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特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12-12-29杜韡
多年前,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概念还模糊不清。经过近几年的广泛宣传和展览、展演等各项活动,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对古董、文物、民间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技艺等单一的认识,逐步向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等范围更广、内涵更丰富的领域发展。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等,是组成人类遗产的根枝。
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这个现代化的社会,并挖掘出之前不被人们所知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发挥教育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让年轻一代也参加到保护人类遗产的行列之中?山西省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等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特色课程走进中小学生课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门特色课程走进校门,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当地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体育、美术、传统技艺、医药、民俗的兴趣,并通过学生发掘他们的长辈沿续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目前为止,我们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绛州鼓乐进校园”、“关公文化进校园”、“蒲剧进校园”等校园特色活动,提高了学生在语言能力上的突破,即“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学”;锻炼了学生在行动能力上的协调性,即“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特色课程进校园,达到了老师与学生共同配合、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孩子与社会共同互动的发展趋势。
“听爷爷奶奶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是我们所作的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主要是组织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工作人员以及代表性传承人,深入到全市的各个中小学校,对学生和老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培训,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一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我们授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围。在课堂上,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其中,积极地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表现出极高的主动性、参与性,气氛浓郁。如我们这里盛传的《董永传说》、《尧的传说》、《嫘祖养蚕》等世人熟知的故事,老师以这些精彩的励志故事为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人员还特别以《万荣笑话》(山西省的万荣笑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于民间文学类别)里的故事举例,一个个笑话,一句句幽默的语言,引起笑声连连。
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讲述他们知道的故事,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在枯燥的课本学习之外,这种进入孩子视线的特色课程是学生快乐、轻松的添加剂。它没有一张张的田字格,没有一道道的数学题,也没有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二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动力。在培训课程开展的同时,我们印制了10万份“听爷爷奶奶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的表格,需要学生填写记录者的姓名、时间、地点和口述者姓名、内容,并亲自向爷爷奶奶讲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表格的填写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字数要求,需要的只是线索而已,哪怕只有一句话也可以,只要突出重点。这是一项没有任何负担的“家庭作业”,由长辈与孩子们共同来完成。这看上去只是一种单纯地填写表格的行为,但经过实践,我们看到了学生做事的执着态度,而询问长辈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语言能力与沟通能力的锻炼。如学生在询问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太容易沟通或不善语言表达的“困难户”爷爷奶奶,这就需要学生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询问方式,耐心地询问引导爷爷奶奶将“话匣子”打开,述说他们的故事,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索,这也让孩子与长辈有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机会。同时,在爷爷奶奶讲述时,学生需要学会静静地聆听,认真做好笔记,因为爷爷奶奶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是线索,这在无形之中磨掉了一些学生好动的行为,增强了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对做一件事情的执着与耐心。
三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生活为目的。学生平时在学校除了基本课程外,很少有机会接触更多课本以外的事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的范围很广,共十大类别,上百种内容,种类繁多。有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谚语等;传统音乐,包括山歌、儿歌、农田劳动时的田歌、婚丧嫁娶时所唱的曲子等;传统舞蹈,包括秧歌、表现相关神话传统的舞蹈等;传统戏剧,包括蒲剧、眉户、梆子戏、锣鼓杂戏等;曲艺,包括相声、花鼓、快板、道情、琴书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包括钢丝、魔术、马戏、口技、驯马、滚铁环、荡秋千等;传统美术,包括剪纸、刺绣、风筝、木雕、石雕、民间玩具等;传统技艺,包括铜、铁、锡制作工艺、面食制作、制茶工艺等;传统医药,包括各种疾病的治疗办法、民间药物、偏方、医书、药典等;民俗,包括婚丧嫁娶习俗、二十四节气、元宵、端午、腊八节等。这些项目如果能作为特色课程走进课堂,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一些传统技艺,而且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网络之外,有了更多有趣又有益的休闲方式,同时也让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年轻一代的关注与传承。试想一下,如果课堂上有捏面人手工技艺展示,有蒲剧唱腔表演,有太极拳拳法展示,有民间故事演讲专场,该多有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学生在课本上读到一篇课文,会想到这属于民间文学;在路上碰到一个捏面人的老艺人,会想到它属于传统美术;看到一种医治跌打损伤的膏药,会想到它属于传统医药;看到一次婚礼过程,会想到它属于民俗。“听爷爷奶奶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校园活动结束时,我们共收集了数百条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无论是听爷爷奶奶讲述,还是上网搜集资料,都会对所记录的内容有所认识。如一位同学将曲剧作为调查线索进行了记录,虽然因为不是本地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没有被采用,但学生对曲剧有了认识与学习的机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使学生的特色课程有了更多的选择,也增添了学生生活的丰富性,使学生能自觉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较好地发挥了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利于保存和维护区域文化精髓。
作者单位 山西省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