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增持作秀”行为
2012-12-29李雪峰
股市动态分析 2012年17期
根据本刊统计,4月份以来(截至4月25日),二级市场共有36次股东增持行为,涉及26家上市公司,其中欧亚集团(600697)先后被增持8次,而*ST天目(600671)被增持443万股,占流通股的3.65%。
如同中央汇金在二级市场增持四大行被视为政府救市信号一样,上市公司股东增持自家股票往往也被解读为利好。如如渝三峡A(000565)于4月13日被副董事长熊培成增持后,月内劲涨31.72%,远超同期上证指数涨幅。
但更多的时候,股东增持非但未能被市场理解为利好,反而在增持后出现逆市下跌,如开能环保(300272)等。业内人士指出,股东增持各有原因,如有的是为了抢夺控股权,有的是为了分仓需要,还有的甚至是老鼠仓。换言之,股东增持行为不等于该股东就一定看好公司的长期发展,片面的将股东增持行为理解为利好极有可能充当高位接盘而后被套的角色。
26公司被增持1550万股
在4月份发生的36次增持行为中,共涉及26家上市公司,有4家公司被增持多次。而在前述增持行为中,有4次是法人股东增持,合计增持1490万股,耗资1.44亿元。如冠城大通(600067)获控股股东福建丰榕投资有限公司耗资6300万元增持702万股,康缘药业(600557)亦被大股东增持345万股,而*ST天目则被产业资本深圳诚汇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443万股。
其余32次均系高管增持,但增持股份数量较小,不足70万股,耗资约1153万元。其中荣信股份(002123)获董事长左强增持32万股,耗资467万元;欧亚集团从4月20日开始至4月24日,共被增持8次,计约23万股,耗资547万元,是高管增持股份数量居于次位而耗资居于首位的上市公司。增持的股东包括欧亚集团董事长曹和平、董事席汝珍、董秘席汝珍、副总经理于惠舫等6位高管,涵盖董事会及职业经理层。
此外,紫光华宇(300271)、雷曼光电(300162)分别被增持两次,但前两家公司仅分别被增持8700股、2700股,分别耗资13万元、4万元。
不过雷曼光电并不是获高管增持股份数量最小的上市公司,大亚科技董事长陈兴康于4月25日仅买入100股,在此之前,陈兴康并未持有大亚科技的股票。金达威(002626)于4月23日被高管买入100股,该高管竟是金达威的独立董事、厦门大学教授卢英华。另有长方照明(300301)、温州宏丰(300283)等分别获监事、副总经理增持400股、600股。
可以看出,4月份增持股份的主力依然是产业资本等法人股东,上市公司高管对公司股份的增持力度普遍较小。
增持股份不等于利好
尽管4月份有26家公司获得股东增持,但这些公司的股价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部分股票甚至出现暴跌,与上证指数4月份逾6%的涨幅大相径庭。
雷曼光电被先后被董事李跃宗及副董事长王丽珊增持,但4月份股价下跌2.99%,4月23日更是跌停。此前的3月份,雷曼光电已经跌去21%,高管的增持并未阻止股价进一步下跌。
紫光华宇4月20日获董事任涛增持后,股价最高跌去16.72%,4月份则下跌31.86%;此外,荣信股份董事长斥资近500万元增持也未能扭转公司股价的颓势。据统计,4月份26家公司的股价表现,跑赢同期上证指数的屈指可数,由此可见,上市公司股东增持股份并不一定能形成实质性利好。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表示,股东增持的原因不尽相同,如控股股东和一般的产业资本增持股份的原因不同,公司高管和一般的自然人股东增持股份的原因也不一样。有的是为了给二级市场注入长期投资的信心,有的是为了低吸高抛,有的则是为了寻求控股权,还有的是意在拉抬股价为增发及“大小非”减持做准备。另外,股东增持股份的数量也很重要,大手笔增持往往能彰显信心,而象征性的增持则极有可能是作秀。总之,慎重对待上市公司股东增持行为是很有必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上交所于4月18日发布了新修订的《上市公司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股份行为指引》,对股东的增持行为给予了明确的规定,有分析称,上交所此举意在遏制二级市场的作秀式增持,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