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用、食用明胶应让人放心

2012-12-29俞中

股市动态分析 2012年17期

   最近,“毒胶囊”刚曝光时,“青海明胶”真是“时来运转”,不顾上年亏损而连续五个涨停板。可是当这家主营业务为明胶系列产品(70%左右为医用明胶,20%左右为食用明胶),因其原料一直是周边丰富的牲畜骨资源,产品全部是骨明胶,不涉及生产皮明胶会出现铬超标问题而被誉为“良心胶囊”时,却又被曝光该企业使用原料中很多是从废品回收站收购的(内含从饭店厨房垃圾中收集的骨头)消息。
   实在使人搞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类似的事件都是由媒体先曝光?而我们的监管部门的履职又在何处?他们的正确作为又应是什么?难道只是在媒体曝光问题后才轮到监管部门出场?法定程序似并非如此,好在司法部门已介入调查执法监管人员所涉嫌的渎职罪(如河北、浙江)。看来,首先需要大力整顿和洁身自好的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当然,对监管部门的媒体监管仍然不能少,大众监管也不能少。
   “青海明胶”反应还算快。尽管此前该公司董秘向记者表示,公司生产明胶时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但“地沟胶囊”报道后,公司即在股市停牌,虽认为媒体报道失实,但却表示认真执行重大信息披露原则,对有关报道作出解释和澄清。不管怎样,公司的这种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至少没有回避矛盾和问题。
   现在曝露的工业材料所制胶囊被用于食用、药用问题,似和“青海明胶”被揭问题不是同类问题。有媒体就认为“如果青海明胶从垃圾站收骨头是行业‘潜规则’,那么对后市的影响不会太大。”现在的关键问题,“青海明胶”需要澄清和说明的是:该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否未涉及工业用明胶制作方法?是否铬真正未超标?产品是否确实符合药用、食用明胶的国家标准。在国人的注目之下,相信公司会给一个合适的、符合民众要求的说法和答复。
   总体而言,“青海明胶”还未受到“毒胶囊”事件实质影响。因为公司产能为医用胶囊每年100亿颗,而实际产量为每年80亿颗。这说明公司产量还有增产的空间。产量不足,很可能跟正规原材料收购跟不上有关,以上所谓“地沟骨”报道就是一个佐证,然而,“青海明胶”的主流存在似并非如此。著名医药投资人认为:目前的低药品招标模式给制药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传导至上游,间接刺激了劣质明胶胶囊的需求,作为国内最大的明胶生产企业“青海明胶”自然受冲击最大,另外,公司自身也有管理问题。什么问题?没有说。故而,“青海明胶”完全可以利用“毒胶囊”事件(浙江新昌所产胶囊占全国需求三分之一被停产后所形成的需求空缺)及媒体对其使用“地沟骨”报道这一时来运转之机,研究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既能防止污染又能增产合格药用、食用明胶的生产计划。这之中不外乎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收购合格原材料之举。当然,国家监管部门及当地政府应担负起重大协调和组织责任(特别是在收购合格原材料畜骨方面,应给予企业真正帮助、优惠甚至补助)。如此一个涉及全国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企业生产不应被看作只是企业行为,事实上,已是社会行为了。当然,虽“毒胶囊”被清查所产生的需求空缺不可能都被“青海明胶”填补,但“青海明胶”的作用至少是不可忽视的。
   同是上市公司的“通化金马”,似是唯一涉及“毒胶囊”的企业。“通化金马”两个产品的4个批次被确认“铬超标”,最高显示是正常值的45倍。这使公司核心品种之一的清热通淋胶囊所获的中药保护产品资质信誉蒙羞。毛利润高(>8.1%)不代表净利润高,该产品最高只三折扣。胶囊成本也就成为企业拼价格的主要因素。
   从上述两个上市公司和其它药业企业所遇成本问题看,中央电视台近来频频使用的“神话故事”和“暴富神话”等话语很能说明此类本质:为了获利,不择手段,为了暴利,枉顾生命安全,不惜弄虚作假。受此影响,在“毒胶囊”事件中,起推波助澜作用的一些明星,是否也该为虚假广告付出代价呢?总之,降低此类成本,比用问题原料、毒胶囊更实际。
   (作者系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特邀副研究员、民盟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