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主流媒体优势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2012-12-29卢云峰
新闻世界 2012年3期
【摘 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这是党交给新闻媒体的重要政治使命,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本文中,笔者试着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好主流新闻、加大评论力度、把舆论引导力渗透到整个节目中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引导力 新闻观 舆论场 评论
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导向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
如何才能切实提高舆论的引导能力?以我们淮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所开办的帮忙类民生栏目《天天帮忙》、消费维权类栏目《绝对出击》、服务“三农”类栏目《田野四季风》等实践为例,笔者认为: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胡总书记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科学地、准确地论述了舆论导向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关系。近年来,我们频道同全国新闻媒体一样,在抗击自然灾害、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报道中都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营造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奋力拼搏和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开创未来的舆论氛围,发挥了媒体在传递信息、鼓舞斗志、服务大局上的巨大作用。
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四种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坚持一个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做好三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为浮云遮住眼,站稳脚跟不动摇,。
二、做好主流新闻,营造强势的新闻舆论场,以“新闻舆论场”引领“口头舆论场”,让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舆论强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强大的新闻舆论支持
要做好主流新闻,营造强势新闻舆论场,就必须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具体到城市广播电视台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的中心工作安排好本台的宣传报道。作为主流媒体,我们是市委市政府的喉舌。因此,我们必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强化主流媒体的中心意识、经济意识、服务意识,努力做到市委、市政府有部署,我们就有行动;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要做好主流新闻,营造强势新闻舆论场,就必须咬住“发展”与“民生”不放松。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才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科学发展就无新闻可言。因此,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咬住“科学发展”不放松,及时深入报道中央、省、市与当地党与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新成就;真实纪录人民大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意志、智慧、希冀与追求……;而要做好发展报道,就必须聚焦于“执政为民”与“民生工作”。因为这是发展最具有新闻价值、最令受众关注的地方。我们的《天天帮忙》、《绝对出击》等就是这样一批优秀栏目,大家抓住老百姓常年关心的主题,如市场、物价、就业、医疗、教育、住房、通讯、交通、社会保障、公用事业、打假除劣,等等,坚持长期报道,连续报道,跟踪报道,很受观众欢迎。原因就在于这些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影响广大受众的切身利益。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认真做好科学发展报道,才能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才能把“新闻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统一起来;才能让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舆论强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强大的新闻舆论支持。
要咬住“发展”和“民生”不放松,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和“两统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两统一”(即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而要做好“两统一”,就必须“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新闻舆论场”引领“口头舆论场”,让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舆论强势的目的。
自2011年3月21日开始,淮南市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整合频道力量、集中开办了大型民生类日播栏目《天天帮忙》。这是一档集舆论监督、紧急救助、法律维权、情感援助、寻人寻物、帮忙打听等内容为一体的民生帮忙类栏目,每天一期,每期三十分钟。节目以关注社会生活、反映百姓诉求为宗旨,整体体现一个“帮”字,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体现民意,展现媒体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了广大受众的好评。近一年来,该栏目共帮百姓解决了5000多个生活中的难题,栏目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当地观众心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
三、加大评论力度,形成主流媒体舆论强势
我们的《天天帮忙》、《绝对出击》等栏目要以评论树旗、深度树威,力求评论思想化,节目深度化,新闻解读化,凸显人文关怀,彰显平民风格。在评论上,要因事而论,入情入理,因事而导,从小事谈起,大处落笔,形成栏目观点化的特色。《天天帮忙》尝试性开设《我来评说》子栏目,于每天栏目的开头,都选取前一天的主要新闻进行“评说”,评说者可以是本栏目的编辑、记者或主持人,也可以是从观众中吸收来的“特约评论员”,篇篇评论,都能击中要害,入情入理,评得观众不能不心服口服。从而,提高对整个观众群的思想引导力。
四、牢牢树立把提高舆论引导力渗透到整个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思想
广播电视是教育人的。而教育人的方法不能只说“大话”、“官话”、“套话”、“硬话”,而要通过“真实”、“生动”、“亲切”、“感人”的报道,寓指导性、权威性于“怎么办”之中。《天天帮忙》栏目帮助群众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很受群众欢迎。但通过一段实践后,我们发现,虽然一些个性问题解决了,但非常相似的个性问题又出现了,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把道理讲透”。为此,我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律师和自由评论人叫到节目现场,针对报道中的事件从法律的角度来发表言论,向观众具体评说“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寓“法律”、“道理”于节目之中,这就大大增强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这是其一。
其二,报道的方式也要机动灵活,多种多样,寓“教”于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中。我们的栏目不能是新闻的堆积,也不能是干巴巴的说教,而要有血有肉、有情有景、既有主人公的活动,又有主持人的讲述与评说,完全将观众置身于生动的故事之中,观众犹如亲临其境,感同身受,从中得到不少教益与启示。
其三,还要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一句话,就是要把提高舆论引导力渗透到整个广播电视的节目之中,以形成一个强大的、无处不有的舆论引导阵地。
(作者:淮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副总监)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