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A股仍然高估
2012-12-29胡宇
股市动态分析 2012年17期
从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拐点的出现或许将对短期资产价格构成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资产配置的核心问题并不是人民币能否升值,而是如何在货币长期贬值的过程中,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因此,即使当下你考虑到经济的不景气和人民币终止升值的可能性,也无法改变你长期应该配置实物资产及股票的战略性策略。
从目前港股和A股的对比来看,港股的确有很多股票仍然比较便宜,1万多家企业在香港,但研究员才2000多人,相比之下,A股市2000多家企业,1万个研究员。研究员和企业数量的对比多寡证明了,A股更受人重视,因此,很难找到低估值的优秀公司,但港股相对而言,资金供给没有那么多,吸引眼球的能力较小,因此,同样一家公司在香港的价格往往要低于A股。
因此,从价值投资的角度而言,同样一家A+H公司,买入港股的优势是明显的。76家A+H股公司,仅有不到10家企业是维持港股溢价的。这说明,多数A股仍然被高估。
当然,对于执着于A股行情的投资者们仍然非常关心A股本身的运行特点。4月行情出乎意料的强势表现是否能够持续,也许正是很多投资者关心的话题。然而,市场表现的复杂性早已超过了股评家预测的准确性。一方面,市场多方没有呈现一致性的观点或预期,市场多空双方分歧较大;另一方面,很多人在这种市场上缺乏对宏观经济的信心,尤其是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持悲观预期。
正因为如此悲观的预期,导致了政策的发力,逆周期的救市政策的果断出手,使得A股将政策市的风格演绎得淋漓精致。因此,短期来看,我们依然可以继续维持对A股看多的理由。
第一,是政策救市的特征明显。2100点已经是政策铁底。从1月份以来,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A股反弹持续的信号有力的证明,政策对A股市场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第二,经济增速的放缓,并不说明中国经济出了大问题。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央经济调整战略主动实施的结果,是符合政策预期的主动性调控。因此,我们不能过于悲观的看待经济增速下调这一事件,而要看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是在逐步提升。而体现经济质量提升的主要标志是经济结构的转型,从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度比例的上升,包括消费升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逐步淘汰,以及降低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依赖,都将证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在不断提升。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增速放缓是政策的现象,包括用电量、投资增速放缓都证明了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这与中国重工业化进程进入尾声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与重工业有关的经济指标都必然下滑。但与第三产业和消费服务业有关的指标应该会保持较好的向上发展势头。如果市场放大了工业指标调整的悲观预期,那么,现在大家看到所有的信息都可能是坏消息,因为市场特意的忽略了好消息,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仍然排名第一的情况下,“市场先生真的就是个醉鬼,他见到好消息会哭,听到了坏消息却笑。”
第三,市场估值结构仍然不合理,绩差股、题材股仍然大行其道,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出现将为A股市场奠定价值投资的机会。只有完成了市场退出机制,才能完善A股新陈代谢的机制,才能强化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真正实现资源配置。
在茫然失措中,当下市场仍会找到一条自然抉择的路。价值投资者并不擅长去分析市场的点位。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明天市场是否还会创出新低,但毫无疑问的是,站在未来十年来看,目前的2300点的位置应该属于相对安全的区域,尤其是对某些大盘蓝筹股而言。
由于中国目前仍处于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依靠创新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仍有待考验。预计投资拉动仍是中国经济保增长的核心要素,因此,高铁及核电、水电等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投资项目仍将是未来5年的主要方向,建议关注高铁及基建板块的超跌机会。以中国高铁目前在全球的竞争优势来看,未来10年应该可以诞生几个市值超过三千亿元的大型蓝筹股,而现在的股价离这个市值水平仍有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