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素
2012-12-29宋雅雯
新闻世界 2012年3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开播之后,所有外国男嘉宾参与的节目内容进行分析,从价值观、个人态度、交流障碍等方面,总结年轻人在涉及婚恋方面,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传播 异国婚恋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自从开播以来,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新型的相亲婚恋类节目,《非诚勿扰》打破了以前相亲婚恋节目的模式,适应现代生活节奏而且在节目过程中体现了当代男女的爱情观。《非诚勿扰》从开播就有外国嘉宾的加入,跨国恋、跨国婚姻因为其独特性和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从《非诚勿扰》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对前161期的节目进行了分析,其中有20期出现过异国男嘉宾,之所以选择男嘉宾,原因是,按照节目规则每一轮互动环节中有24位女嘉宾和1位男嘉宾参与,男嘉宾通过对自己信息的展示,让24位女嘉宾先进行选择,最终被“亮灯”到最后一轮才进入“男生权利”,对女生进行选择。女嘉宾中虽然也有外籍女性,但因为往往仅占一两席,而且由于节目设置规则,男嘉宾是信息的主要输出者,并且目标集中,所以本文仅对参与节目的男嘉宾进行考察。
一、语言因素
跨文化交际是建立在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系统的基础上。两个国家的人进行交流,若实现同一语言就意味参与交流的双方至少有一方使用的是非本国母语。在《非诚勿扰》中,外籍男嘉宾都使用中文,这对他们来说是“第二语言”。在节目中,经常看到主持人和女嘉宾会问对方“你能听得懂吗”之类的问题。因为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最浅层的要求即是“是否能懂”。然而语言作为文化的副产品,还具有索绪尔所谓的“能指性”。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感觉与观念,观念就是指文化中的一部分。语言反映文化,反过来可以影响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在一方使用非母语时,便会出现两种语言与其背后附着文化的碰撞。在2011年8月21日的节目中,主持人孟非问了来自埃及的男嘉宾穆小龙关于中国人“意思”一词的意思,一个简单的词汇,在中文的表达中可以具有几种以上不同的含义。在2011年4月9日那期节目中,当来自美国的包内森讲述他的家庭关系时说“爸爸的姐姐”是“姑妈”而不是“姨妈”的时候,引起了现场女嘉宾的掌声。这个掌声不仅代表这个外国人说的是正确的,而且代表着一种认同——这个外国人通过一个词语表现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这是一种接受的态度。这种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外籍男嘉宾自然会引起现在女嘉宾的好感,因为通过语言上的沟通,女嘉宾们看到了来自这个外国人对属于她们国家文化的接受和认同。
二、文化差异
文化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1、感知层面
感知是人用以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的方式,这是文化赋予我们的。人内心世界“包括符号、物体、人们、观念、时间、理念甚至信念”,人的感知会给所有的这些外部力量赋予意义。“这种方式能使我们理解世界的意义”。所以心理方面的感知会帮助我们理解跨文化交流。
感知以信仰、态度、价值观和文化模式四种形式存于人类每一个体之中。其中,由于五到十分钟的介绍交流极少能涉及到信仰和文化模式方面,所以在本文我们重点关注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因素。
态度是在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会因为接受的文化和环境而发生改变。我们可以看到,来自欧美的男嘉宾们总是活泼开朗,言谈举止会透露出他们的风趣和幽默。而亚裔男嘉宾多数都谨慎腼腆,表达的时候流露出谦逊礼貌的态度。开朗和风趣固然是好,节目总是显得很活跃好看,但是对于现场的女嘉宾来说,这样的态度或许显得有些“不靠谱”,比如2011年5月8日的印度男嘉宾桑巴,他在表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舞蹈技能方面显得非常热情活泼,但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中,他的几位来自欧洲的女性朋友说的话却对他的开朗大打折扣导致所有女嘉宾都灭掉了灯,因为在欧洲人女性对男性朋友的夸赞在中国女人眼里来看显得过于“奔放”,尤其面对感情和婚姻的时候,谨慎的东方式态度让女嘉宾们纷纷灭了灯。
鲁凯克(Rokeak)说:“价值观是一套做出选择和解决冲突的习得的规则。”这是关于真善美的认识,包含在文化模式之中,通过它,行为得以判断,制裁得以实施。比如我们会发现多数美国人在他们的人生哲学中“个人主义”会更为强烈。2011年5月29日的《非诚勿扰》中,来自美国的敖立邦在最后进入“男生权利”之后问女嘉宾的问题是“你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他们很看重这种属于个人的东西,而不是跟家庭和集体相关。所以在20位男嘉宾中有两位来自美国的朋友都在节目中提到关于中国人“付账”问题的不解。这就是源于我们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导致我们的思维方式和选择决定。这在跨文化交际,乃至传播中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2、现实层面
我们可以从节目中看到一些跨文化交流的问题,这些发生于人际交往表面的问题其实都可以追溯到文化背景的差异根源上,也就是文化深层结构的问题——世界观,家庭结构和国家。在20位外籍男嘉宾中,有4位在节目中明确提出“开放”与“保守”的问题,这是来自不同世界观和道德层面的选择,当外籍男嘉宾对于这个问题给出自己很“中国化”的观点时,其实是在让女嘉宾感到安心和放心,这是来自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美国作家威廉·塞叶(William Thayer)曾写道:“家是怎样的,社会就是怎样的。”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家庭对文化和个人的重要性。人类社会中的文化表现在每一个家庭中,我们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体现着家庭、文化和行为之间微妙而强大的联系。我们会发现,在20位男嘉宾中,来自欧美的男嘉宾在涉及到未来妻子工作问题的时候都会表示对方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来自亚裔的男嘉宾,尤其是韩国的男嘉宾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都表现过在自己的国家妻子是可以不用工作的。这种来自不同文化下的家庭关系,体现着对性别的差异,让身处在在社会高速发展但接受着传统中华文化的女性们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思考。
三、非语言因素
在我们的交际中,语言为基础工具,非语言因素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和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说话过程中会有相应的副语言——比如我们的表情、语气语调、动作等等,还包括我们的服装、打扮、姿势等等。因为在人类交往过程中,大多数关键的意义是来自于触摸、眼神、声音的细微差别、手势、说话或表情所传达出来的。这些非语言因素会导致第一印象的产生,这在交际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常常先于语言信息被表达了出来。而且由于非语言因素更难被人自己所控制,所以在表达情感上反而更为真实。我们会发现欧美国家的男嘉宾,在说话的时候肢体动物很多,表情很丰富,配合恰当的手势总可以很好的表现出自己的幽默。韩国、越南、日本的男嘉宾在说过的时候,经常会做出点头或者弯腰的动作,表现得非常礼貌和客气。这些就是来自非语言因素所体现的差别。在笔者统计的20位外籍男嘉宾中,其中有3位在节目中送出过自带的礼物,这种“入乡随俗”的行为很容易拉近与女嘉宾甚至是电视机前观众的距离。
结语
对于跨文化婚姻则会涉及更多深刻的文化、背景、历史、民族等问题,本文仅讨论的是在准跨国婚恋情况下的交际现象,《非诚勿扰》仅仅是一种节目形态,还有更为频繁且平凡的民间跨国、跨文化交际,所以对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也是为了便于我们去寻找和形成一种交流规范或者是寻找其中的相似点,研究交流障碍的多样性等,这些可以帮助和促进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①朱晓姝:《跨文化成功交际研究》. [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②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③索燕华、纪秀生:《传播语言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④王兮,《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基于大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的内容分析》[J].《青年作家》,2011(5)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文艺与文化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