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找”出致聋基因

2012-12-29张志栋

大众健康 2012年8期


  新闻背景:中国科学院6月4日披露,该院与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研究所研究人员历时6年多,依据3个与中国人耳聋最为密切的基因位点,研制出基因检测试剂盒,用此试剂盒对新生儿进行筛检,可将潜在的耳聋患儿找出来,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遗传因素(如耳聋基因突变)是导致聋儿出生的主要原因。每年6.3万名新生儿聋儿中,仅有1.8万名聋儿被早期检出,约4.5万名患者被作为“正常人”生活在危险的致病环境中。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秋菊说,早期发现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儿童和基因易感儿童,在2岁以前确定患儿听力障碍的性质和程度等,及时进行早期干预,能帮助他们将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耳聋与基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项新的研究成果能够给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婴幼儿带来怎样的转机?新生儿父母应该如何利用这一新资源?
  
  Q:如果在出生时进行了新生儿听力筛查,还有必要使用基因检测试剂盒进行筛查吗?
  A:目前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方法主要有:
  1.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是测试新生儿对声刺激“有”或“无”的反应。行为测试只能大致评估婴儿的听力状况,不能对听力损伤程度作出准确的分析。
  2.耳声发射法(OAE):耳声发射是一种产生于耳蜗,经听骨链及鼓膜传导释放入外耳道的音频能量。先天性耳聋一部份是由于耳蜗外毛细胞异常引起的,OAE能准确地了解耳蜗功能状态。
  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法(BAEP):听觉感受器在接受外界刺激声后,中枢神经可以产生于外界刺激相关的生物电变化,这种电活动可以从脑电背景活动中提取记录出来,称为听觉诱发电位。BAEP可对听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状况和听力损失程度进行评估。
  研究人员发现,以上传统的听力检测,只能检查出先天性耳聋患儿,而不能检测出因遗传基因问题而导致的迟发性和药物性耳聋的人群,就起不到预防的目的。就是说,除了以上传统方法能够检测出的先天性耳聋新生儿外,还有一部分患者存在致聋的遗传基因,很可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接触到致聋物质而导致耳聋。比如具有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一旦接触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将会“一针致聋”。如果能够早期检测线粒体12SrRNA基因这一药物易感基因,则可以通过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来预防致聋。
  
  Q:基因检测试剂盒主要运用什么原理、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新生儿听力的筛查?
  A:检测原理是采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ARMS-PCR)方法,扩增产物用凝胶电泳检测,根据产物的电泳条带位置判断为正常或突变基因型。
  检测时,需要将新生儿足跟血滴到血样采集卡进行PCR检测。血样采集卡可将样品在室温条件下保存数年,还可以邮局寄送。所以,标本保存时间长,适于远途运输,有利于大范围普及,使全国人民包括边远地区人民都受益。这种检测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有效,不需特殊仪器设备,并且试剂成本低廉,所以也非常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大规模的普查工作。
  Q:先天性耳聋与遗传因素以及致病基因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A:中国人群中最为常见的与耳聋相关的基因突变有3个,即GJB2基因、SLC26A4基因、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
  人GJB2基因235位点C缺失是目前已知耳聋易感基因中最常见的突变,约22.2%的中国耳聋患者于该突变有关,该基因突变者多表现为先天性重度耳聋,然而相当一部分该基因突变者在出生听力筛查中被判定“通过”,使得此型耳聋的发现被延迟,因此,在新生儿期对该基因的检测是发现潜在耳聋因素的重要策略。GJB2基因突变在我国耳聋患者中检出率最高。
  人SLC26A4基因IVS7-2位点A/G突变与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密切相关,对该基因检测可以对疾病进行预防和预警,有利于明确病因并可以尽可能防止听力进行性下降。
  药敏性耳聋基因或迟发型耳聋基因携带者,即使通过新生儿的耳声发射法听力筛查,显示其外周听觉器官功能正常,但是在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会表现出耳聋的临床症状。例如线粒体12SrRNA15