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方向谈

2012-12-29张贵贤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2年11期

同学们在2013年高考备考中,应当总结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常常把几种史学范式结合起来考查,突出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也要注重不同史学范式的综合运用。

一、以现代史范式指导高考历史复习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的过程;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例1】(2012年山东文综卷·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K8R6cuSHzhmcC8nBs7OD1Q==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 )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以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为视角,考查学生对双元革命的深刻理解,考点为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在霍布斯邦看来,发生在法国和英国的双元革命不只属于两个国家,而是在“更广泛地区”影响深远,意在强调双元革命的世界意义。由此可见C项正确。

二、以文明史范式指导高考历史复习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史,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展现中国由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文明的差异:考查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文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的不同文明成果。

【例2】(2012年上海历史卷·18)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 )

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钢铁

【解析】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主要展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工业成果,这也是此次世博会的物质基础。蒸汽、煤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电力与钢铁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符合题意。

三、以全球史范式(整体史观)指导高考历史复习

从整体史范式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用整体史范式来审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往往会有全新的认识。

【例3】(2012年天津文综卷历史部分·11)右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 )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必修二最后一部分内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因此不选③、④。本题选A。

四、以社会史范式指导高考历史复习

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在复习时要特别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

【例4】(2009年海南历史卷·15)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解析】19世纪中期,虽然欧洲民主运动得到较大发展,但是保守势力仍很强大,所以当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时受到舆论的责难。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国内劳动力紧缺,大量的妇女承担起主要的生产任务,为了方便生产,妇女服装开始简便化,裤装和短裙流行。本题选C。

五、革命史范式指导高考历史复习

革命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查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5】(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从题干的重要信息入手,联系相关的重要事件可知,“俄国式的革命”是指俄国的十月革命;由“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可知,中国民主革命必须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因此C项正确。从时间信息来看,A、B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D项的改革主张与题干观点相反。

六、以心态试范式指导高考历史复习

心态类试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更新了历史学习的视角和方法,有利于他们从“意义构建”角度来活化历史。高考十分重视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来命制试题,其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活动也当属应有之列。近几年来,社会史试题从过去关注特定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和重要的有深远影响的社会政策逐渐转向关注普通人的衣食住行。这一视角的转变为心态类试题和社会类试题相融合提供了可能,既然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化,那么也应该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个人或群体心态和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关系。

【例6】(2012年江苏历史卷·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 )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解析】结合材料“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和“国家又濒于危亡”,即可判断出中国再次遭到列强侵略,因此“悲痛的心情”出现。而符合这一史实的只有B项。

七、以计量学为研究方法指导高考历史复习

历史计量学是一门将经济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特别是经济史研究的交叉学科。所有的政治史,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社会史,而对社会史的最终分析,只能是计量史。因为应用于社会史研究的资料必须以精确的有关社会结构、社会变化过程和社会经济事态的知识为前提条件,绝不能是“脱离实际的”或“非社会性的”。

【例7】(2012年福建文综卷·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解析】统计表格的题目,要看纵轴和横轴,从表中可以分析,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斯大林推行农业政策,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农业得不到发展,应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