时候你的工作已经到那儿了,你就必须去做,而且还必须做好。
人物周刊:怎么看名和利?
郑晓龙:这很难说。比如说钱吧,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就够了。名利符实的时候,你是踏实的;名利不符实,你是不踏实的。
人物周刊:现在对你来说,什么东西还具有诱惑性?
郑晓龙:拍电影。拍一个好电影或者有一个让我激动的题材,就比较有意思。还是想做新鲜的事儿,喜新厌旧呗。
郑晓龙
导演 中国电视剧事业第一批拓荒人,曾担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主任,作品:《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后宫·甄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