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地铁骂战”看微博舆情表达
2012-12-29陈新宇
新闻世界 2012年3期
【摘 要】微博是一个观点交流的平台,人们可以在微博上公开地讨论社会事件,分析社会现象。“香港地铁骂战”作为一个新闻事件引发的是人们对于陆客来港数年来各种矛盾、问题的讨论。而某些个人的过激观点竟使人们转而争论港人与大陆人的素质高下,最终转变成一场混战。个体的力量有如此的威力能够使话题转移,这与微博平等交流信息的原则不相符合。事实上,微博一类的新媒体无法摆脱对某些个体的依赖,这对多元舆论格局的形成是不利的。新媒体应当思考如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香港地铁骂战 微博 博弈 话题转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改革,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相配套的利益均衡体制没有建成。①社会矛盾的突出造成了许多社会事件,而新浪微博一类的新媒体正好为人们讨论社会事件、抒发公众意见提供了一个平台,微博也逐渐向着社会化媒体的方向努力。微博给了我们一个平等交换意见的机会,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之后能够让我们各抒己见,但是在这种各抒己见之中,各种“见”的分量又是不同的。在某些时候,某些个人或者群体所发表的意见其影响力竟能够让人们将注意力从事件本身转移。
这其中较为典型的事件就是“香港地铁骂战事件”。事件由一个上传的视频引起。视频中一位小女孩由于乘坐香港地铁时吃东西被周围一香港男子辱骂,进而引发港人与陆客之间的地铁骂战。整个事件,香港男子表现得十分过激。网上客观的看法是小女孩的确在地铁上吃东西有错在先,但是香港男子的行为更加不理智、不冷静,对一个女童如此言辞激烈也的确暴露部分港人的素质问题。随后,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的一段评论“香港地铁骂战”的视频在微博上引起轩然大波。孔庆东在视频中语带侮辱性质地骂“香港人是狗”、“香港人就是洋奴,给英国爹做走狗做惯了”。针对这起社会事件,人们原本应该集中讨论如何规范陆客在港言行,如何让港人自律、提高自身素质。此视频一出,讨论的方向完全转变,微博上纷纷顺着孔庆东的视频,开始讨论香港人和大陆人谁素质更差的话题。更有严肃认真者将香港人在大陆的不文明行为,香港人在地铁上吃早饭的照片贴在微博上来证明香港人素质并没比大陆人高到哪去。总之,孔庆东的视频一出,微博讨论的焦点便瞬间转移,原始的事件在这个时候几乎被人们忘记。在微博上争来争去之后,人们居然发现他们激烈争辩的东西和原本事件已经相差太远。这当然不是在微博上发生的偶然事件,为什么新闻事件在发生一段时间之后人们总会偏离原来的探究方向?为什么某些个人或群体在新闻事件中总可以轻而易举地转移大众的视线?微博本是一个平等地交流信息、意见的场所,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像某些人抒发个人意见的“秀场”?
运用博弈论的观点就能很好地分析这个现象。所谓博弈论,就是通过专门研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参与者的理性决策行为及其结果的理论。在一个博弈之中,必然有参与者、行动、信息、损益、策略、结果均衡等要素构成。参与者、行动和结果同成为博弈原则。②博弈分析的目的就是用博弈规则决定博弈均衡。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的博弈。微博同样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博弈场所。所有的微博用户便是博弈的参与者,每个人的行动便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化的媒体里表达个人的观点与见解,而在这样一个博弈内,每个参与者的行动对结果的影响是不同的,部分个体由于它是公众人物、知名教授或是其他原因,使他们具有了相对优势,而这种相对优势使他们释放的信息有足够的力量来影响结果。孔庆东作为北大的教授在事件发生之后做出这样的评论当然会引起微博上广泛的影响。虽然所有的信息都可能不是无意释放的,都可能暗含着力量,但某些个体的信息能够形成某种新的信息环境,使大众的视线随他转变。而信息环境对人的影响,同样是一步步增强的,虽然人们不一定很强烈地感觉到,但已经不自觉地加以利用。
近年来的社会结构呈现一种由金字塔型转向马拉松型变化的现象。根据法国社会学家图海纳的观点,在一个金字塔结构中,人们的地位虽然高低不同,但是人们处在一个结构之中,但在马拉松的结构之中,掉队的人是在社会结构之外的。③这样一种社会结构也就是孙立平所认为的一种“断裂”。断裂的社会表面看上去是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但是不同部分几乎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发展水平,他们之间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这就是为什么孔庆东骂香港人的视频会产生这样大的影响,而一个普通的网民在做出同样的事情之后却可能无人问津。自然,微博在表面上给人一种多元观点共同表达的感觉,微博也的确容纳了不同的声音,但是很明显,各种声音的影响效果是不一样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声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倒是某些异样的声音在不断地搅乱这个共同表达观点、分析社会事件的场所。微博的断裂是由内部成员的不同影响力造成的。作为一个普通的微博用户,他没有足够的能力使话题转移,即使是不同的声音,由于其先天的劣势让他们没有办法真正地讨论社会议题。某些个体却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类似于意见领袖式的角色左右话题。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④但不能否认微博一类的新媒体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邀请现实中的公众人物或是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加入微博来扩大自身的传播面,使得他们的观点对大众产生影响甚至是干预话题讨论的方向。这些问题是由于微博一类的新媒体刚刚兴起,并没有很好的规范和管理。新媒体的特性体现在其信息的开放性,网民的互动性,传播的快捷性,使用的个性化,资源的丰富性和手段的多样性。⑤在热点事件、焦点事件中,网民之间是多对多传播,能够形成围观的效果,不同的意见纷纷登场、交锋,形成多向互动的局面。微博应该充分体现信息的开放性和网民的互动性。信息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决定了社会舆论的力量。微博应该更加关注普通公民的意见,让公共决策真正地发挥它的作用。意见的频繁交流才有机会实现多数人的决策。更多的人不想只是在某些个人的意见之下进行简单的评论与转发,他们似乎更愿意让自己的意见被大众所了解。公民社会也需要这样相对独立、自由的公共领域。
参考文献
①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239
②陈学斌等:《金融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③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文献出版社,2003
④⑤骆正林:《新闻理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54、358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