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录音报道应注重“宜听性”

2012-12-29章炜

新闻世界 2012年3期

  【摘 要】广播录音报道和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必须要具备“适宜听众听觉”的特点,更高的要求是它还要和听众收听广播新闻节目当时的状态相契合。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把“宜听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广播录音报道的特色才能充分地彰显出来,广播新闻宣传才能更具魅力。
  【关键词】广播 录音报道 宜听性
  
  在广播界,非常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和优势”。这种说法乍一听,的确没错,广播是声音媒介,声音当然是广播的特色啰!但实际上,这样的推断也不尽然。电视有声音、电影有声音,如果我们说,声音是电视、电影的特色,是不是也可以呢?
  声音并不是广播所独有的,因此,说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并不准确。那么什么才是广播的特色呢?笔者比较赞成的观点是,“宜听性”才是广播的特色,是和广播“伴随性”收听的特点紧密相连的。具体到广播录音报道,笔者认为它和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必须要具备“适宜听众听觉”的特点,更高的要求是它还要和听众收听广播新闻节目当时的状态相契合。
  但遗憾的是,在目前广播新闻采写中,“唯音响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为音响而音响”的广播新闻报道大量充斥。这里面有两种表现:一是“无效声音”过多。所谓“无效声音”,就是稿件中有没有这段同期声都没什么关系,拿掉同期声后,对稿件本身没有任何影响,换句话说,“同期声”没有提供任何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曾经有人把这样的报道称之为“伪录音报道”。二是同期声质量残次。具体表现为:一篇录音报道中,被采访对象的方言很重,或者记者的播报口齿不清,或者背景噪音过大、电平不均衡等等……实际上,听众是没有耐心,也没有精力来专心致志地分辨这样的“同期声”到底在说什么的,听众没听懂,实际上就是广播传播的失败,也就等于这篇新闻报道毫无价值可言。
  当然,摆出上述现象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对于广播新闻人来说,当前首要的是需要我们广播记者澄清过去的错误认识,以“有效”为广播录音报道的第一前提,这里面有这样几个环环相扣的逻辑层次:
  一、第一个层次:广播录音报道,必须用“声”夺人
  心理学上有一种规律叫“视听联觉规律”,它的意思是特定的声音往往能在人们的脑海中唤起相应的立体画面,虽然这种画面没有电视传播图像那样直观具体,色彩斑斓,但却可以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广播录音报道在采写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先声夺人”,作为广播记者,就是要试图运用多种声音的组合来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这是每一个广播记者都必须牢记和努力的方向。
  二、第二个层次:广播录音报道采用的应是“宜听”的声音
  喜欢听广播的听众都有这种体会,大家在听广播新闻的时候:播音员、主持人语速过慢,我们会感觉信息量不多;而播音员、主持人的语速过快,又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有效接受。因为广播新闻,它首先是以一定的“物理”形式,也就是“声音媒介”呈现于听众面前的。因此广播新闻必须要采用“宜听”的声音,这是广播录音报道采写必须坚持的原则。
  三、第三个层次:只有“有效音响”才能增加“宜听性”
  其实任何一个记者,作为传播者,在其心里面都有各自的传播期望,无论你是想通过提高稿件的感染力引起更多听众的共鸣也好,还是仅仅向听众传达一个信息也好,首要的是,你必须要让听众听得明白才行,而“无效音响”是起不到上述作用的。因此,“有效”才是广播录音报道的第一前提。那么,什么样的音响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有效音响至少应包含这样几个要素:
  从内容上说,有效音响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含量;
  从形式上说,有效音响是清晰、简洁、精炼的;
  从与文字的关系上说,有效音响与文字的穿插应流畅自然,并保持合适的频度。
  四、第四个层次:提高广播录音报道的宜听性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广播新闻中,音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环境音响、记者现场播报和采访对象同期声等多种。记者应根据报道需要,尽可能多地选择音响种类,而不仅仅依赖采访对象同期声。有时候,环境音响、记者现场播报比采访对象的同期声更具感染力。如2008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录音报道:《救援》,其环境音效占据了整篇稿件60%的篇幅,成为这篇稿件的灵魂所在。
  在一篇广播新闻报道中,同期声音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稿件的语言风格,新闻提要的设计,稿件内文字的合理编排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音响”是为稿件整体服务的,它必须要与稿件整体反映的意思、风格相一致,而不是被采访人“说什么”,都可以不加选择地放上去,有时候,同期声与要表达的意思南辕北辙,这就断了“文气”。好的同期声放在稿件里,它和稿件的整体肯定是前后照应的,同期声是稿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一个办法,大家可以用来检验,就是写好稿后,把某段同期声录音蒙起来,如果前后不相连,“文气”接不上了,那就说明稿件存在逻辑混乱问题,必须要对整个的文字表述或者“同期声”部分进行重新修正。
  在音响这个问题上,即使被采访对象、或者现场、或者记者的口播内容再好,但如果录音质量不好,也必须无条件地加以割舍。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广播录音报道是为听众存在的。有“硬伤”的广播新闻,信息含量再大也只是一些“死信息”,只有让听众听清楚的广播新闻,其蕴含的信息才能得到有效的接受和充分的释放。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录音报道《巴勒斯坦送别阿拉法特》中,现场音响多达8处,有巴勒斯坦国歌声,飞机声、哭声、示威声、祷告声、挽歌声等等,清晰丰富的现场音响营造再现了一个比文字感染力要强百倍的自然情境,将一幅宏大的送葬场景展现在听众耳边,给听众以巨大的冲击力。如果试想一下,8处现场音响以噪音的形式出现,它肯定是不能够达到好的传播效果的,更不可能获奖。
  综上所述,只有把“宜听性”放在重要的位置,广播录音报道的特色才能充分地彰显出来,广播新闻宣传才能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①危羚:《广播音响报道实用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②刘坚:《新闻报道现代方法》,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